“逄先知 :共产党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存在和发展的” 等8则

2013-12-29 00:00:00
红旗文稿 2013年17期

逄先知 :共产党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存在和发展的

党的群众路线是一个极端重要的问题。衡量我们党是不是密切联系群众,是不是贯彻了群众路线,一看政策,二看作风。首先要看我们实行的政策是否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我们制定的政策,首先要看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同时,还要看党的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如何,这是群众最直接、最经常看到和感受到的。在群众眼里,共产党的形象往往通过党的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自身的思想作风表现出来。我们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每一个党的干部都应该问一问自己:是真心实意地为人民服务,扎扎实实地为老百姓办实事,还是只是为了谋取个人的名利和权力?在群众面前,是高高在上摆官架子,还是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们,与他们同甘共苦?

(来源:《人民日报》2013年8月23日)

谢春涛:越是思想活跃,越要旗帜鲜明

在今天的现实背景下更加明确强调意识形态问题,引起全党同志,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视,具有新的现实针对性。党的十八大提出“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在现在的中国,既有人希望走过去的老路,也有人希望走邪路。这两种主张,实质上一种是封闭僵化的思潮,一种是全盘西化的思潮。当前,中国在发展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贫富差距问题、腐败问题,而传播上述两种思潮者,往往就是拿当前存在的这些现实问题来说事,因此在不同的人群中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今天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就面临这两种思潮的挑战。过去有这两种思潮,现在也有,今后恐怕也还会存在。所以,怎么能够真正让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坚持巩固,而不受这两种思潮的影响,就是今天面对的当务之急。

(来源:《瞭望》2013年8月26日)

胡鞍钢:总结中国创新,打破西方制度迷思

中国特色的“集体领导制”,以其优异的实践证明了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巨大优越性。这一机制的比较政治优势可概括为:决策行为不翻烧饼、决策效果可预期、决策影响可预见、决策思路可延续。与美国的“个人总统制”相比,中国特色的“集体领导制”是现代国家制度典型的“后来者”和“创新者”,事实上,中国的“集体领导制”明显优于美国的“个人总统制”。美国总统个人权力过于集中,他的决策失误,就要由整个国家和全体国民来承担,而他个人的损失只是不再担任总统而已。近年来,国内也有很多人觉得中国的政治制度远不如西方,对中国的政治制度缺乏信心,有自卑感,每每谈到政治、民主、自由,就“言必称希腊”,对西方充满羡慕感,认为自身落伍于时代,落伍于世界。中国共产党人承受着世界上最庞大的人口、资源和环境压力,面临着世界上最复杂的国情,却在最短的时间内为世界做出了最突出的减贫贡献、增长贡献和发展贡献。中国特色的“集体领导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创新,而是具有深刻意义的制度创新和治道变革。它大大超越了几百年来美国等国家政治制度的“一党控制”、“两党分治”、“三权分立”的实践与理论,彰显中国人极大的政治智慧和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创新并实践了民主集中制,这种民主集中制又形成中国特色的“集体领导制”,非常适合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极其适宜于中国的发展阶段和社会条件,十分适应于来自国内外各方面的考验和挑战,也特别有利于中国创造发展奇迹、治理奇迹。

(来源:《环球时报》2013年8月16日)

张宇:正确的经济哲学事关重大

推进经济发展,深化经济改革,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其中,马克思主义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即正确的经济哲学事关重大。在改革开放初期,针对那种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的传统观点,人们提出,市场经济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是一种工具和手段,是中性的。这种观点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但实际上,市场经济不只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经济关系、制度形式和社会形态,具有深刻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的意义。还要看到,市场经济是一般与特殊的统一。我们既不能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混同起来,否定市场经济的共性;也不能把市场经济与社会制度割裂开来,否定市场经济的个性。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我国改革开放获得成功的重要经验之一。我国的经济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如财富和收入差距过大、劳动者主人地位缺失、失业和腐败现象严重等。从理论上讲,出现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片面地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工具,而没有充分认识到市场经济的复杂性和社会主义市场的特殊性,没有看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差别和矛盾,因而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就没有能够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经济中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调节、统筹兼顾等制度的优势,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来源:《社会科学报》2013年8月1日)

