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侵蝕澳門的全民福利?

2013-12-29 00:00:00秦斌
澳门月刊 2013年3期

金龍擺尾,靈蛇抬頭。農曆蛇年春節的到來,使小城澳門沉浸在一片歡樂祥和中。節日期間,特首崔世安透過傳媒向居民拜年,祝願廣大居民家庭幸福、身體健康、工作順利,學生學業進步,一年好過一年。特首在新春賀詞中特別指出,今年特區政府承諾繼續秉承“以人為本”的施政理念,將發展經濟和完善民生福利作為施政重點,致力提升民生綜合水平。如果把目光放得更長遠一點,特首的新春賀詞中展現的民本理念,實際上是2013施政報告的延續,也是本屆政府的一貫堅持和守望。

受惠於經濟上的突飛猛進,兼之特府對民生路線的堅持和側重,我們看到,近年來,澳門人均收入大幅提升,社會福利水平逐年提高。在2013年,澳門連續第六年繼續推行現金分享計劃,永久居民每人獲發8000澳門元,此外,養老金、敬老金等福利也大幅提升,包括營業稅、職業稅在內的一系列稅收則獲得減免。以一名60歲以上的澳門永久居民為例,在2013年將可以獲得敬老金、現金分享在內的共5.96萬澳門元的政府資助。此外,本澳還擁有華人地區獨有的十五年免費教育。

然而,儘管我們看到了政府在提升全民福利方面的努力和誠意,民眾也願意相信“明天會更好“,但卻也不應忽視或者遮蔽另一命題:全澳社會都在努力奮進,提升民生綜合水平的歷史階段,依然有一股負能量在滯礙澳門發展,成為澳門自由市場經濟體制中的主要羈絆。這就是壟斷利益集團!並且,透過無數的觀察,我們認為,壟斷利益集團已蛻變為全民公敵,在肆無忌憚的侵蝕公眾福利,並成為政府民生施政的主要異質阻力。

甚至,我們認為,如果壟斷現象得不到有效的控制,特首幾次三番強調的“完善民生福利、提升民生水平”的政治理想,將面臨巨大的現實挑戰,因為一個社會單靠“輸血”式的增量改革,終有動力衰竭的時候。現在最要緊的就是要把“失血”的源頭控制,既重視“流量”,更重視“存量”,雙管齊下,標本兼治,才是真正王道!

一、壟斷就是全民公敵

澳門是一個極容易令觀察者產生錯覺的地方,因為這個城市總是令人看不透。比如,澳門經濟屬於微型經濟體系,也是自由市場經濟體系,總體上看,經濟規模有限卻比較有活力,運行機制具相對獨立性也得到國際認同。但是,與自由市場經濟體系並存的一個尷尬,就是澳門叢生了太多的壟斷行業和部門。

眾所周知,本澳支柱產業博彩業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施行的是獨家專營制度,這種制度可以幫助政府“通過轉讓壟斷權換取財政收入”,並且可以防止惡性競爭對市場平穩性的打擊,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博彩業的獨家專營制度確保了澳門經濟的平穩和政府公帑的充盈。

或許正是博彩業的成功假象蒙蔽了政府的判斷,除了博彩業的壟斷局面外,本澳繼續衍生了許多壟斷行業。與民生利益切身相關的電信行業就是最明顯的一例,儘管這個盤踞澳門30多年的“電信大佬”的一統江湖局面已於2011年年底被打破,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們認為,澳門電信市場的完全競爭態勢,仍需太多時日才能到來。去年年內連串發生在本澳的“全球罕見”的網絡大面積癱瘓事件,足以說明壟斷體制的弊端,也足以說明在壟斷體制下,電訊企業根本沒有顧及服務的穩定性、安全性,暴露出電信大佬缺乏應有的應急措施和設備,一味追求市場佔有量而忽視自身能力的塑造,為降低成本而致使備用網絡設備的缺位;更足以說明,民生行業一旦妖變為壟斷行業,其經營目標就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不是消費者滿意。

除了電訊行業,近期觸動本澳民眾神經的是平素不太起眼的石油氣。石油氣作為民生必需品,價格波動頻繁不斷。長期以來,因為事實形成的壟斷格局,本澳石油氣價格加快減慢。根據經濟局一份價格資料顯示,去年第二至第三季度石油氣價格最高,個別公司石油氣平均零售價與入口價相差竟超過一倍。有居民批評本澳石油氣價格全球最貴,供應商與零售商肯定存在價格壟斷。數位民選議員也質疑政府部門不作為、監管乏力,促政府必須出臺措施阻止“壟斷”行為,並應急切檢討保障消費者法律。

