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先学后教”教学的设计与实践

2013-12-29 00:00:00董红波何洪波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3年10期

自2000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以来,我国的信息技术课程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在繁荣的背后,我们却发现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许多信息技术教师僵化地使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专注于信息技术操作技能,而导致了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不足,出现了学生喜欢信息技术但不喜欢信息技术课的现象。“先学后教”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单一的讲练结合教学模式,赋予了信息技术教学以新的活力。我结合具体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案例,尝试说明信息技术课中应用“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优势与设计方法。

● 信息技术课“先学后教”与讲练结合教学模式相比的优势与区别

1.“先学后教”的优势

目前,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仍然是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大行其道。信息技术教师先演示,学生再练习巩固的僵化模式已成为信息技术教学有效实施的短板。不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教学策略、方法与新课程理念大相径庭,满足不了学生对信息技术教学的需要,以至于信息技术课堂缺少应有的主动、探究和理解的学习氛围,也直接导致学生的信息素养停滞不前。学生似乎只是僵化地练习信息技术技能,却没有能够真正地灵活应用信息技术,导致“只见技术不见人”的现象,只看见技能训练,却看不到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急需一种能创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这会是一种怎样的教学模式?

我们观察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和东庐中学的教学改革无疑是成功的。“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从学生的自学开始,先尝试后内化,教师则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施教,有的放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了教师的导。既然“先学后教”教学模式早已在其他学科大放异彩。那么,我们能否把“先学后教”移植到信息技术课堂上呢?通过大量的信息技术实践案例分析,我们发现,“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与信息技术新课程理念非常匹配,是把学生推在前台,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我们认为,“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就是我们所寻找的能创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促进信息技术教学有效实施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同时又是更新变化最多最快的一门学科。所以,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要关注学习者自学能力的培养,既要授之以鱼,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特别是许多信息技术操作技能都可以依靠学习者的自行探索得到解决。“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地培养学习者探索信息技术操作技能的兴趣与信心,使得他们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在与同学的互助中得到信息技术操作的方法。学生通过“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充当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养成自主探究、不断创新的意识和习惯。

2.“先学后教”与讲练结合教学模式的区别

“先学后教”的方式并不是完全否定技能取向教学法的价值,每一种教学法都有其背后的意义和背景,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辅相成的,只要能使学习者掌握知识和技能就不能否认它的作用,“先学后教”更多是使得学习者朝更完善的认知前进,是一种反思时代背景与开创潮流的新教学法。我们特别将“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与讲练结合教学模式做了比较,如下页表。

● “先学后教”中“先学”的设计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最容易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因此,作为教学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课程的优越性,让学生主动学习、探索来解决“先学”的问题。要让“先学”取得良好效果,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设计。

1.有效处理教材寻找一个良好的主题

目前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虽然设定了一定的主题,但仍然偏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选择好的主题是能否持续让学生参与并且有兴趣学习的前提。所以,信息技术教师必须要首先解决“先学”中学什么的问题。即要有效地处理教材,寻找一个良好的主题。选择良好的主题的关键是以学生获取与学习、生活有关的信息,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来精心设计一系列任务。

例如,在讲《便捷访问网站》一课时,教师给学生讲了中国成功发射神舟宇宙飞船前后的一些故事,然后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搜索有关的内容,完成一篇电子报刊,学生积极性很高,既用到了新知识,又巩固了旧知识。而另外一名课题组成员在设计这一课时更加注重生活,让学生搜索自己的名字来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受搜索技术带来的快捷,进而设计情境“你最想知道什么信息/问题?把它写下来小组合作集体解决问题”。相对单纯地使用教材所提供的内容,信息技术教师更要研究学生的特点,围绕学生感兴趣的社会或生活主题,将技术以工具的形式纳入学习过程,让学生通过资料的搜集整理、问题解决、主动探究等以实际问题为主题的学习,高阶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得到培养并促进学习迁移。

2.兴趣导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有了良好的主题,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把学生有效地引入到主题活动中去,让学生自愿学,这也是至关重要的问题。所以,信息技术教师要特别注重导入在“先学”设计中的关键地位,教师要构思出巧妙和具有智慧的导入方式,让学生能够带着兴趣进行自学。

例如,在《文字校对》这一课的教学上,教师在动画片《西游记》主题曲动画中嵌入错别字,美轮美奂的效果在空灵玄妙的音乐渲染下立刻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问:“同学们,老师的作品完美吗?”学生立刻指出里面的错别字,教师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导到课堂教学中。另外,课堂导入方式要形式多样富于变化,让学生对每一堂信息技术课都充满期待。

