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服務珠海特區文化界的本土畫家,李開連身上有著很多頭銜:廣東省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國畫家協會會員、廣東省書法家協會第四屆理事會理事、珠海市文聯組聯部主任、珠海市美術家協會常務副主席、珠海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和珠海特區畫院特聘畫家。
初次見到李開連先生的人都會對他留有這樣的印象:質樸、儒雅。月前,記者有機會前往李先生設於珠海市的個人畫室採訪。這間位於珠海舊式民居之中的畫室,雖然地方不大,卻光線充沛,各種畫具佈置井然有序,絶對是一處作畫的好去處。
服務珠海文聯廿載心與得
面對記者的提問,李先生略顯靦腆,他總是不經意的看一下他的畫,似乎他的靈感全在那一方丹青,中國傳統文人的內斂在那一刻盡顯。李先生告訴記者,他出生在廣東羅定市,有幸生長在一個人傑地靈山清水秀的地方,造就了他從小酷愛美術的個性。後如願考入廣東省工藝美術學校國畫專業,畢業後當過工藝美術研究所設計員,文化館美術幹部,文學雜誌美術編輯,至1987年進入珠海市文聯工作,至今已踏入第26年頭。
他向記者介紹說,“珠海市文聯,即珠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其宗旨是為了推動珠海市文藝事業的發展;而其職能就像一個磁場,擔當著旗下二十多個文藝社團:作家協會、戲劇曲藝家協會、美術家協會、書法家協會、攝影家協會、音樂家協會、舞蹈家協會、影視家協會、民間藝術家協會等之間的聯絡協調工作。我們工作的對象是珠海文藝界,通過與文藝界協會打交道,掌握各協會的活動情況,及參與或策劃相關文藝活動。”
多年來,李開連先生還身兼珠海市美術家協會、珠海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等職務,應記者要求介紹珠海書畫事業發展狀況時,他表示:目前,珠海有一間公立美術館及十多間私立美術館,而且市民學習繪畫文化氛圍非常好,珠海市美術家協會與書法家協會近十幾年發展很快,其中有一大部分的會員都是省級或國家級會員,加上不少內地書畫家來珠海工作或定居,如國家畫院著名畫家謝志高、楊麟和吳齊,對繁榮珠海書畫事業起到了積極作用。珠海、澳門兩地是鄰居兄弟城市,兩地市民在生活經濟往來方面關係日益密切。近年來,珠海市文聯、澳門基金會及一些澳門民間團體積極合作,籌辦有關展覽會員藝術創作、推介會員作品等活動,大大促進了珠澳兩地文化藝術交流。展望將來,他希望更多的澳門文藝界人士前往珠海市,開展採風寫生、聯展等交流活動,共促兩地在文化藝術交流上取得更大的成績。
山水畫作獲市政府肯定
記者瞭解到,二十多年來,儘管李先生在珠海文聯的工作非常繁忙瑣碎,但不論活動大小,李先生事必躬親,正如他所言:工作佔據了我的大量時間,只要不用應酬的時候,我都把時間補在我的作畫上……他非常珍惜能偷得片刻寄情於他所鍾愛的筆墨丹青。事實上,他對繪畫亦從未鬆懈,正是由於長逹十多年研習中國畫之人物畫,他對中國畫之筆法技巧頗有心得,近十年來他轉而對中國山水畫獨有偏愛,並筆耕不輟,更將此當作自己人生的一大樂趣。
觀賞其山水畫作,既能看得出其對前人傳統技法上的傳承,又能發現其對現代人審美情趣的追隨。他筆下的意境都是取材於廣東的靈秀山峰,筆墨揮毫,收放自由,而淋漓盡致;秀山、澗水、屋舍這些現代人的心靈追尋物始終都是他筆下的創作元素。山青水秀,白雲縹緲,小屋若隱若現,營造出一種平實樸素,毫無張揚浮躁,而只見善良寬厚與寧靜的意境。不經意間讓人有一種移情一方靜穆之錯覺,使得每一位凡夫俗子繁躁的心靈漸致高遠,感受一份大自然的凝重與博大,感受畫者祟尚大自然的一片情意結。
在珠海文藝界享有相當威望的珠海市畫家古錦其對其作品評價道:“李開連的作品對景物刻畫細膩,著色淡雅自然。注重傳統筆墨技法,有對傳統技法的充分理解和對現實生活的良好體察,在畫作中體現出氣韻生動、清雅自然的藝術風格。”
記者問,您如何評價自己的中國畫作品呢?李先生謙虛地說:自己雖然畫作不少,但真正滿意的不多,中國畫流派畫種很多,故要獲得大眾的欣賞不容易,自詡作為上了年紀的畫家,畫風容易守舊,更應有一種探索新事物的心態。他說:創作不能走“概念化”,取材要來源生活,否則脫離生活,千篇一律,畫風沒有靈氣,也不可能有生命力。在幾十年的創作過程中,我認為體驗生活,觀察地方特色很重要。多年來,他堅持每年數月四處去採風寫生,記錄所見的山水草木,為日後創作累積大自然素材。正是通過長期堅持觀察生活及筆墨研習,李開連對中國山水畫色彩的運用日臻成熟,可以說,每一幅作品都是寄託著他對嶺南山水的熱愛,對大自然的熱愛,及對美好生命的憧憬。
李先生傾注心血的山水畫作,不僅是其個人人格、藝術風采的載體,更是送贈親友聯誼表心意的贈品。其多幅作品在全國或省市相關展覽中入選或獲獎,不少作品在機關、企事業單位大廳懸掛展示和被有關單位及個人收藏,其作品也多次作爲市領導出訪禮品贈送外國友人,擔負起聯繫珠海市與外界的文化聯繫之紐帶。對此,李先生卻淡然地表示:我深感榮幸能獲得政府和外界的認同,但這不是我個人的榮耀……
今後,續潛心中國畫
當記者問及,您如何界定自己的畫派時,他坦承地說,在藝術創作的領域中,畫派畫種太多,很難界定某一個畫家屬哪一個畫派,他認為畫家不要局限在一個領域,不能單一地吸收某一派的風格,而要博取大眾之長,汲取更多畫派的技巧,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最重要。
記者得悉,李老師有數名學生跟他學習中國畫,記者問及對想學習國畫的年輕人有何鼓勵時,他有這樣一番話語:興趣最重要;其次,要端正心態,不可急於求成;基礎很重要,不可急於求突破;多看前人的畫作風格技法,觀摩名家和藝術家的作品,以從中獲得領悟……
李先生還說:時代不同,現代人的心境也不同了,現代人在多元化藝術創作上有很大的進步,但國畫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一,有幾千年的歷史。古人最精到,後人重在傳承,弘揚國粹,我覺得現在學國畫,重在吸收前人的長處,學古人,但不拘泥於古人。
談及退休生活,他再度用“藝無止境,貴在歷久彌新”精闢字句勉勵自己,並說:“藝術品要來源於生活,要有生命力。若退休後,除了繼續以自己熟悉的嶺南山水為創作題材,將來還會去祖國的西北地區,如甘肅、青海、四川等地區取材寫生,領略北方山巒之磅礡雄偉氣勢……”
傾聴這一席話,讓記者多番啓悟:倘若“澹泊明志 寧靜致遠”是對李先生山水畫的最佳詮釋的話,那麼,我更認為,這八個字也是對李先生個人最貼切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