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是教育信息化的关键,而目前的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教学整合还停留在学科层面,缺乏针对不同课程内容的整合模式、整合方法的系统研究。而其中的核心问题就是要搞清楚整合的定位问题,要回答在学科教学中,何时、何处需要引入信息技术,以达到化学学科的“有效整合”,从而实现化学学科教学的“有效性”。
●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及价值取向
中学化学课程是由若干模块组合构建的,教师应注意领会每个课程模块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和教育价值,把握课程模块的内容特点,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具体的教学条件,采取有针对性的“整合点”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这样达到“有效整合”的目的:让学生自主地利用信息、创造信息,培养学生对信息内容的分析批判与理解能力。
东北师范大学钟绍春教授对整合点的定义如下:在一节课的教与学过程中,如果存在具有下列性质的教学步骤或环节就称之为整合点:常规教学手段支撑其实施存在困难(或在质量及效率方面存在问题),信息技术手段能够有效支撑(或能够提高实施的质量及效率)。从严格的理论意义上讲,整合点的定义应为,一节课中任意一个教学步骤(环节、活动),只要信息技术支撑它的实施比常规教学手段好就称之为整合点。[1][3][4]
整合点的诊断过程,首先要分析每一个理想教学步骤是否在常规教学手段支撑下解决质量及效率方面存在问题,完成的效率和质量如何;然后分析信息技术手段对每一步的支撑情况如何,是否能够解决或比常规教学手段质量或效率高,如果确实能够解决且质量或效率高的话,该步骤就可能诊断为整合点。[2][3][4]
信息技术要发挥对化学课程影响的最大功效,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寻找切入点:[5]①显示微观现象,增强教学的直观性;②呈现某些错误操作、成功率低、有毒和危险性实验,弥补演示实验的缺陷;③展示图表和知识网络,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④展现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联系,体验学以致用;⑤提供阅读材料,拓宽学生的视野。
● 整合点理论取向下的有效整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过程如何、整合的效果和质量该如何评价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不能沿用传统的评价体系来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运用新的学习理论、结合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自身的特点,将信息技术因素的影响充分考虑,进而建立适合的评价指标体系。
1.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
全新的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结构与教学方法必然导致对传统评价方法的变革,从重视学习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向重视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转变;弱化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弱化评价对学生造成的压力;强调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诊断与分析功能;强调激励学生学习热情和内在学习动力;强调对教师教学观念、信息素养的要求等。
(1)关注学生个性是评价的出发点
在当今的社会中只有具备创新、有个性特色、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才能在日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取得一席之地。评价是为了督促教师谨记: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弥补学生的不足,更主要的是为了使学生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更多的知识,使适应能力更进一步提高,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2)明确师生角色的定位是评价的基础
根据“双主”教学理念,即明确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过程评价中时刻想到教师只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辅导者、帮助者、教学环境的创设者,学生学习思路的引导者。但是,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学习知识、思考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切行为都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发挥自己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特点,创建一个活跃、生动的课堂。
(3)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教学过程评价关注的主要内容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注重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一个关注的热点。因此,在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时,教师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关注与否是我们评价的一个主要内容。
2.有效整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依据以上理论基础,我们建立了整合点视角下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有效整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项(如上表)。
3.确定权重方法
权重系数的大小与目标的重要程度有关。基于初中化学学科的特点,初中学生的特点等实际的评价目标,对评价体系中的各指标项的权重系数作出了规定。
确定权重有两种方法,分别是经验方法和多因素统计方法。在本评价指标体系中选择的权重确定方法是经验方法,即通过访问有经验的专家、学者,以他们在实践中的经验分析哪项指标项重要、哪项指标项不太重要,从而确定这些指标项的权重系数的大小。
4.信度和效度分析与检验
(1)影响信度的四个因素——理性分析
◇样本特征。该学段的学生的认知特点为思维已开始逐步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导方式,但有时思维中的具体形象的成分还是会起到重要的作用;思维品质上表现为创造性和批判性日益明显,片面性和表面性依然存在,思维的“自我中心性”再次出现等。本研究选取样本为长春市一所初中的学生,该学校学生基础知识较好,学生学习成绩基本呈正态分布,较为适合做普遍性研究。
◇测验长度。亦即测验的数量,也是影响信度系数的一个因素。一般来说,在一个测验中增加同质的题目,可以使信度提高。因此,本评价体系中的指标项尽量选择有代表性的内容;另外,过长的测试题目有时会引起被试的疲劳和反感,而降低可靠性。因此,在题目描述上尽量做到言简意赅,以得到期望中的理想测试值。
◇测验难度。难度对信度的影响,只存在于某种测验中,如智力测验、成就测验、能力倾向测验等,对于人格测验、兴趣测验、态度量表等不存在难度问题,因此本评价体系与本因素无关,暂不纳入考虑范围。
◇时间间隔。两次测验相隔时间越短,其信度系数越大。因此,本研究会利用本评价体系对被试一段时间进行集中测试,以望得到最接近理想值的结果。
(2)检验方案(如下图)
参考文献:
[1]钟绍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效方法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07(10):74-77.
[2]钟绍春.关于深入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思考[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9(10):17-19.
[3]钟绍春.基础教育信息化内涵发展的思考[J].中小学电教,2009(10):6-8.
[4]张爽,郎丽,王松禹.《二氧化碳制取》教学设计——初中化学虚拟实验平台教学案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11):42-43.
[5]Song Yu Wang,Shao Chun Zhong,Hong Yan Tao,Ye Wei Tang. Support system of junior high school chemistry experiment.ICETC2011.
2011.v3:235-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