又如,在《文字校对》一课中我用动画导入。《建立素材资料库》、《美化封面》等课我则用整理小游戏引入。《个人小档案》等课中我用优秀作品直观导入。课堂导入方式要成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也要与教学内容有某种必然联系。如果不考虑教学内容只是为吸引学生而东拉西扯,那么再精巧的导入也只是哗众取宠,对于课堂教学不但不能起到好的作用,反而会适得其反,事倍功半。

3.范例导学确保先学有效性

瓦根舍因认为,“范例”就是“隐含着本质因素、根本因素、基础因素的典型事例”,具有典型性、基础性、针对性的范例是先学与后教的重要载体;“导学”是指“教”辅助“先学”,即师规定生先学的题型、数量、范围、解题方式、任务上交时间、答案标准。范例是减负的重要保证,能减少重复教学。“先学后教”多借助“范例”、“导学”确保堂堂清(作业或练习)、日日清(作业或练习),从这一角度来讲,“先学后教”中的学不是绝对先于教,教仍自始至终控制着学的方向、范围、要求。

4.任务驱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信息技术是一门具有操作性和实践性的课程。许多信息技术教师担心,信息技术课的“先学”会变成网吧或者游戏课堂。那么,信息技术教师就应提前设计要“先学”的任务,让学生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去自主学习、探索。所以,信息技术课的“先学”设计要任务驱动,只要信息技术教师紧抓任务这一条线是可以放手让学生自由发挥的。

例如,我在利用PowerPoint进行多媒体作品的制作教学时,让学生制作一个介绍学校的多媒体作品,以达到熟练应用PowerPoint基本功能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我为学生搜集了大量的多媒体素材,让他们思考用什么素材表现学校,素材应该怎样组织,界面如何安排,颜色如何设计,大家纷纷出主意,想办法,等到任务完成时,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点也就自然而然掌握了。在“任务”的设计中,要充分发挥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以及声音、文字和语言、符号等多种信息的功能,设计出具有某种“情境”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激发学生联想、判断,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兴趣提起来了,教师一定要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不要处处约束学生,可以引导相互合作、生生相助,让学生有更多的操作时间。另外,任务要有层次性、阶梯性。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果让学生“先学”的话,务必要注意的是不要一下子抛出一个大的任务,而是要把大任务分解成一个个小任务,如此才能够保证学习任务的完成。我曾经在听课时,看见一位教师直接将一个大任务布置给学生,而有的学生根本摸不到头绪,只能够不断地乱点鼠标,不断地乱操作,即使到最后她也没有完成任务。在操作过程中,我清晰地看到一位女同学脸上的懊恼、无助以及烦躁。所以,先学不等于放任自学,先学后教中的先学一定是有教师指导的先学。

● “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中“后教”的设计

在“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中“后教”绝对不是教师重复地讲授知识,而是要在“先学”基础上的“后教”,那么后教就显得特别重要。

1.组织和引导课堂教学,引起学生学习意向

学生的先学并不是自然发生,需要教师创设学生认知冲突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的思维擦出火花,让矛盾碰撞,从而使学生积极地加入到有意义的学习中去。所以,信息技术教师必须要组织和引导课堂教学,关注学生学习意向,使学生能够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在自学中寻求快乐,从与他人的互动中获得成功感。

2.助推任务环节,激发学生自信心

在学生先学的过程中,教师并不是就毫无作为。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助推任务环节,特别是当学生思维受到阻碍或有错误思维时,教师也需要及时加以纠正,在学生思维“山穷水尽”时给个“柳暗花明”的启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否则一关卡住后,学生就难以打起精神进行下一步的学习。当然,教师的帮助只是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的,并不是真正地代替学生去学习。

3.把问题抛给学生促进交往互动

创设机会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多些互动,多些探究,多些交往。在此的交往可以是语言交往、情感交往、动作交往。课堂教学注重以活动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通过活动提升学生的交往能力。

4.引导评价适时点拨

作品评价是教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方式首先是教师总结出学生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另外,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问题,教师应适时点拨,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的讲是“导”,是精彩的点评。讲规律、讲方法、讲注意点,得出结论给学生一把钥匙,培养学生的能力。

“先学后教”的信息技术教学过程简单概括起来是“学-导-学”的过程,即从自主学习到有效指导,再到自主学习的无限循环、螺旋上升的过程。它的形成和实现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它需要我们信息技术教学观的转变和发展,需要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