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必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里说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党领导人民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的能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科学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孕育高水平的治理能力,不断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解决中国各种问题,实现各项既定目标,关键要靠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所谓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是使国家治理体系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国家治理者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制度治理国家,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国家的效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要求我们及时更新治理理念、深入改革治理体制、丰富完善治理体系、努力提高治理能力。一是更新国家治理的基本理念。二是丰富国家治理的价值目标。三是把握国家治理的战略要点。四是解决国家治理的协调匹配。五是创新国家治理的方式方法。
(来源:《光明日报》2013年11月15日)
张毅:落实全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一系列重要部署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国资委承担着落实全会精神,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完善国资监管的重要职责,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把力量凝聚到落实三中全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上来,全力抓好三中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要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全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问题上高举改革的旗帜、坚持改革的方向,坚定改革的信心,把全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不断引向深入。要注重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统筹考虑、全面论证、科学决策、系统推进。要深入研究贯彻落实的工作思路和具体措施,制订好路线图、时间表,加快相关政策措施的制订和出台。要整合机关工作力量,建立分工负责、统筹推进的工作机制,扎实推进各项改革工作,把全会各项要求落到实处。要抓好宣传和舆论引导,努力争取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来源:《中国新闻网》2013年11月15日)
温宪元:深入领会全面深化改革的现实要求
我们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中,要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学以致用。一是必须准确把握当前形势和中心任务。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方向,大胆实践探索,注重统筹协调,凝聚改革共识,落实领导责任,坚定不移实现中央改革决策部署;要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稳中有为,切实做好各项工作,保持经济社会发展势头,关心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生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二是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顺应人民的改革新期待,我们必须坚定改革开放信心,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创造活力,才能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发展再创新辉煌。三是必须紧紧抓住和切实解决重大现实问题。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目标,要求我们对今后的发展大势要有更加全面准确的把握,尤其是要站在全局的角度思考问题、谋划未来;要求我们对如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激发深化改革的动力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来源:《经济日报》2013年11月15日)
张立群: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关键要合理规范政府职能
市场如何发挥作用,在什么样的程度上发挥作用?很重要的取决于政府怎么样管和在哪些事情上管,因此如果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当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最重要的还是要规范政府的职能,不该管的要坚决不管,该管的要坚定不移的管好、管出水平。所以,从这次三中全会的公报来看,在这些方面都做了全面的部署。公报在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的后面,特别强调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而且提出科学的宏观调控和有效的政府治理。其实这两个方面都是支持这个市场更好地发挥作用两个最重要的保证。所以围绕着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最重要的还是要把政府职能转变,这个工作做好,把政府对市场的监管能力加快提高,从事前的项目审批,加快向事中、事后的监管转移。科学的宏观调控也非常重要。完全靠市场调节,从各个国家经济增长来看都会出现比较大的周期性的波动,而这个波动从整体、长远的发展效果来看是不好的,所以从中国的实践来看,通过适时适度的宏观调控来熨平经济这样周期性波动的幅度,尽可能的实现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这对于提高市场配置资源效率也是至关重要的。但是,这种科学的宏观调控要更多的通过市场的传导机制来表现、实现,比如通过价格杠杆、通过各种市场参数实现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等等。实际上这也需要我们在整个现代市场体系的建设方面予以支持。所以,政府和市场的合理职能界定,两个方面更好地分工和配合,这是使我们整个发展的效率不断提高、发展的代价不断减少的基本制度性的保障。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2013年11月12日)
毛寿龙: 有了领导小组,改革将更快推进
从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公报来看,中国下一步改革将由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来负责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改革将以治理和制度为核心,着眼于国家治理体系、政府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提升国家、政府和社会三大治理体系的治理能力和实现治理的现代化。从法律上来说,要尊重宪法和法律的至高权威,任何个人和组织都要遵守宪法和法律,政党要依法执政和参政,政府要实行法治政府。国家治理和政府治理之道的变革,意味着将全面摒弃以非制度的方法来管权管事管人。从信息角度来说,就要强调信息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而且普遍接受人民的监督,实行阳光治理。从各方面的关系角度,着眼于以人为本来替代过去的以管为本,国家治理和政府治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服务。下一步改革,突出市场配置资源为主体的作用,实行政府职能转变,充分实现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这就为市场进一步拓展创造了条件。可以预料,中国的投融资市场、中国的土地等要素市场、企业产权市场和金融市场,都将成为未来持续高速增长的发动机。
(来源:《环球时报》2013年11月14日)
叶剑平:土地改革尊重农民土地财产权
刚刚闭幕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这表明了党中央对于土地问题的高度关注,体现了对农民财产权的尊重,有助于维护农民的土地合法权益。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将会产生一系列积极影响。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进入市场,与国有建设用地享有平等权益,实现“同地同权同价”,将打破现行土地市场的二元结构和剪刀差,有效保障农民的财产权,提升农民在城镇化进程中的话语权。同时,也有利于形成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的土地价格形成机制,大大提升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后续还有许多配套工作要做。首先,必须要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顶层设计,扫除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制度障碍。同时,要强化土地用途管制,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范运行,绝不能什么样的集体建设用地都拿来入市交易。此外,还必须完善税收制度,建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集体建设用地的增值,并不都是农民投资产生的,它与社会投资密不可分,所以在保证原土地所有者权益的前提下,政府还应通过税收方式进行合理调节。这样做才能确保土地增值收益全民共享,也有助于改变目前的土地财政,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来源:《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7日)
[厄瓜多尔]埃尔南·拉莫斯:中国再次震撼世界经济“大棋盘”
中国总是会毫无悬念地带来惊喜。这是其数千年哲学的一部分,是其文化中的辩证因素,也是其古老历史中固有的片段。最新的篇章书写于本周二,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将给国民生活、国家经济和社会以及国际环境带来重大影响的重要决策。尽管中国委婉地称其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但用历史的望远镜来看,我们在讨论的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经济和政治体系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将进行的更大力度的改革。因此,本届三中全会宣布的决策必将对全球产生深远影响。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那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公报中不难发现,新的经济和社会改革的立足点与1978年以来的立足点保持一致,公报提到,“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与此前的改革相比,本届全会对市场的定义出现了重大变化,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改为了“决定性作用”。
(来源:《参考消息》2013年1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