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特殊保护治理要求严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太湖流域一边是快速崛起的现代化都市群和繁荣发展的经济,一边是不堪重负的太湖和被严重污染的河网。2007年无锡供水危机后,胡锦涛就曾要求江苏把太湖治理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中之重,下决心根治太湖水污染问题,努力让这颗“江南明珠”重现碧波美景。温家宝也多次亲临太湖检查指导工作,在太湖、巢湖、滇池治理工作座谈会上要求加快制定太湖等湖泊管理和保护条例,社会各界对太湖立法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2009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的批复》要求,江苏省政府组织编制了《江苏省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江苏省政府组织编制了《浙江省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提出确保到2012年太湖水质有所改善,湖体富营养化趋势得到遏制,力争到2020年太湖水质明显好转,富营养化程度有所改善,恢复山青水美的自然风貌,为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保障。
2011年8月24日,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太湖流域管理条例》,为太湖流域综合管理与治理提供更有效的法律保障。
可以说,国家和太湖流域周边省市,对于太湖的治理相当重视,标准也相当严格。而太湖流域的江苏省和浙江省,又恰恰是我国包括印染业在内的纺织业最为发达的省份和地区,对于我国的纺织工业,尤其是印染行业来说,长期以来一直都戴着“高污染,高能耗”的帽子,在现实环境和节能减排发展要求面前,太湖流域的纺织印染企业,其路子确实不好走。
政府出台政策鼓励企业清洁生产
由于地处环太湖流域,巨大的环保压力使当地政府和企业不得不积极面对,节能减排成为了地处太湖周边集群地企业共同的行动,同时,也成为了当地政府工作的重点。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地处太湖东南岸,盛泽镇党委副书记、服务业发展局局长钟永林告诉记者,盛泽镇政府规定,凡企业当年投入发展无污染、能耗低、附加值高、延伸拓宽产业链的设备,单台超80万元,每台(线)给予1万元的奖励;凡企业当年应用节能新技术进行节能技术改造,投资额在150万元以上,以企业为单位,年环比节能量在200吨~500吨标准煤之间,给予3万元的奖励;年环比节能量在500吨~1000吨标准煤之间,给予5万元的奖励;年环比节能量在1000吨~2000标准煤之间的,给予8万元的奖励;年环比节能量在2000吨标准煤以上的,分别给予12万元的奖励……
在与盛泽一湖之隔的太湖西岸,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也是鼓励企业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高起点引进国内外先进工艺和装备,推广以自动化的生产制造、智能化的系统控制、零排放的循环处理为特征的现代制造模式。
王江泾镇位于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王江泾全镇约有各类纺织织造设备5万台套,40%分散在家庭作坊,这些家庭作坊又以喷水织机为主,减排环保任务十分艰巨。
身处太湖边,面对着环太湖地区节能减排的任务,王江泾所在的秀洲区各级政府也相继出台了一些举措迫使企业进行设备和工艺的改造升级,特别是通过项目审批限制新增印染能力和喷水织机的发展,并规定印染企业COD排放标准必须自己处理达到400毫升以下才能进市政管网,否则不能进市政管网。同时鼓励企业,特别是以家庭作坊式的个体户,加快落后喷水织机的淘汰速度。
企业响应号召节能减排成绩斐然
可以说,环太湖流域的节能减排压力,也给盛泽、长兴、王江泾三个纺织集群地带来了无限动力,推动了当地行业和企业在节能减排、减少污染方面有所作为。“变压力为动力”,太湖的生态环境特殊性给了这些纺织集群前进的契机。
盛泽镇三年淘汰1169台印染设备,已超额提前完成市下达的916台,并通过淘汰印染设备现场验收,全镇八家企业共获奖励资金369万。2012年全年,19家企业上报39个节能项目,投资额4.82亿元,其中设备投资2.83亿元,预计可节约标煤12.04万吨。
2012年,吴江市海成纺织有限公司等14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江苏博雅达纺织有限公司等24家企业通过苏州节能中心的能源监察;江苏新民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创建苏州市“能效之星”,并获得通过。
