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开启和平发展的国防战略

2013-12-29 00:00:00杨达
红旗文稿 2013年22期

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几乎和所有国家的梦想一样,都内在地有着世界性的特点。如美国梦,两百年来一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青年人来到这片土地创造自己的价值,美国也因此相当程度地获取了其世界领域的价值输出的制高点。中国作为一个不同于西方模式的国家,中国梦所引起的世界关注就更加强烈,其世界性的色彩也就更加浓重。一个很明显的事实是,中国的国家实力越弱、复兴意愿越抽象、复兴战略越模糊,美国对中国的施压越会三心二意;相反中国的国家实力越强、复兴意愿越具体、复兴战略越清晰,来自美国的压制会越认真。这是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崛起的国际环境。

中国梦赋予和平发展道路特定的国防内涵

正是今天的中国梦呈现出中华民族较之以往更清晰的复兴愿景,引来世界更强的关注度,因此,赋予我国和平发展道路特定的国防内涵。

其一,核心利益的战略基点更加明确。中国梦作为民族复兴愿景的清晰表达,使得和平发展道路对于中国的战略性价值凸显。和平发展于中国的选择今天实实在在地成为了中国发展战略的重大选择。民族复兴这一中国国家大战略的核心利益,便自然地成为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基点。基于这一基点,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一个基本坚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和平发展道路时曾强调的“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

其二,主权安稳的战略底线更加清晰。主权的安稳是核心利益安全的根本保证,在今天民族复兴的核心利益成为中国和平发展道路自开启以来再明确不过的战略基点时,主权安稳自然成为这条道路自开启以来再清晰不过的战略底线。不难得出结论,如果在战略底线遭到践踏时仍委曲求全地维持所谓的和平,那必然使更多的核心利益受损,这样的和平发展显然就违背了民族复兴这一中国国家大战略的根本。

其三,综合实力的战略保障更加确定。世界历史反复证明,和平从来都是以实力为基础的,离开了实力的和平,往往只能是那种通过让渡核心利益而乞得的短暂和平。积贫积弱的旧中国,晚清政府只能通过不断地割地赔款来暂缓列强瓜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今天的中国,在和平发展道路所承载的民族复兴大业会遭到外来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等的强力冲击的挑战下,坚持这条道路,显然离不开国家综合实力的战略保障。

中国和平发展的大国防路径

正是世界视阈的中国梦赋予了和平发展道路特定的国防内涵,中国在未来和平发展的圆梦道路上,国防使命任重道远,更需要依靠和平发展的大国防路径。一则伴随今天国家利益影响因素的增多,国家的安全利益随国家利益的拓展而不断延伸,国防便突破了它传统意义的领土、领海、领空范围而向海洋、太空、电磁空间拓展;二则伴随中国和平发展进程的加快,国家的安全利益随国家间战略冲突的显性化和多维化而变得更加错综复杂,国防则更突破了它传统安全视阈的防务,而向传统和非传统安全视阈的总体防务扩展。因此,中国和平复兴的大国防路径,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行动内涵:

1.围绕国家核心利益的安全,必须建设具有强大军事威慑力的国家军事防务体系。

和平时期国防的作用是威慑,要求不战而胜。伴随中国复兴进程的加快、复兴愿景的清晰、复兴进程中与一些国家的利益冲突的显性化,对这种不战而胜的国防威慑力的要求则越来越高。因而,建设具有强大军事威慑力的国家军事防务体系,是当前大国防建设的最基本的行动内涵。而这个防务体系建设,应该具有战略和战术两个层面的考量。在战略层面上,应该有一个具有强大威慑力的国家军事防务战略,要有能够让世界清晰了解中国动武底线而又不清楚会何时动武、在多大范围和力度上动武的战略。在战术层面上,要有应对一切战术意外的军事准备,要本着模糊的战术不等于零战事的警惕,作好在利益各方反复博弈的拉锯中可能出现的脱离理性控制而擦枪走火的应对准备。

2.围绕国家主权的安稳,走好和平发展的外交之路。

今天的中国,伴随发展进程的加快和目标的明晰,总体上要有一个多元的、多层次的国家利益遭遇挑战的系统应对战略,军事国防以外的外交途径不容忽视。因此,走好和平发展的外交之路,是中国大国防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多层次国防环境应对中维护国家主权最常态化的大国防行动。

3.围绕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构筑强大而稳固的民族共识和团结。

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作为历史悠久大国最深层、根植于中国各民族的追求。“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梦想国家的强大成为人民福祉的保障,让每个人都从国家的发展中收获自己应得的成果。探究这种民族意识的形成,是因为中国复杂的历史,尤其是屈辱的近代史构筑了中国人特殊的“家国观”,使得“中国人”的概念里有着相当高的集体命运含量。今天实现国家和平发展进程中,更需要凝聚全国各民族的共识和团结,而中国梦既是国家梦,又是民族梦和个人梦,因此能够构建强大而稳固的民族共识和团结。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责任编辑:李振通 狄英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