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作为高考作文的一种文体,曾经被万人捧上顶峰,最后却一落千丈,满身罪过。究其原因,死记硬背,堆砌辞藻,复制公众话语,是将议论文推下万丈深渊的罪魁祸首。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很多学生在论述问题时往往作一种平面式的铺开,论点、论据和论证之间也往往是一种简单的罗列,缺少立体的、深入的剖析,这和这部分学生缺失批判的思维有很大的关系。那些只会在论述的外围打转的文章,显然很难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学生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往往不会说“不”。其实,说“不”,在轻浮者那里,是一种无知浅薄的炫耀,而在智者那里,则是一种洞明世事的睿智拒绝。说“不”,就是怀疑一切,是一种大义凛然的坚守和毫不怯懦的抗争。
举一个写作的病例来说明。作文题为:
不管愿意还是不愿意,我们已经习惯了很多很多,但习惯之后你又有什么样的经历或感悟呢?请以“习惯之后”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病文如下:
习惯之后(片段)
清晨,“屏蔽”学校广播起床铃20分钟后,在手机铃声的催促下慢吞吞地起床;周五,我在寝室里边享受着空调,边用手机上网了解NBA季后赛的战况;晚上,熄灯后躺在床上,必须先在人人或微博上发条状态或转载一些有趣的文章或图片,然后再把手机放在床头,开始睡觉。这,是习惯手机以后一个学生的一天。
……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是否应该被允许在学校里使用手机一直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但更应承认的是,无论家长老师争论得如何,广大学生群体们已经完全习惯了有手机在身边的生活。正如成年人思考的,手机无疑具有两面性,手机方便了日常生活,但对于学习生活,它是把双刃剑。上物理课,讲到一个很有争议的题目,全班讨论很久却没能得出结论,其中一人上网,在各大搜索引擎中寻找答案;同时也不乏一些同学听不下去了,以手机来“放松”自己……
于是,许多无法自拔的同学们,开始了戒掉“手机瘾”的专项活动……
很多人怀念小学初中的日子,没有手机,但照样活得好好的。可惜,昨日永远不会重现。习惯手机以后会不会是灾难,全凭己见。本文写作动笔之前,作者曾挣扎是否动用手机上网寻找素材,最终忍住,且因此灵感涌现,写出此文。谨以此文献给所有即将升入高三的战友们共勉。
这篇文章较多地罗列学生使用手机的现象,对其中的利弊缺少理性的分析和本质的揭示,缺少思维的批判性。材料要求写的是“习惯之后”,而非“习惯”,重点当放在对“习惯了某某”的明辨和反思上,而不是对“某某”的阐释和证明上。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关于“批判的”含义。“批判的”(critical)这个词语来源于希腊文kriticos(提问、理解某物的意义和有能力分析,即“辨明或判断的能力”)和kriterion(标准)。从语源上说,该词指称的意义就是“基于标准的有辨识能力的判断”。将“批判的”应用于思维,意味着利用恰当的评估标准确定某物的真实价值,以明确形成有充分根据的判断。美国的学校认为教师首先要教给学生的是思维方法,是培养学生的批判、反思能力。它是用自己的头脑来评判权威,指出权威的不足和缺陷,体现了一种敢于超越、敢于向权威较劲的勇气和自信。“批判是科学的生命”,一个具有批判思维的学生已经克服了天真幼稚,能够抵制欺骗行为,成为一个更有洞察力的评判者。尼采说:“只有当你们扯碎我的花冠,骂我是骗子的时候,你们才算真正掌握了我的学说。”这也许是批判思维的意义所在吧。
回到作文这个话题来,这种批判的思维,在文章中往往表现为具有积极意义的怀疑精神和分析能力,它是学生作文走向具有高度和深度的一个关键。带着批判的眼光去怀疑一切,去构思立意,是写作成熟的一种表现。这样的具有思维批判性的文章,经常可以在我们学习过的经典文本中找到。
例如,1835年秋天,马克思写了《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这篇文章。当时,马克思和他的同学就要毕业,面临着升学和就业的问题,大家都在考虑自己的前途。有的人希望成为诗人、科学家或哲学家,献身文艺或学术事业;有的人打算充当教士或牧师,幻想天堂的幸福;有的人则羡慕资产者的豪华生活,把舒适享乐作为自己的理想。总之,他们从利己主义出发,以个人幸福作为选择职业的标准。马克思与其他同学的想法不同,他没有考虑选择哪种具体职业,而是把这个问题提高到对社会的认识和对生活的态度上加以考虑和回答。在对自己的职业选择上,马克思显然是运用了批判的思维,实践着他毕生恪守的人生格言——怀疑一切。他说:“人们在选择职业时,正如人们在社会上的其他活动一样,并不是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希望和志愿,而要受到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中的关系的限制……我们并不总是能够选择我们自认为适合的职业:我们在社会上的关系,还在我们有能力对它们起决定性影响以前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开始确立了。”这是一种基于批判思维的深刻思想。
