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高校办学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社会科学教师将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课件教学就是教师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ant Instruction,简称CAI)的课程软件进行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常见的多媒体课件包括Microsoft PowerPoint(以下简称PPT)、Adobe Flash、视频音频文件以及电子杂志等。其中,PPT应用最为普及和广泛。这一教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多媒体技术逐步发展成为教育手段的主流技术,它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和功能提供最理想化的教学环境,并对现代教学产生深刻的影响。
● PPT课程教学优势
1.有效提升教学效率。PPT的使用范围广,从小学到大学几乎全部的教师都在使用,使用和制作PPT课件已经成为教师必备的职业技能之一。使用PPT教学,传授的信息量大,教学内容丰富,有利于扩大学生知识面,教学密度增强,且节省了大量书写时间,减少了教师的劳动量,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授课时效。
2.有效勾勒教学形态。PPT的功能全面,它不仅可以呈现大量的文字信息,还可以融入图片、声音、视频和动画等众多媒体元素,可以满足教学的大部分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率。
3.有效节约教学成本。PPT文件体积小,容易修改,兼容性强,便于教师之间进行分享、交流,从而对课件本身进行优化。能稳定存储教学信息、教学过程,具有超越时空特性,可在不同时间、空间再现教学信息、教学过程,使学生加深印象,促进记忆。
● PPT应用于社科课程教学的积极作用
早在2001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便提出“国家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所开设的必修课程,使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比例应达到30%以上,其他高等学校应达到15%以上”,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多媒体课件对于课堂教学确实是大有裨益的。
1.以便捷性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PPT课件将原本需要板书的内容直接呈现于银幕之上,省去了教师板书的环节,节约了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在社科教学中,涉及大量社会学理论学派和代表人物,因此在阐述某一理论观点时,往往要求教师用大量的事实材料加以说明、佐证。这些内容如果以板书的方式呈现将费时费力,通过PPT课件的演示就可将抄写的时间用于讲解,从而大大提高社科课程教学的效率。
2.以直观性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PPT课件可以将原本冗长繁杂的文字转换为动画、表格、流程图等多种直观明了的形式,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接受,也便于教师自己梳理教学思路。上文提到的种种理论方法,如果能以某项内容为线索在PPT课件上以流程图或图片的形式进行说明,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则可达到活跃课堂气氛、寓教于乐、寓教于情的目的,学生理解和记忆将会事半功倍。
3.以整合性创新教学形式,拓展教学空间。在社科教学中,必然会涉及大量的案例,这其中包括许多视频、声音和图片资源,而PPT课件可以为这些多媒体素材搭建一个平台,成为整合各个素材的枢纽,通过将素材内嵌入PPT课件中,教师在授课时可以更准确便捷地调用各种多媒体资源。还可借助能够再现情境的优势,在课堂上把学生带入模拟的实践场景,从而营造一种接近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境,有效拓展教学空间。
● PPT应用于社科课程教学的反思
任何一种教学手段都有其独有的特点及由此产生的优势和劣势,PPT技术作为一种现代教学媒体,PPT课件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授课方式,同样受到多方面的质疑。笔者通过对学生的正式和非正式调查研究,了解到采用这种PPT开展社科教学,主要的弊端和局限性有以下几点:
1.弱化了课程实效,教学内容趋同。便捷性是PPT课件的一大优点,但一味地求快并不是合理的教学目标。对教师而言,要讲述的内容点一点鼠标就唾手可得,这点鼠标翻页的时间超越了教师的反应速度,因此教师在思维上根本来不及反应课程内容,授课过程中自然也就会出现囫囵吞枣的情况;对学生而言,过快的课堂节奏带来的是海量的课堂信息量,凭借传统的笔记方式无法处理如此庞杂的信息,因此学生们放弃了笔记本,取而代之的是下课后手持U盘找教师拷贝PPT课件。结果就是,教师反应的权利和学生笔记的权利同时被剥夺,同样的PPT课件使教师教出同样的课程,使学生记下同样的笔记。
2.弱化了教师发挥,教学内容受限。众所周知,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其中之一便是,前者没有一个固定的,绝对正确的答案。因此,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时代开始其授课方式一直是以师生之间的思辨为主,没有绝对的正误,能自圆其说即可,教师几乎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将会发生什么样的争辩,也几乎不可能预测出一堂课将会以怎样的方向结束。然而这种课堂并非一个小小的PPT课件能驾驭得住的。每一堂课的学生都不同,即使讲的是同样的内容,学生的兴趣点也不可能完全一样,而且,课堂的内容是可以无限发散的,这也就意味着,学生可以自由决定课堂的内容和走向,而且这其中蕴含的可能性是无限的。然而,再怎么有经验有能力的教师也做不到把无限的可能全部体现于一个PPT课件之中,因为能在PPT课件里罗列出来的选择终归是有限的。所以,当我们使用PPT时要么需要承担PPT失效的风险,要么就要扼杀学生的无限可能性。
3.弱化了师生交流,教学互动降低。对教师而言,PPT课件令上课的过程变得十分单调。教师要做的仅仅是按部就班地照着PPT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对学生而言,PPT课件剥夺了他们思考的机会,而仅仅成为获取考点的工具。此外,目前社会科学的课堂规模正逐渐由大课堂转变为小班教学,如江南大学正在进行的卓越课程工程建设,实行的就是由两名教师共同负责一门课程的小规模班级教学,采用主题教学的教学方式,以课堂讨论为主,侧重于知识的精度和深度,显然这种课堂要求是PPT课件难以达到的。在PPT课件的引导下,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了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上,因为这些内容将可能是这门课程的考点。而对于课程内容本身的思考则被对考点的关注所取代,因此,学生对教师通过PPT课件传达的知识点没有自己的思考与认识,自然也就难以提出问题,也就难以与教师产生互动。这样,本应教学相长的课堂变成了教师单方面灌输知识的填鸭式教学。
4.弱化了教学导向,教学目的发生偏差。从教师的角度看,PPT课件最初诞生的目的仅仅是用于备课和辅助教学,然而随着计算机硬件水平的提高,互联网的普及,现在的PPT课件早已不仅限于满足这个最初的目的,教师和学生开始希望PPT课件能更加美观,更多动画,更加生动形象,以至于出现了所谓的“模板”、“教程”、“评比”,显而易见,这些衍生的需求并不是完全依照其初衷而产生的,因此PPT课件使得我们最初的目的发生了改变。从学生的角度看,PPT课件最初只是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同时针对课上所讲内容进行补充的辅助学习的工具,但随着教师对PPT课件的依赖日益加深,PPT课件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课程主要内容,甚至是考试的重点内容,这样看来,学生拷贝PPT课件的目的早已不限于对课堂知识的回顾和梳理,而变成了赤裸裸的备考。PPT课件成为学生备考最权威的参考书,成为不折不扣的考试工具。在这个转变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使用PPT课件的目的都已发生改变。
● 小结
PPT教学是课堂教学向现代化迈进的新趋向,适宜大部分社科课程教学。但PPT仅仅是一种辅助教学方法,不是教学效果的决定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教学态度、专业水平和适宜的教学方法才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