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发改委发布消息称,为更好地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根据《国务院关于发布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发改委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对《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有关条目进行了调整,形成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修改<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有关条款的决定》,并于2013年5月1日起施行。
值得注意的是,在新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目录中,对涉及到棉纺织行业的纺纱技术进行了修改。
新目录将产生积极作用
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相比,新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中,鼓励类纺织第 6 项由“采用紧密纺、低扭矩纺、赛络纺、嵌入式纺纱等高速、新型纺纱技术生产多品种纤维混纺纱线及采用自动络筒、细络联、集体落纱等自动化设备生产高品质纱线”修改为“采用紧密纺、低扭矩纺、赛络纺、嵌入式纺纱等高速、新型纺纱技术生产多品种纤维混纺纱线及采用自动络筒、细络联、集体落纱等自动化设备生产高品质纱线(东部地区限于技术改造,新建和扩建除外)”。新目录特意增加了“东部地区限于技术改造,新建和扩建除外”。
发改委在解读中介绍说,尽管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产业规模和实力不断扩大,但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粗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范围内产业发展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各国都在结构调整和产业重组。旧版目录中相当数量的条目已不适应发展要求。
发改委指出,《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力求全面反映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方向内容。二是更加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自主创新。三是更加注重对推动服务业大发展的支持。四是更加注重对产能过剩行业的限制和引导。五是更加注重落实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发改委表示,《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的颁布实施,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完善和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各有关部门要完善相关政策,切实加强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形成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体系,增强产业政策的执行效力。
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行业
“这次修改更能够体现出国家对行业发展的重视和引导。”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孙其海介绍,这些年来,受棉花价格的影响以及国际市场需求减弱,中低端纺织品订单向东南亚等纺织市场加速外流,我国的纺织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明显下降,国内的棉纺织企业经济效益普遍出现下滑,为数不少的棉纺织企业生产经营非常困难。采用传统的纺纱技术和管理方法,生产常规的中、低端品种的纺织企业,已难以生存和立足,采用新型纺纱技术,并对产品结构进行调整,已经成为纺织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教授邢明杰认为,此次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的修改能够更好地促使棉纺织企业对传统产品进行突破,鼓励企业采用新型技术,优化产品结构。
“采用高速、新型纺纱技术实际上能够提升企业的实力,使其产品更具优势。”邢明杰说,棉纺织企业在当前的形势下,只做传统产品是没有出路的,要结合当前的新型技术,调整产品结构,生产出更适合市场的产品。
“棉纺织行业的发展任重道远,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行业是棉纺企业必要的手段。”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徐文英曾在一次会议上指出,对于棉纺企业来说,调整产品结构,淘汰落后装备,推动智能化、连续化、自动化生产,减少用工成本,继续加大技术改造和提升是棉纺织企业唯一的选择和出路。
优化产业布局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修改的内容中,特别强调了这些新型纺纱技术“在东部地区只限于技术改造,而新建和扩建却除外”。对此,孙其海表示,这是引导产业转移,优化产业布局的一种趋势。“东部地区纺织企业对这些技术的应用相对比较成熟,而且国家正在引导纺织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邢明杰表示,这些新型纺纱技术在东部的应用相对稳定,而中西部地区则需要大力发展。“国家在这些方面进行调整,也体现出要求行业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并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与此同时,孙其海还指出,中西部纺织企业要想运用和发展这些新型纺纱技术,仍需与当地的产业链上下游进行配套。“只有这样,纺织企业才能更好地采用这些新型纺纱技术,并生产出高品质纱线。”
链接
新型纺纱技术一览
紧密纺:是在改进的新型环锭细纱机上进行纺纱的一种新型纺纱技术。在环锭细纱机牵引装置前增加了一个纤维凝聚区,基本消除了前罗拉至加捻点之间的纺纱加捻三角区。
低扭矩纺:是一种新型的纺纱技术,是在细纱机前罗拉出口处和导纱钩之间安装一个假捻器,使前罗拉输出的纤维束在获得真捻以前先接受一个假捻,使得前罗拉钳口到假捻器这段原本捻度最低、最容易产生断头的区域强力大幅度提高,而在假捻器到导纱钩这段捻度降低,从而形成低扭矩纱。
赛络纺:在细纱机上喂入两根保持一定间距的粗纱,经牵伸后,由前罗拉输出这两根单纱须条,并由于捻度的传递而使单纱须条上带有少量的捻度,拼合后被进一步加捻成类似合股的纱线,卷绕在筒管上。
嵌入式纺:采用两根长丝和两根短纤维粗纱须条形成三个加捻三角区,与原环锭纺纱技术只有一个三角区有重大区别。这个变化大大缩短了浮游纤维的握持距离,三角区中增强长丝嵌入式系统定位的运行方式为短纤维提供了成纱的足够强力,从而大大降低了成纱对短纤维的根数、长度及捻度的要求,从根本上突破了原环锭纺纱的原理及成纱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