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道德失范日益成为严重社会问题。新阶段的道德失范,往往冲破社会道德底线,加剧道德行为与社会规范的错位,表现出对道德共识及基本规则的违背,造成社会整体道德意愿的贫乏和道德质量的下滑。
一、底线反思
底线,存在于人类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中,突破底线即意味着既有共识和规则的打破和失衡,引发传统价值观失衡和失范。当前,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的新形势下,道德失范的底线突破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
从价值观角度看,道德失范突破了传统道德底线。中华民族在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方面有着悠久历史,传承着十分优秀的道德价值观。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的激荡和冲刷下,部分道德价值观被严重扭曲,引发各种各样的价值迷茫现象,突出表现为人们关注的问题日趋现实化,追求的目标日趋功利化,传统道德中的克己复礼、为政以仁、尊老爱幼、扶弱济困、见义勇为等道德品质在逐步流失,一些冲破传统道德底线的现象不断出现,引发人们对世风日下的担心和忧虑。
从社会实践看,道德失范突破了社会行为底线。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是社会实践的反映和社会行为的表现。但社会全面转型过程中,人们的自私本能和欲望发挥的空间扩大,在某种程度上造成多种道德恶行与新的道德败坏,发生诸如官员腐败、学术造假、地沟油泛滥、毒奶粉蔓延等性质恶劣的事件,让人们对道德生活产生极大失望,并深陷一种“道德无力”中。
从文明发展看,道德失范突破了道德文明底线。一个社会的良性运行,需要坚守最低的文明标准,捍卫基本的文明规则,这不仅是人的文化自觉的反映,也是底线伦理应坚守的最后道德屏障。从“三聚氰胺事件”背后的商业诚信失守,到小悦悦事件中人性的迷失,再到干部贪腐、医院红包、虚假新闻等不良现象暴露的职业准则失效,都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道德文明的底线。
二、道德失范深层原因
剖析道德失范的深层原因,要立足于观察道德个体内在信仰的状态、集体道德意愿的强弱以及外在于道德的社会背景与发展阶段,从整体上把握当前道德失范的问题所在。
道德意愿的贫乏。意愿是心灵的根本动力。道德失范与道德沦陷,表面上看是人们对道德底线的冲破,实质上是受道德意愿贫乏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内在信仰的缺乏,个体道德素质在自利理论的激发下做出各种缺德行为,例如官员的私欲难填、个人生活的腐败、精神的空虚无聊等。二是社会整体的环境及制度的约束不够,特别是社会普遍规则下的“例外”法则盛行,导致人们倾向运用“例外”规则去达到自身目的,而合理的道德行为则被人们丢弃,从而导致正常的道德行为意愿贫乏。
道德价值的失落。道德价值何在?在小悦悦事件中,年逾花甲的拾荒阿婆陈贤妹为我们做出了表率。相对于面对小悦悦不幸被碾压而漠然走过的18个路人,我们在陈阿婆身上,看到的是一种利他的、助人的、人性的道德价值的展现。她和“最美妈妈”“最美护士”“最美老师”一样,是这个社会最基本的人性力量。歌德说过,“没有信仰,就没有灵魂”。但当前商业文化导致的消费主义、奢华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促成了道德淡漠甚至缺德行为,引人沉迷于物质享受和物质攫取,物欲追逐中遗忘或迷失人生意义和道德价值。由此可见,道德的失落与人性的迷失密切相关。
道德规范的滞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和流动人口增多,我国正迅速进入城市化发展时期。与此相适应的现代文明意识、社会公德及约束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难以在短时间内满足人们多样、多元、多种道德诉求和主张,容易造成失信、失德、失范行为的频发。不可否认,市场经济利润至上、等价交换、物质先行等原则盛行,对于自利主义、拜金主义、纵欲主义的观念影响极大。同时,道德规范的滞后,也是造成诚信缺失、贪图享乐和利己主义的重要原因。
道德行为的错位。错位表现出的是一种扭曲,尤其是互联网出现之后,传统道德被无情解构。以丑为美、以强恃弱,拿肉麻当有趣,拿低俗当幽默,促使社会的道德生活中出现扭曲的评价和认知行为,诸如攻击别人名誉不以为耻,炒作别人隐私反以为乐。道德行为的错位与扭曲成为道德失范的重要表现形式。
三、道德失范治理对策
人类道德文明发展的道路,从来都是曲折的、艰难的。尤其是在社会转型的重要关头,往往要经历很深的“道德阵痛”。治理我国当前的道德失范现象,必须从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建设做起,实现道德价值的重构和道德行为的重塑。
建设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实现道德意愿的重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思想解放带来了人性的解放与观念的更新,人们长期压抑的物质欲望得以高调反弹。而社会道德环境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步性,物质追求超越精神追求成为主要的社会动力。冲破道德底线的行为和选择,张扬了物欲贪婪的一面,却压抑了人们的道德意愿,张扬了人们个性追求的一面,却漠视了道德精神的培养,社会信任体系没有随着经济发展同步建立起来,诸如“彭宇案”、“许云鹤案”等违背司法判案,以违背社会良俗的判定,在舆论的传播与张扬下,加深了人们的道德冷漠感。因此,建立公平公正的制度,通过社会环境的整体改善,才能让人们潜在的道德意愿得以激发。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现道德价值的重构。面对思想道德领域的多维形态与多种失范现象,必须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以实现道德价值的重构。一是要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国家意识形态向大众信仰的转变,只有被社会大众接受才能真正发挥其道德指引作用。二是要尊重并包容多样化的道德诉求,按照不同群体开展形式多样的道德教育实践活动。要把自上而下的教育引导与自下而上的凝聚相整合。
以制度规则的完善为依托,实现道德规范的重建。道德建设要靠必要的制度和规则来保证,建立健全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德治与法治相统一的道德长效机制。一方面认清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已成为现实,抛弃道德自我约束的幻想。另一方面,则需要将道德规范化和制度化,借助于制度的强制性规范人们的行为。
以道德楷模为示范,实现道德行为的重塑。运用榜样力量引领人们思想行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都涌现出大量先进典型人物,成为人民群众学习的榜样。以道德楷模为典范,一是要树立当代道德模范,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化为活生生的具体形象,人人都可以感知,都可以模仿和学习。例如,每年评选的全国道德模范,他们来源于平凡生活,来源于老百姓的身边,十分有利于把社会主义道德观念传播到千家万户,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要求渗透到工作生活。二是通过立法把国家中大多数的政治道德、经济道德、社会道德和家庭伦理道德法律化,使之转变为国家意志。事实上,大多数调整社会关系和规范社会行为的立法,都是道德法律化的结果。三是营造社会大众普遍认识的道德舆论。通过道德模范的宣传,让道德模范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诠释,成为人们学习的旗帜和标杆,通过示范和引导,以实现道德行为的重塑。
(作者单位分别为:黄静,四川省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彭剑、李后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责任编辑:李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