孙绍振教授指出:“写作应该在原始生活和感情的基础上把潜在的智慧激活、把深层的理性挖掘。”这种理性挖掘很大程度上还得依靠批判的思维。这种思维的批判性,正是心智逐渐成熟、可塑性极强的高中生所不可或缺的。例如,2011年的广东高考作文要求以“回到原点”为标题,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作文。题前还有一段阐述性的文字:“原点”无所不在。“原点”可以是道路的起点,可以是长河的源头,可以是坐标的中心,可以是事物的根本……从这段提示文字看来,“原点”指称的内容很多,因而这个题目可写的东西也就很多,这里需要学生对所选择的写作内容作出有充分根据的判断,也就是需要学生具有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不仅可以体现在审题环节,也可以体现在立意环节。笔者曾经要求学生写过以下题目:
渔父是古代诗文中经常出现的人物形象。比如我们学过的《楚辞》中的“渔父篇”就生动地刻画过一个渔父的形象。南唐后主李煜也曾写有一首《渔父》:“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我”)有几人?”对于“渔父”这种人物形象,你有何感想和领悟?又有何认识和评价?以“渔父”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很多学生从生活态度、文化意义、哲学思想等角度对“渔父”大加赞赏,但也有学生对“渔父”持批判态度:反对渔父式的人物和生活态度,认为这是责任感的缺失,也是逃避和懦弱的表现,一个逍遥、自在的“渔父”还不如一个务实、勤劳的“渔妇”。这篇文章显然有些另辟蹊径的意味,能够从对“渔父”的“破”(反对)开始,去深入地分析渔父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社会责任的承担之间所存在的矛盾和冲突,指出“渔父”形象背后所具有的伦理学和社会学的价值,这恰恰说明了这名学生具有较好的思维批判性,也正是这样的思维品质使得文章摇曳生姿,而不是亦步亦趋。
笔者曾以“热议善举”为话题范围要求学生写作,在学生的批判思维被调动起来之后,学生作文呈现了丰富多彩的情形。他们能够客观分析身边中各种善举行为,提倡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友爱,提倡“助人为乐”。有的认为“慈善”从来没有很高的门槛,不是富人的专利,应该让“善举”日常化,使之成为普通人的自觉行为。当然,把批判的思维运用得最好的,当属后面的这篇《我看“施舍”》:
我看“施舍”
■徐玮琎
许多人以为世上的道德标准是统一的,譬如孔子,但他兢兢业业周游列国渴望统一道德的一生被“善与恶”两种道德无情得分割了,这告诉我们,道德的分化是客观而不可变的。
尼采的伦理学的角度将道德分为两个极端——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这对于现实恰恰是非常贴切的。主人道德即凌驾于他人之上的、以自我为中心的道德;反之,奴隶道德代表一种甘为人下、接受恩宠的道德。温州市“红日亭施粥摊”的老人们恰恰沉醉于主人道德的泡沫之中。老人们为穷人施粥,完全是超脱于无聊网友的猜疑之外的,这不是作秀,更不用谈金融危机的涟漪已经波及退休职工与世无争的生活,这完全是一种对自我内心潜藏的主人道德的满足。
其实两套完整的道德体系均潜藏在人的内心中,以时势的变化而激发、异化为某一种特定的道德价值观,而在平常人的生活中,两种道德均存在而时隐时现,所以,普通人的道德观是薄弱的。只有到了一定的时候,譬如被施粥的穷人被激发了奴隶道德,甘受恩宠。又譬如施粥老人,不亦乐乎地享受赏赐的过程,客观地说,他们这时才成为道德的主体。
人们总是以主人道德为善,以奴隶道德为恶,其实这是片面的。我们首先要明白施舍的意义,施舍其实是以自身的强大去侵犯弱者的生存空间,而所谓的感恩,就是于受施舍之后,发奋而图强,反以自身去侵犯施舍者的过程。老人们受社会的施舍,又反去施舍社会就是这个过程的完美注解。奴隶道德的载体——老人们也是无辜,他们不过是社会的道德副本,重复着感恩的过程。是谁培养了穷人的奴隶性?社会。
斯威夫特说:“一个人的感恩程度等同于他的复仇程度。”一个人受的恩惠越多,他的复仇也就越多,这是一个引导人类走向覆灭的恶性循环。作为此循环的始作俑者和最终受害者,社会根本不应该让这个循环得以开始,一旦开始,也应该在人们异化为乞丐之前终止这一循环,否则,人丧失了存在于世的唯一凭借——优越感——之后,如何能立足社会?而社会失去了一半人的支撑之后难保不会倾覆呢?在物质层面上说,要让人人都充满优越感、成为主人道德的拥有者,是违背我们刚刚建立的恩惠与复仇的守恒定律的,但不要忘记,精神的施舍不断灌注到社会中,优越感的基数也会随之不断增加。
所以,对施舍的态度,我否定此种纯物质的施舍,而提倡:精神的施舍与物质的施舍共存。就好比查拉图斯特拉的痴愿:我欲馈赠与分发,使智者重又满足于他的无知,贫者重又满足于他的满足。
这篇文章从尼采的“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的角度来谈“善举”,认为“慈善”不能等同于物质的施舍,而物质的施舍和精神的施舍应该共存,这种直抵本质的批判精神和分析能力,远远地超出了同龄人的认识水平,显得突出、耀眼。因此,要培养和提高议论文写作思维的批判性,需要阅读和思考。再分析了几篇离题偏题的习作和这篇佳作后,笔者向学生推荐和介绍了几篇批判性的文章(如莫言《美人不是人》、阿来《政经之外的文化》、尼采《阅读与写作》、柳宗元《桐叶封弟辩》等),让学生体会和理解其中蕴含的思维批判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