高通脹時期,百物騰貴,石油氣漲價也屬情理之中,怎奈這石油氣漲價之淩厲,實在令人咋舌。有居民就反映“現時一罐(灌裝)石油氣價格很貴,動輒須二百二十多元。與三個月前只須一百七十多元相比,價差達五十元,貴到離譜。”更離譜的則是,雖然本澳市場上存在多家石油氣供應商,但定價及漲價卻是整齊劃一,令消費者“冇得撿”,在財大氣粗又團結一致的石油氣供應商面前,本澳市民也就只有忍氣吞聲,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伸長脖子任人宰割了。

經濟學認為,自由市場經濟是通過公平、自由競爭實現資源有效配置的經濟。自由競爭的對立面就是壟斷,因為壟斷危害自由競爭市場機制的形成和發展,擾亂了市場競爭秩序,使社會剩餘產生淨損失;限制了消費者自由選擇商品和服務的權利,最終導致壟斷價格過高而服務質量低下。

正因為壟斷對自由經濟的破壞性和危害性,世界各國都把反壟斷當做首要任務。經濟學認為,在自由市場經濟下,壟斷一旦形成,一般消費者根本不具有和壟斷者議價的能力,而更惡劣的是,壟斷者往往具有影響規則制定的能力,使自己的壟斷暴利行為合法化。並且尤為重要的是,壟斷使資源配置被一部分掌握特殊權力的人強力扭曲,其結果是小部分人受益,廣大民眾的利益受損,整個社會的發展成果不能為絕大多數人共享,社會的公平秩序將被破壞殆盡。因此,壟斷直接關乎社會公平。

壟斷形成的背後是利益的貪婪追求。在自利動機下,壟斷部門尋求本部門利益最大化,而不是全社會財富或民眾福利最大化,排斥其他利益集團參與競爭,強化其壟斷地位。如此以來,民眾福利危如累卵。

從這個角度看,壟斷蝕害民生福利,壟斷破壞社會公義,壟斷就是不折不扣的“全民公敵”,並且壟斷會更加惡化自由市場經濟機制發展,因為市場經濟要持續健康地發展,也必須有公平競爭的大環境。壟斷林立、利益固化,只會使市場暮氣沉沉、失去生機與活力。更讓人擔心和尷尬的是,在資產向壟斷領域集中的背後,壟斷部門通過巧取豪奪,侵蝕公眾社會福利,使公眾福利一路走低,民眾甚至還要為壟斷所造成的種種弊端買單!

二、提高公眾福利

必須打破壟斷

儘管西方各國都存在壟斷和反壟斷,但必須看到的是,西方國家的壟斷是在長期的市場經濟中,通過充分的競爭而形成的壟斷。Microsoft也好,Google也好,它們的壟斷地位都是在市場競爭中自然形成的,是一種具有典型意義的經濟規模越來越集中的壟斷,換言之,西方國家的壟斷是靠壟斷企業自己努力形成的,是市場失靈的表現之一,但歸根到底,依然屬於市場經濟的範疇。

而澳門的情形是相反的,因為澳門並沒有一個市場充分發育的階段,更兼之市場容量等因素,所謂的市場化競爭,實際上是在政府的主導下進行的,缺少自然競爭形成的壟斷。這是澳門的經濟發展過程決定的,因為葡治時期,“澳門經濟是一種發育不全的資本主義經濟,其中最明顯的一點就是從葡國移植過來的,被諾思稱之為通過‘轉讓壟斷權’換取財政收入的專營制度”(鄒勇兵),一直到2002年賭權開放,隨著博彩業的競爭放開,澳門經濟的全面市場化改造才得以開始,並促進了經濟的全面發展,健全與完善了澳門的資本主義制度,從而為澳門的社會全面轉型做出了重要的經濟支撐。

透過上述對澳門經濟特點的回顧,我們認為,澳門的行業壟斷,屬於行政壟斷、經濟壟斷、自然壟斷的複合體,情況更複雜,形式也更特殊,其背後的政治性支持力量也更強大,因此,澳門的反壟斷任務也就更艱巨,也就要放到一個更政治化的語境中去理解才會有全面的認識和體會。

