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课堂”的开展就是打破传统“填鸭式”的教学,要求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脑、口、手、眼等各种感官,积极参与互动,使课堂“活动”起来,让学生成为跳动的音符,让课堂成为美妙的“交响曲”。本文从历史的生动性出发,对如何利用“活动课堂”生动而客观地展现历史风貌,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做了一些尝试。
一、初中历史课进行学生活动的必要性
国家课程标准规定,历史课程改革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鼓励教师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初中阶段的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快速发展,但具体形象思维还占据主导地位。在这种情况下,设计科学有效的历史教学活动,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以加强教学的直观形象性,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如何成功开展“活动课堂”
1.教师要精心设计“活动课堂”。虽然活动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主设计、自行准备,但考虑到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还比较低,需要教师为其设计一些既能激发学生研究热情又能体现学科价值的问题,这样才能避免学生在活动课堂中偏离课堂主题。这要求教师要充分备好课、备好学生。学生该采取何种活动方式,也需要教师指导,在活动完毕后,如何表达自己的收获,如何撰写总结,也需要教师的指导与帮助。所以教师在活动课堂中要扮演的第一个角色就是设计师。
2.教师要组织好“活动课堂”。活动课堂的组织过程是其开展是否成功的关键,因为将历史事件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呈现或以活动来关联,这个活动组织过程要严谨、有序,防止活动针对性不强,指向性不明确,仅仅是“热闹”了课堂,最后,学生收获不大,时间却浪费掉了。教师在组织“活动课堂”时候,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素材准备、知识基础及学生的关注点,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收放自如,活动课堂的意义才能显现。另外,在活动课堂中,可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和能力,真正地体现因材施教。
3.教师要参与好“活动课堂”。这里的参与不同于传统教学中的参与,传统教学中教师的参与多为参与课堂讨论、课堂启发等教学活动。“活动课堂”中的教学参与,要求教师可作为普通参与者积极投入课堂活动中,既拉近了师生距离,为课堂活动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另外,教师在参与过程中,也可以及时观察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对教学效果提供保障。
附:“活动课堂”实例之“西安谈判”部分资料
人物:周恩来、张学良、杨虎城、蒋介石、宋美龄等。
地点:西安金家巷张公馆西楼二楼进门左边的会客室。
旁白:应张学良邀请,中共派周恩来、叶剑英等前往西安谈判。1936年12月17日夜,周恩来、张学良促膝交谈至深夜。
(周恩来、张学良出场。二人走到台前,边问好边握手。)
张学良:周先生,您好。
周恩来:张将军,您好。
……
周恩来:哪里的话!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你们此举才值得我们钦佩,我们共同合作吧。
张学良:好。(二人一同站起并握手,张学良退场。)
旁白:本月18日下午,周恩来又会见了杨虎城。
杨虎城:周先生,您好!
周恩来:杨将军,您好!
杨虎城:请坐。
周恩来、杨虎城:谢谢!(二人握手后,退场。)
……
旁白:本月24、25日周恩来两次面见宋美龄,表示中共愿意协调处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诚意。(周恩来、宋美龄上场,握手问好。)
宋美龄:周先生好!
……
蒋介石:好吧,我答应停止剿共,连手抗日。
周恩来:谢谢。
宋美龄:希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早日实现,合作愉快!
……
旁白:本月25日蒋介石在张学良的陪同下,飞抵南京。西安事变得到圆满解决。
活动总结:本次谈判达成了以下意见:
1.停止剿共,联合抗日,统一中国,但全军受蒋指挥。
2.由二宋及张学良代表蒋与周恩来解决以前商谈好的问题。
3.蒋回南京后,周恩来可以直接和蒋再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