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鱼塘走出“鲍鱼博士”

2013-12-29 00:00:00曹伟
科学大众(中学) 2013年3期

时 间:2012年10月25日

地 点:解放军海军指挥学院学术报告厅

采访对象:麦康森院士

问:您作为我国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请您简要介绍一下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项目。

答:我是在山东海洋学院水产系海水养殖专业毕业,我学的是海水养殖。后来读研究生读硕士读博士,研究什么呢?研究养殖里面最重要的环节,我们怎么喂那个鱼那个虾,长得快长得好,吃得安全,就是我研究的领域。现在大家经常吃对虾,全中国大概50%以上对虾饲料的量产跟我有关系。到欧洲去读书的时候我研究的是鲍鱼,中国八珍之首。回国后在“十五”“ 十一五”“ 十二五”,我研究石斑鱼,等等。哪个赚钱我研究哪个?就是怎么用更便宜的饲料让它长得更快更安全,这就是我的研究方向。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养殖大国,每年水产养殖产量都在3 000多万吨,市场价值3 000多亿元。小小鱼塘,蕴藏着无限的海洋经济。我的工作就是把科技转为绿色饲料,让鱼塘为人类创造更多的蓝色财富。

问:麦院士,今年北极科考对我们利用研究北冰洋有什么建议?又怎么加强民族的海洋文化?

答:我认为我们现在开始北极科考,因为南大洋、北大洋有国际组织,如果你不是会员的话,这个海洋怎么利用怎么开发,你没有发言权,我们首先要参与,然后在参与探索当中提高我们的能力,这个意义非常重要。我们不但要盯着我们的360万平方千米的海洋领域,也要盯着北极盯着南极,这是战略资源,一个国家必须要盯着战略资源。今年我们向国务院提出的开发南极,立刻得到国务院的支持,所以我们对战略资源一定要重视,这个意义重大。

要谈海洋,中国人不能不谈我们600年前航海技术的辉煌。在600年前,明朝给我们的航海技术带来了辉煌。如果我们谈航海,不谈明朝不行,不谈南京不行,不谈郑和不行,我们不能不谈郑和。在600年前,1405年到宣德八年,郑和受朝廷之命,率巨船240余艘27 000余众,浩浩荡荡,穿马六甲。根据英国历史学家李约瑟的估计,1420年间中国明朝拥有的全部船舶不少于3 800艘,超过当时欧洲船只的总和,所以说600年前当时中国的航海是非常的发达。

但是400年左右以后,1840年我们从辉煌走向战乱,几百年让中国从航海的高峰走向低谷。鸦片战争,中国历史上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这是历史,大家都非常清楚。甲午战争失败与《马关条约》,这都是中国历史上的耻辱,八国联军1900年在北京,我们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是一个海洋国家,大海曾经给我们中华民族带来很多灾难,从1840年到1949年109年间,列强从海上侵略中国达80余次,入侵舰艇超过1 800艘,侵略者的军舰在我国内陆横行。我们中国目前的主要威胁仍然是来自海洋。

如果我们看看中国5 000年历史,你会发现没有哪个朝代真正发掘过海洋文化的魅力,对海洋文明从来都是陌生的。我们看唐朝丝绸之路,应该是陆上文化的辉煌。宋朝渔民知道海的彼岸是东瀛,不成气候。元朝鼓励出海,但是没有章法,朝代太短。我们要讲的明朝,郑和下西洋发生在明朝,但是这个朝代的禁海令非常严格,整个明朝长达276年,郑和下西洋仅28年,占的比例非常之少。到清朝,清朝从《禁海令》到《迁海令》更加严苛。从中国历史上来说对海洋的开发,对海洋的利用,对海洋的认识是非常少的。

问:麦院士,您认为中国现在需要强化海洋文化、海洋意识吗?最大的阻力又是什么?历史、经济、政治、军事还是其他?

答:毫无疑问,中国确实需要强化海洋文化、海洋意识。我们从小读书,我这个年龄读书,一直到不久之前,我们说中国地大物博,我们中国的面积多大?960万。不好意思地说你如果只有960万平方千米,黄岩岛跟你有什么关系?钓鱼岛跟你有什么关系?所以我们经常忘掉了360万平方千米的海洋国土。所以中国人的海洋国土意识是如此薄弱。

2009年我们国家举办了一个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的美术创作工作,在所有提交的数万份作品里面,竟然没有一幅是海洋题材的,一幅都没有,一个作品都没有,在一个海洋大国,我们的艺术创作没有一个人关注海洋。