經濟學上的一個基本的判斷是,如果壟斷部門掌握的資源多,公眾享受的社會福利必將降低,這是一種反向的共生關係,已經被現實所證明。以本澳的電訊行業為例,長期以來,本澳的電訊服務,包括本地及國際電訊、寬頻等服務均由一家運營商所壟斷,由於它是澳門唯一的電訊服務商,所以“價高質次”,服務與收費不相匹配,本澳居民在支付高昂服務費後,卻發現無論是寬頻服務設備、服務覆蓋範圍等硬件設施,還是服務質素和售後服務等軟件設施,都和發達地區有很大的差距,比如住宅寬頻,按照網速的快慢收費,香港100M網速月費298港幣,10M僅需188港幣,特殊促銷政策下,100M網速月費甚至低至百元;相比澳門住宅寬頻服務,由於設備設施的限制,網速一般只有區區15M,月費卻高達260澳門元(2012年11月數字)。也就是說,澳人的網速只有港人的七分之一,價格卻差不多,甚至還要高。

價高質次,正是壟斷的主要特徵,也是壟斷侵蝕民生福利的主要方式。經濟學認為,與完全競爭情形相比,壟斷地位使得壟斷廠商的產出比完全競爭情形下低,而產品價格卻高於完全競爭條件下的價格。因此,壟斷所具有的市場勢力產生了兩種效應: 第一種,由於低產量使得社會總福利減少,也就是所謂的社會福利淨損失;第二種,由於壟斷形成的高價,迫使居民不得不付出高於市場正常水平的價格購買壟斷產品,也就是所謂的消費者剩餘向生產者轉移。澳門以更高的價格享受更差的住宅寬頻服務,就是上述經濟理論的最好實證。

最為惡劣的是,壟斷形成後,借助資源的不正常轉移,特殊利益集團就得以形成和強化,待強大到一定程度時,壟斷集團就會有更高的利益訴求。經濟決定上層建築,利益集團可能利用掌握的經濟和政治資源,制定符合自己利益的政策,進一步加劇起點不平等和過程的不公平,惡化社會公平競爭的環境,從而形成一個死亡螺旋。可以說,壟斷現象的存在,就意味著自由經濟被破壞,民生福利被盤剝;壟斷越重,民生越不易得到徹底改善,全民共享發展成果更是一句空話!

壟斷的危害有目共睹,反壟斷的艱巨性可想而知,但是,對於澳門而言,反壟斷道路上最大的敵人卻是政府自己。因為,雖然民間對壟斷深惡痛絕、同仇敵愾,但反壟斷的主體無疑是政府,所以堅決而明確的態度顯然是政府應有之態,然而吊詭的是,政府內部直至現在依然充斥著對壟斷的認可或者支持的聲音,這也構成了我們對本澳反壟斷的最主要擔心。

我們看到,儘管澳門回歸後,尤其是賭權開放後,隨著市場化程度的提高,一方面自由市場競爭開始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生存空間,民意倒逼下的電訊市場開放就是一個較好的開端;另一方面,壟斷並不甘心束手就擒,原有體制中盤根錯節的行政化、官本位權力機制,也開始尋找新的土壤環境,政府內部對於壟斷危害的認識以及反壟斷的決心依然有待觀察。

以不久前發生的石油氣集體漲價為例,對於石油氣業界的“聯合抬價”以及“事實上的壟斷格局”,坊間早有共識。可笑的是,負有監察責任的經濟局卻墨守成規,以“不可干預自由市場”作擋箭牌,對石油氣的不正常價格行為不僅無動於衷,對集體抬價、“價格劃一”現象,更是解釋得頗有想象力,“本澳市面銷售的石油氣產品,主要經中國內地及香港進口。但對於行業長期以來這種較一致、或跟隨鄰近香港地區方式調整價格的做法,應視為自由市場機制下行業逐利、企業追求高回報的一種表現”。此番言論,暴露出特府在反壟斷的問題上,存在嚴重的認識不足以及監管責任的失位,這背後則是特府有些部門對壟斷現象的曖昧態度。

正是這種曖昧態度,為本澳反壟斷平添了許多不確定性,甚至會助長壟斷企業“與民爭利”之風,也使得政府的民生政策大打折扣,特府的“民生政府”形象也會被一定程度的損害。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即使壟斷行業本身也須看到,民智既啟,潮流如此,本澳賭權尚且能夠開放,遑論其他市場?破除壟斷,或者說將壟斷限制在本澳社會經濟可接受的動態區間,破解壟斷侵蝕民生福利的制度空間,以民為本,藏富於民,無疑是特府上下應該儘早形成的重要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