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珍珠失踪之谜

2013-12-29 00:00:00代曲
军事文摘·科学少年 2013年5期

唐朝杜甫有一首描写珍珠的诗:“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珠中有隐字,欲辨不成书。缄之箧笥久,以俟公家须。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透过这首诗,我们会惊奇地发现:杜甫精心珍藏在箱子里的珍珠,在一段时间过后,神秘失踪了。

很多好奇的小读者会问:珍珠哪儿去了呢?下面就让我们从珍珠的特性说起。

珍珠是贝类受刺激产生的“结石”

我们知道,产珍珠的贝类肉体,穿着一身“外套”,当砂粒或小虫儿钻进“外套”后,贝体受到刺激,便分泌出珍珠质,把“不速之客”包围起来,日积月累,一两年后便成了珍珠。珍珠的诞生,是贝肉本能的保护性反应,也叫体内“结石”。

珍珠的成份是什么呢?百分之九十是碳酸钙,即文石,与烧石灰制水泥的石灰岩、大理岩成份是一样的,很难溶于水,溶于酸则释放出二氧化碳。除了碳酸钙,珍珠的成份还有有机质(主要是氨基酸)和水。而有机质是有生命的物质,具有一定“寿命”,一般不超过一百年,所以,当珍珠里的有机质消失、碳酸钙变成灰的时候,珍珠也就“失踪”了。

像杜甫诗中“珍珠失踪”的例子有很多,比如考古学家在挖掘古墓的时候就发现:山东临沂银雀山和长沙马王堆的汉墓,西安唐代章怀太子墓,北京明朝定陵的地下宫殿,里面的很多贵重随葬品没有丢失,但墓中的珍珠却失踪了。道理也是如此。

小贴士:人工珍珠是怎么来的?

人们明白了珍珠诞生的原理,就利用“贝类受刺激分泌珍珠质”这一特性,向贝体内注入高梁粒大小的“人工核”,这些“人工核”就慢慢变成了珍珠。这就是珍珠的人工养殖。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珍珠人工养殖的国家,在汉代就开始采捕珍珠贝了。到了宋代,人们发明了养珠法;明代开始淡水养殖珍珠,明政府还特意在广东合浦东南海边上,用珍珠贝壳和泥土修砌一座“珍珠城”,派太监亲临现场督察,搜括各种精美的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