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上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创新思维

2013-12-29 00:00:00韩优军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3年11期

创新是人类智慧的灿烂花朵,是时代和中国发展的需要。作为教师不仅要善于传授知识、见解与方法,还要把学生的创新潜能充分地开发出来。地理是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多方面知识的学科。它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强的特点,更能激起学生质疑、探究、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因此,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可以使用信息技术来支撑地理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那么,如何让创新思维在地理课堂放飞呢?

● 信息技术支撑培养学生地理创新思维的前提

1.信息技术支持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初中地理受多种因素影响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如果没有兴趣作为支撑,想要培养学生的地理创新思维也就变成了空中楼阁。在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师可以采取信息技术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例如,可以采取视频播放祖国各地的视频资料,使学生获得地理的直观经验,使他们感受到学习地理的趣味。另外,我们也可以采取网络技术与远方的学生进行远程协作学习,领略不同地域的地理和文化特点。信息技术所具有的直观性、趣味性和交互性,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方面具有强大优势。有了兴趣做基础,学生便已获得了培养地理创新思维的牵引力。

2.信息技术构建民主平等的课堂环境

教师要在相信学生具有创造潜力的基础上,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使学生能够创新、敢于创新。尽管课堂上师生之间是指导与被指导关系,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知识要靠他们主动去获取,创新教育也只有在学生主体参与的过程中才能实现。教师应该通过信息技术给学生创设多样的学习情境;尊重学生发表的意见,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自尊心;平等对待每位学生,让每个人都有自由发表不同观点的机会;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耐心热情的回答,允许学生和教师争论。

3.做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程式化的教学模式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会使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趋于保守,把学生的创新意识扼杀于萌芽中。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发挥模范作用,用自己的创新精神和情感去感染和调动学生。

4.使用信息技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个性是创新的前提,没有个性,就无所谓创新。整齐划一的教育模式只能磨灭人的个性,是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人格的创造型人才的。因此,地理教师应该本着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原则,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重视学生主体的自由选择和发展的特殊性,使每个学生的创造个性都能得到自由、充分的发展。

● 培养学生地理创新思维的做法

1.利用信息技术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创新点

在进行地理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把握教材中的每个创新点形成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动力。例如,在“聚落”的教学中可以设计这样的活动:如果你是一名设计师,面对客户的要求,你将设计什么样的房子?客户1:约翰,住址:北极地区,要求:方便保暖;客户2:王先生,住址:黄土高原,要求:防风、冬暖夏凉;客户3:刘小姐,住址:西双版纳,要求:防潮;客户4:李先生,住址:内蒙古,要求:便于迁移。这个时候,可以让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画图软件自行设计和开发房子。每个学生根据不同的客户要求设计出具有鲜明特色的房子。这个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吸引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主动学习,锻炼了学生主动创造的能力。

2.运用信息技术,可以突出重点、淡化难点

地理课中的许多重点、难点,如果仅靠教师讲解,学生理解起来会很费力,而多媒体地理教学形象、直观。它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既可增加生动感,又利于知识的获取,从而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地球公转运动”这一节课中,我把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放在学校的服务器上,在网络教室进行教学时,学生根据教材中的难点、重点,选择课件中的内容自主学习。在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这一抽象知识时,还可利用计算机进行动画模拟、检测掌握知识的情况,有目的地选择一些试题来练习。这样,在网络上活动的教师与学生都成了学习者,在网络中学习的学生把教师看成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对教师的恐惧心理消失了,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他们不仅与同学进行学习交流,同时也可以同教师探讨问题,形成了多方面交流的交互式学习氛围。

3.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运用多媒体能够对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进行处理,在显示地理事实材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性。例如,在电子地图上用鼠标点击湖北,则可放大显示湖北地图,在湖北地图上点击武汉,则可放大显示武汉地图。既可显示地理事物的外部景象,又可显示其空间立体形象;既可显示地理事物的平面景观,又可显示其内部结构。又如,在讲地形知识时,可设计出三维立体地形图,并使地形图旋转显示,让学生能从不同角度观察某一地形,了解其基本特征。通过相应操作揭开三维立体地球的表层,可以让学生观察到地球的内部结构。既可显示地理事物的静态特征,也可显示其动态变化过程。再如,模拟显示水循环的动态过程,演示褶皱构造的形成过程。由于多媒体能播放影像资料,所以在讲火山、泥石流时,我们还可播放相应的录像资料,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又可以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多媒体能有效地创设出接近真实的地理事实情境,让学生带疑观察,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可能出现的结果,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

4.用问题开启学生的创新之门

问题是放飞思维与想象的钥匙,它的出现使学生产生了解决问题的渴求,这种渴求就是一种学习的动力,一种创新的因素,因此教师要善于设计问题。

(1)精心设计问题,突出启发性。教师在提问时要善于诱发学生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愿望,最好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境界。在解决问题时,要引导学生进行类比、联想,以受启发,摘下创新思维的甜果。例如,在“珠江三角洲”的教学中,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现在让我们回到30多年前,当时的深圳还只是一个沿海渔村。如果你就是当时的深圳人,你想发展当地经济,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2)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没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也就没有思考的存在,当然也就不会有创新意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太简单直接,学生不加思考便可答出,要有一定的思维空间。例如,在学习“宗教”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活动:某电视台的《世界博览》栏目组要策划一期“走近宗教文化”的节目,想在同学们中选拔主持人,你可以从宗教文化中选择某一方面做介绍。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问题,不需要有标准答案,学生只要回答得言之有理就行。

(3)多设计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学生每时每刻都与自然界、社会、他人发生联系。五彩缤纷的生活实践和经历,多种多样的生活现象和问题,会引起他们的好奇感和探究心理,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例如,在讲“地图上的方向”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旅游途中,小明迷路了,请你帮助他在野外确定方向吧!这类密切联系实际的课堂问题,不仅实现了知识的迁移运用,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未来人才的创新素质,让创新思维在地理课堂放飞,作为地理教师我们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