河姆渡文明,它比我们黄土文明更早,有7 000年的历史。但是我们中国人包括现代人对河姆渡海洋文明的认识都是寥寥无几,跟我们仰韶黄土文明来比,它只是配角,因为没有多少人认识我们的河姆渡海洋文明。我们生活在海边的人都知道妈祖,妈祖是典型的海洋文化。但是在中国13亿人里面没听过妈祖的人占的比例有多高呢?太高了,所以妈祖文化对我们儒家文化来说连个配角也算不上。我们说海洋文明、海洋文化对中国的大陆文明、黄土文明,妈祖文化跟我们的儒家文化来比,占的比例都太小,对海洋的认识是肤浅的。 2009年到2010年澳大利亚有个16岁女孩,历时210天完成了环球独船航行,引起了轰动,总理陆克文亲自迎接了她。作为一个海洋国家,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事情,能惊动总理。我们中国人更早,2007年到2008年,翟墨进行单人无动力环球旅行,可是在中国没有引起任何轰动,也没有几个人知道这个事。所以我们中国人对航海的认识比较欠缺,这是跟中国海洋文化的薄弱是有直接关系的。

2012年6月15号“蛟龙”号突破7 000米深潜,9月23号中国航母“辽宁”号交付使用,这个大家都清楚。我想中国人如果真醒来了就别再沉迷于昔日的辉煌,醒来了我们就必须反思我们的海洋文化,我们的海洋科技跟海洋国土意识的薄弱,我们必须清醒。我们也必须清醒认识到这7 000米“蛟龙”号的压力舱并不是我们生产的,我们都清楚这艘航母也不是完全由我们生产的。如果我们说要探索海洋、利用海洋的能力,是方方面面的。但是我给它找了一个非常关键非常简单的指标,就是你探索海洋、利用海洋深度这个指标,你能探索海洋多深,你利用海洋资源就有多深?我们如果单从深潜器来讲,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80年代的法国、俄罗斯、日本都已经实现了深海探索。如果我们说油气开发这个深度,海底管道铺设的深度,发达国家大概是我们7倍左右,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当年莫斯科湾的漏油就在1 500米以下,但是我们中国的油气开采才在505米深度,我们渤海湾漏油就更浅了,这都是体现了我们和发达国家在探索海洋、利用海洋能力的差距。我们非常清楚地认识到这项重要指标的差距,我们按距离算就是他们六分之一到七分之一的深度。

去年在青岛开一个座谈会,我强调一点,如果中国现在开发海洋,只强调海洋给我们提供多少GDP的话就错了。我们跟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就永远可能追不上,我们从山东到辽宁到浙江到福建到海南岛,一见海洋就想明年我们海洋贡献多少GDP,后年贡献多少GDP。过去30年我们强调GDP,强调经济发展是对的,但是一切为了GDP是不对的。为什么呢?我们探索海洋和开发海洋的能力,深入海洋只有发达国家的六分之一、七分之一,我们只想在两三年内产生经济效益,这是舍本逐末。本是什么?本就是探索海洋和开发海洋的能力、有关专利、有关高科技,这需要磨炼,需要智力,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打造我们探索海洋的能力。如果仅仅看今年海洋贡献GDP多少,达得到目标就支持,达不到目标就不支持,这不行。我们必须有战略的眼光,要看到我们跟真正发达国家的差距在哪里?

问:麦院士,请你谈谈中国海洋水产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答:这个问题非常大,因为水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捕捞,一个是养殖。我们增加海洋资源,这个影响有正面的有负面的。我读过两篇文章,一篇是2009年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封面文章,题目叫《未来的鱼》,他的结论是自然的鱼肯定越来越少,要满足人们对水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除了养殖别无途径。据他列举的数据,上世纪70年代人类对水产品的消费只有6%来自于养殖,到2006年联合国的数据是超过50%,中国是71%来自于养殖。现在我们到餐馆点菜的时候,很多人都在琢磨这条鱼到底是养殖的还是野生的?还有一篇是去年发表在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文章,题目是《鱼的未来》,西方人敏锐地感觉到,在我们餐桌上合法的野生动物,可以食用的野生动物,现在只有鱼了,别的都是非法的,弄个野狗野兔子都是违法的,只有鱼是合法的。他说如果按照人类进化历史,鸡也好猪也好狗也好,都是狩猎,然后圈养,然后人工养殖。他说鱼是逃不过这个宿命的。所以我们捕捞会把很多渔业资源给消耗掉。我们养殖,肯定会对沿海生态造成影响,尤其在我们中国,近海已经受到严重的多来源的负面影响。中国的大化工,从大连到湛江,湛江的东海岛,天津发生火灾的地方到我们大连旅游码头,区域化的生态都受到负面影响。所以去年11月我在舟山大胆地提出,把中国的水产养殖推向50米深的海里养殖,不要在近岸,近岸水流太差,污染太多;我大胆地提出我们要把网箱挂到黄岩岛、钓鱼岛,我们占有就是拥有。有些人说你真敢想,中国人什么都不敢想,30年前不能想的事情现在能想,现在也可以干。我们要利用海洋,敢想敢干,要理解海洋活动对海洋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