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素养是指个体在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发布和应用等方面的教养和修养。完整的信息素养包括三个层面:信息意识(意识层面)、文化素养(知识层面)、信息技能(技术层面)。但是,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局限,以及认知能力的不足,低年级小学生在搜集信息意识、分析处理信息能力、信息技能等方面都比较薄弱。因此,低年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应重点落实在唤醒信息意识、读懂信息和初步处理、表达信息上。根据这个目标,我在教学中(以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为例)对以下策略进行了探索。
● 策略一:联系生活,了解信息的来源
例如,在练习6“学用字词句”这一主题时,我向学生介绍了几个表示天气情况的符号,并提出“在班级黑板报开辟‘小小气象站’专栏”的要求。学生看到书上的图标很感兴趣,能说出大部分图标的含义,我就顺势引导:“你们已经认识这么多图标了,真厉害!能告诉老师你们是从哪儿学会的吗?”学生纷纷举手:“电视上新闻联播后面就播放天气预报,那里面有!”“我爷爷每天早晚都要听收音机里的天气预报,我也听到了,虽然看不见这些图标,但是能听到晴、小雨这些词。我再看看图上画的一个太阳,我就知道它表示晴天了。”同学提供的方法给了班里一些缺乏经验的学生以启发,我接着进行小结,使学生懂得从广播、电视、电脑、手机、报纸等各种信息渠道能够获取所需资料,并引导学生拓宽思路,再去寻找其他表示天气情况的图标。
● 策略二:激发兴趣,增强信息的意识
如上事例,我布置每个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建立“小小气象站”的作业,并注明自己是通过什么渠道了解的。作业布置以后要更加重视反馈才能取得实效。我在每天的作业中都评选出一批优秀作业给予表扬,还选出一名“最佳预报员”,作为奖励,请他在班上播报天气情况。这种形式大大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兴趣,为了争当播报员,很多学生每天按时收看收听天气预报节目,并模仿主持人在家练习播报。持续一段时间以后,绝大部分学生都有了关注天气的意识,学到不少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例如,遇到下雾天,学生变得比以前更加敏感,并在课间交谈起有关雾、霜的知识。12月10日是月全食,晚上8点钟班上一个学生打电话给8bfcc54e7a0f95012e2d08a26273516f我:“老师,我和爸爸在网上看到一个信息,今天晚上8点半以后有月全食呢,您一定要看啊!”周一到校他还特地来问我看了没有。可见,学生的求知欲一经点燃,其光芒便可照亮自己和他人。
● 策略三:组织活动,培养集成(加工和表达)信息的能力
第6单元是一组名人故事,学完以后,我让学生收集其他古今中外的名人故事,在班上召开“名人故事会”。练习7学习“宁折不弯、义正词严、威武不屈、大义凛然”这四个成语,如果仅仅联系书上的一幅画和一首诗《青松》,学生缺乏具体感性的认识,对这几个成语的理解就不能到位。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成语含义,同时训练搜集整理资料、课外阅读的能力,我安排了革命烈士故事讲述会。通过一个个具体生动的故事,学生们进一步了解了名人的革命烈士的精神品质,得到了一定的情感熏陶和品质教育。
通过展示、交流会、故事会、朗诵会等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学生的信息素养在实践训练中不断得以提高,只有创造各种实践的机会,学生才会得到成长。
总之,语文课程是一门人文内涵丰富的学科,具有很强的生命活力和生命关怀,有很多可以挖掘的空间,如果教师都能重视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解放学生的大脑和肢体,注重信息素养培养的实效,必能激发学生热爱语言文字、关心生活的热情,从而激发其旺盛的求知欲,使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教育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