马勇霞:领导干部要坚守清正廉洁的从政底线

底线,是最低条件和价值基准,是不可逾越的“警戒线”。底线思维,是公共管理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注重的是对危机、风险、底线的重视和防范。清正廉洁,就是党对干部的基本要求,是领导干部的从政底线。九功不抵一过。一名领导干部不管有多大功劳、苦劳、疲劳,如果在廉洁自律上出问题,所有的成绩和名誉都会毁于一旦。因此,领导干部要明白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从而善于取舍,守住为官从政的底线。一要坚守理想信念的底线。二要坚守廉洁自律的底线。三要坚守作风端正的底线。四要坚守社会交往的底线。五要坚守党纪国法的底线。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2013年8月27日)

韩国君:探索解决简单以票取人办法

当前,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存在简单以票取人的现象,在社会上的负面影响也比较大,必须将其作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问题,下决心解决。解决简单以票取人问题,既需要中央的顶层设计,也需要在具体工作中进行积极探索。如采取实名推荐(测评)办法,着力增强推荐人员的责任感;全面实行“四差”选拔干部方式,为好中选好、优中选强奠定基础;对推荐(测评)结果进行全面分析,判断其得票的真实性;加强对干部的日常教育和管理,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环境。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2013年8月26日)

孙晓纲:正视人民内部矛盾背后的群体心态

最近,由小微矛盾引发的戾气甚至暴力事件呈多发、高发态势,媒体热炒,群众紧张,学者争论,政府关注。当前社会的缺失心理主要有:一是缺乏信仰的无助心理;二是传统的盲从心理;三是现实的失衡心理;四是转轨的无序心理;五是累积的发泄心理;六是对干部的逆反心理;七是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八是打抱不平的江湖心理;九是等靠要的依赖心理。群体心态针对某个或者某几个具体的社会问题而产生,是群众眼前利益被损害后引起的缺失性心态。对于人民内部矛盾,宜疏不宜堵,宜散不宜聚,宜解不宜结,宜顺不宜逆。要千方百计防止个别问题群体化,简单问题复杂化,内部问题社会化,局部问题扩大化。

(来源:《北京日报》2013年8月26日)

[德]费多丽:听到唱衰中国经济,我真感到很可笑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体量决定着中国经济的阴晴变化,牵系着全球经济,因此引发国际社会关注与讨论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而且不可否认,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抑制了西方经济的全面衰退。因此,当一些人看到中国经济指标下降时就惊呼出了大问题,但这种唱衰中国的论调并不符合中国的现实。谁都懂得,经济规模越大,越难使经济长期保持二位数字的增长。所以,现在不再确定一个最低增长率,或者就算有,也是比以前更低的增长率作为底线,这是很正常和明智的。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并不完全取决于经济发展的数据,而更多是取决于采取什么经济政策。中国经济有不少新的考虑,当经济发展再度放缓的时候,政府不能再凭着超大型经济刺激政策扭转局势。这是一个很正确的决策。中国新一届政府是在下大决心认真考虑在金融和货币领域进行改革。政府的过度干预会导致一定程度上的资源配置不公与低效,并为经济高速增长付出代价。中国方面一再强调,要遵循市场规律来治理经济,例如减少审批手续,给企业更大空间。这说明现任政府正在纠正过去一些不符合市场规律的政策,尝试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建立法制、环保等框架条件。我研究中国经济问题已经30多年了,每过一段时期,就会听到有人散布中国经济不行了,中国经济要崩溃了,现在又听到唱衰中国经济,我真感到很可笑。

(来源:《光明日报》2013年8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