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古城片段

2013-12-29 00:00:00东方煜晓
安徽文学 2013年12期

三河古镇,隶属于合肥市肥西县,位于肥西、舒城、庐江三县交界处,因地处丰乐河、杭埠河、小南河三水交汇处而得名,又因其所特有的古河、古圩、古桥、古巷、古茶楼、古民居、古庙台、古战场等而闻名于世。

三河之于“江南水乡”周庄,水的秀媚一点也不逊色,除此之外,“古镇三河”更多了一些文化的内涵,其沧桑历史也更加耐人咀嚼和回味。

三河的人文景观数不胜数,我曾去过多次,每次去时,都像是在欣赏一位含而不露的美女。而我最留连处,还是那一段斑驳的古城墙。这段城墙,只是太平天国所建古城墙的一个“片断”了,现存的不过一百多米,并保存有古城门一个、古炮台一座。据史料记载,当年太平天国将领蓝成春造城时,东西长700米、南北宽200米,城墙高8米、宽2米。在战争年代,太平天国将士建造这样的一座城池仅用了33天时间,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2010年深秋的一天,我随省散文家协会“美哉,肥西”采风团再次登临古城炮台之上,抚摸着百年前的青砖、铁炮,不禁浮想联翩……

我所景仰的,是太平天国的一个英雄的名字,他就是太平天国后期主要将领、英王陈玉成。

在今天的三河镇,陈玉成永远与“三河大捷”光荣地联系在了一起。1858年9月,湘军王牌军李续宾部由江西进入安徽,连续攻陷宿松、太湖、桐城、舒城等地,直逼三河。三河是通往庐州(现合肥)的咽喉要地,也是当时天京(现南京)的粮食供应地,对太平天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此时正在东线作战的陈玉成,星夜驰援三河,与前来增援的李秀成部、三河城中的吴定规部,合围全歼李续宾部6000余人,李续宾、曾国华战死。三河一战,沉重打击了湘军的嚣张气焰,在太平天国后期,大大鼓舞了太平军士气,稳定了局势,太平天国危而复安,又一次形成革命的新高潮。对陈玉成个人而言,“三河大捷”无疑也成为英王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中最为精彩的“章节”。

其实,陈玉成的辉煌远不止这些。在他的戎马生涯中,还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

陈玉成少年从军,威名大震。他出身贫民,15岁参加金田起义,是太平天国童子军的首领。1854年,太平军西征军进攻武昌,由于清军顽强抵抗,久攻不下。18岁的他,率领500勇士“舍死苦战,攻城陷阵,矫健先登”,奇袭武昌成功,声名大振,被提升为殿右三十检点,统领后十三军及水营前四军。

陈玉成在破除清军江南、江北大营中战功卓著。1856年,陈玉成随燕王秦日纲去救援镇江,为清兵所拒,双方相持不下。为解镇江之围,他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驾一小舟,舍死冲入镇江镇内,与守将取得联系,并会同守将与秦日纲内外夹击清军,大败清军,遂解镇江之围。之后,在石达开、秦日纲等大军配合下,陈玉成率部参加了历时四昼夜的激战,彻底摧垮了威胁天京三年之久的江南大营,使太平天国在军事上处于全盛时期。

时隔两年,陈玉成再破清军江南、江北大营。因其军事才能卓著,于1859年夏被封为英王。

在太平天国运动的中后期,几乎每一次大的战事都有陈玉成的参与。年轻的陈玉成,真正成为太平天国战功卓著、赫赫有名的著名将领了。令人扼腕的是,陈玉成并不是战死在沙场之上,而是成为苗沛霖叛变投敌、讨好清廷的牺牲品。

提起苗沛霖,他该是我的真正意义上的老乡。我与他的老家凤台县大兴乡苗圩村相距不过三四公里。

苗沛霖先投捻军,受到捻军首领张乐行厚爱。后因看不起捻军,拒捻而办团练,提出“筑寨、积粟、治兵”的主张,其代表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再后来,因抗捻受清钦差大臣胜保赏识而受到招安、封赏。1860年英法联军逼近北京后,他见清廷摇摇欲坠,遂暗投太平军,联捻军、太平军抗清,不久被天朝封为秦王;同年10月,于蒙城建立“天顺王国”。1862年,胜保大军南下,苗沛霖见势又突然袭击张乐行捻军,叛变投清,同时又给陈玉成去信以表对太平军的忠心。5月,苗沛霖为平息清廷不满(清廷指责苗剿灭张乐行不力),便把主意打在陈玉成身上,引诱被困庐州的陈玉成来到寿州(现寿县),捕获了陈玉成、陈仕荣等一批太平天国将领并押送到胜保大营,6月4日,年仅26岁的陈玉成英勇就义。1863年5月,随着捻军和太平天国运动被扼杀,苗沛霖日感末日临近,于是他第三次举起反清大旗,不久被僧格林沁带兵围困、击败于蒙城,苗沛霖为部下所杀,了结了“苗贼”的罪恶一生。至此,横行淮北十多年的“苗家军”瞬间土崩瓦解,灰飞烟灭。

由此可见,苗沛霖的发家史,其实就是他耍弄“两面派”手法,热衷于玩弄机会主义和投降主义的耻辱史。他投捻又拒捻、联捻,抗击太平军、拥戴太平军又叛逆太平军,受清廷封官加爵十二次,却又三次举起反清大旗……苗沛霖就是这样一个反复无常、出尔反尔、敌友不分之人。陈玉成痛骂他是“无赖小人”,说他是“龙胜帮龙,虎胜帮虎,将来连个贼名也落不着”……与立场坚定、忠诚仁义、英勇善战、大义凛然的陈玉成相比,阴险、狡诈、缺德、无信、贪婪、狂妄的苗沛霖就渺小得不能再渺小了!

英雄的名字,世代为人们所景仰和铭记;无耻的叛徒,却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责任编辑 江 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