同处盛泽的江苏鹰翔化纤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2年,从印染起家,到现在进行化纤行业的生产,可以说一直都在以稳定的姿态发展。在“十一五”期间,鹰翔化纤300%地完成了自己的节能减排任务,尝到了甜头。“十二五”期间,其又主动要求承担五年节约2.08万吨标煤的节能任务,而且在2011和2012年两年就完成了1.78万吨的任务,已经完成了“十二五”规划任务的80%。节能减排由政府“要我做”,变成了企业“我要做”。“节能就是节资”也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观点之一。
在王江泾,镇政府也是使用包括限电在内的一些措施,成功地将原来约6千户的家庭作坊减少了一半,落后产能得到了部分淘汰,小作坊产生的废气、废水等也大幅度减少,还了王江泾一片碧水蓝天。
长兴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徐培华告诉记者,从2011年开始,长兴县13家印染企业都在陆续进行整治提升和技术改造,共淘汰落后产能3.2亿米,淘汰落后设备156台套,在淘汰落后设备和产能的同时,投资20个亿,通过引进国际上先进的工艺设备,不仅降低了能耗,而且使产品档次也得到了明显提升,每米布的加工费从几角提高到几元、十几元,附加值平均提高了30%。
以长兴县的湖州纳尼亚实业有限公司为例,其长期致力于印染环节的技术创新,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在保持产能不变的前提下,用工减少了50%,企业的用工结构完全发生了改变,高技术员工增加了,一般员工减少了,能源消耗减少了50%,特别是从2010年到2012年产值只增加1万元,但利润却翻了一番。
也有难言之隐细则应顾及行业特点
还说纳尼亚。在纳尼亚实业有限公司的UHF水流机车间内,一条横贯整个车间、10余米高的水流机正在运转,这是该公司为实施新项目而引进的节能设备,现在的纳尼亚可谓是有声有色。纳尼亚的前身为浙江恒鑫纺织印染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纺织印染为主的传统产业企业,高能耗、高排放、低利润空间等种种困境制约着该公司的发展。如何破解困境?公司董事长戴顺华经过考察和调研后决定,涉足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广阔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医药。2009年,公司斥资收购了浙江金巴开植物制品有限公司。
在生物医药领域做大做强之后,戴顺华曾经一度想彻底放弃社会并不看好的纺织印染行业,转攻其他产业。“但是已经从事了20多年的纺织印染,还是不舍得放弃。之前是以纺织印染为依托成功涉足生物医药和金融服务,现在要用生物医药和金融服务来‘反哺’纺织印染。”戴顺华说。
2010年回归印染,2011年即在长兴县的纺织行业中税收贡献排名第一,2012年的企业利润比2011年翻了一番。纳尼亚在节能减排面前努力进行着企业内部的转型升级和资源整合。
但是,在国家2013年新的节能减排要求下,戴顺华也萌生了自己新的思考。“现在太湖流域对于污染的管理和要求非常严格,排放标准也一再提高,我在想,我们长兴的13家印染企业是不是能够实现整合,远离太湖流域,建盖统一的车间,统一进行废气和废水的处理。现在印染越来越难做,哪怕是我们纳尼亚,也已经感受到了在太湖流域节能减排的压力所在。”
戴顺华的这种想法,也得到了长兴县其他一些印染企业的支持。浙江莱美纺织印染科技有限公司行政部经理高加勇也表示,国家现在严格控制太湖流域纺织企业,尤其是印染企业发展,所以莱美也在进行技改,希望可以降低能耗、减少排污。但是节能减排任务之重确实已经成为莱美发展的瓶颈了。
盛虹集团有限公司在印染方面可以说是凭借其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实力,走在全国的前列。在集团副董事长、印染总经理唐金奎的带领下,盛虹印染每年都要投入数千万元淘汰落后的印染设备,他本人还亲自参与建设印染废水处理与中水回用工程项目。
但是,唐金奎也表示,盛虹印染虽大,但是发展至今,也已经遇到了困难和瓶颈。“现在环太湖流域的治理太湖的环保政策,使得盛虹印染不能把分散的厂子集中起来进行发展,不能搬迁,能耗太高等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们的发展。”唐金奎说。
国家及当地政府对环保问题的重视是好的,虽然这让很多印染企业感觉到有些吃力,但不可否认的是,企业发展与生态环境本就是相辅相成的,相信经过这一次次的断臂之痛后,行业将被重新洗牌,而幸存的企业也将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