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南
● 课题: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 达成目标:
(1)通过音频示范和自主诵读,读通读熟课文。
(2)通过自主阅读、观看微课视频、制作生字卡片,掌握本课生字。
(3)通过观看微课视频,运用“扣课题及提炼关键词”的方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4)通过观看微课视频、想象画面,学习运用本课的特殊句式。
(5)通过阅读批注和合作交流,理解作者为什么号召我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 学习方法建议:
诵读法、查找资料、批注法、归纳法、练习法。
● 课堂形式预告:
学习任务
● 任务一:与文本对话
1.用心朗读课文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所以老师希望你们在打开课文的时候,也能多读几遍,争取读正确、读流利、读到文章里头去。你是怎么做的呢?
我将这篇课文读了遍,现在已经读得特别(正确 流利 有感情)了!
2.学习生字新词
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积累了很多识字方法,比如编口诀、熟字换偏旁、想象画面、编故事,等等。你能运用这些方法掌握本课生词吗?
仿照示例制作两张字卡,可以关注字音、字形,还可以关注字义。认真制作,明天课堂交流哦!
3.概括课文内容
概括课文内容的主要方法有:找中心句、关键词串联、结合文题、段意汇总等。你能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概括本课的主要内容吗?
作者号召孩子,鼓励他们 。
● 任务二:与作者对话
1. 学习精妙表达
作者孙友田的语言极富号召力,用了大量的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细读课文2~4小节,你能有感情朗读,并试着仿写几句吗?
①让明亮的眼睛去发现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
仿写:
②青山说:攀登吧,饱览无限的风光,满怀少年的豪情!
仿写:
2.走进作者内心
想要更好地理解作品,必须深入地了解作者。
上网查找作者孙友田的相关资料并读一读。思考:作者为什么号召我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先想一想,明天再和小组同学交流交流,别忘了请小组成员评价评价哦!
● 任务三:与编者对话
1.尝试背诵课文
背诵,是积累语言、学习表达最好的方式。
通过本课的《自主学习单》以及微视频,你能尝试背一背文中的优美句段吗?
(熟练背诵、基本会背、仍需努力)
2. 理解编者意图
本单元以“亲近大自然”为主题,先后选编了《装满昆虫的衣袋》、《金蝉脱壳》、《变色龙》。编辑叔叔在选编课文的时候一定有自己的思考和想法。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大自然的诗歌作品?找来读一读,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吧!
2013年7月,古城徐州,我们参加了第十一届NOC活动网络教研赛项决赛。与以往相比,这次的网络教研团队竞赛在内容上出现了重大调整:教学设计调整为“自主学习任务单”,教学课件调整为“微课视频”。这样的调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靠着团队成员间的团结协作,凭借着对新事物更强的接受力和领悟力,我们这支年轻的队伍最终获得大赛的最高奖项“恩欧希教育信息化发明创新奖”。回顾参赛始末,我们收获的不仅是荣誉,更是教学理念以及教学行为的“翻转”。
● 翻转理念: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本次网络教研团队比赛内容的变更是基于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翻转课堂”。何谓“翻转课堂”?我们借助网络,看博客,观视频,读论文,终于弄清:原来“翻转课堂”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正好相反,学生不再是听教师讲课,回去完成作业,而是在家利用教师提供的相关课件自己学习,提问和作业则被9a1cdacb58248194a252f649f4a1632d放在了课堂上,由教师答疑解惑。
1.在“预习导航”中寻找“翻转”的支点
弄清楚了“翻转课堂”的概念,我们开始思考如何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在反复的讨论中,我们发现平时一直在使用的“预习导航”和《自主学习任务单》在功能上有相似之处。于是,我们决定以“预习导航”为蓝本展开设计。
(1)《自主学习任务单》可以从“预习导航”中借鉴什么?
【李洁】我觉得平时的“预习导航”关注了资料的搜集,生字词的自学以及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自主学习任务单》也可以设计这样一些板块。
【朱锦涛】我们还可以加入“思维导图”板块,让学生通过思维导图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
【汪璐璐】“预习导航”在形式上生动活泼,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我们在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时可以适当地使用卡通图片、好看的边框、亲切的提示语等。
【李洁】“预习导航”中包含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体现了新课标理念,我们可以引入这种多元评价方式。
(2)《自主学习任务单》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点?
【李洁】我觉得《自主学习任务单》毕竟是基于学生的预习,难度不宜太大。
【汪璐璐】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自主学习任务单》除了关注本课的学习内容,还应注重学法的渗透。
【朱锦涛】《自主学习任务单》以任务为驱动,因此我们的任务表述应当清晰,指向应当明确,而且任务与任务之间应存在递进关系。
【汪璐璐】“任务”和“作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觉得千万不能把《自主学习任务单》设计成练习题的形式。
抓住“预习导航”和《自主学习任务单》之间的异同点,我们不断对比、讨论,最终把握了《自主学习任务单》的特点,厘清了《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设计思路。于是,我们大量参考“预习导航”,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的模板。
2.在“多元对话”中探索“翻转”的路径
除了从宏观上把握特点、厘清思路,我们还从细节入手,思考如何利用《自主学习任务单》和微课视频实现课堂的真正“翻转”。
(1)《自主学习任务单》可以作哪些内容上的突破?
【汪璐璐】如果只按照规定的板块进行设计,那么我们的《自主学习任务单》就缺乏个性。
【朱锦涛】《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我们能不能从“多元对话”的视角去设计学习任务呢?
【汪璐璐】这个想法真好!站在课标的角度去思考,让我们避免了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检测。
【李洁】是的,我们可以从“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编者对话”三个维度来设计,这样会很有层次感。
(2)《自主学习任务单》与微课视频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汪璐璐】对于孩子而言,微课视频其实另一种意义上的老师。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学生会对学习内容有比较直观的了解,并且能够更好地完成任务单。
【朱锦涛】那我们在制作微课视频时就一定要紧扣《自主学习任务单》上的学习任务,也从“与文本对话”、“与编者对话”、“与作者对话”三个角度展开。
【李洁】“微课”的本质也是一种课,不应该改变语文课堂的基本结构,还是从导入、字词学习、整体感知、精读品悟、拓展延伸等环节入手。
在细节上对《自主学习任务单》和微课视频的设计进行规划、调整,我们找到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翻转”路径。
3.在“课内外对接”中实现“翻转”的目标
学生在课前观看教学视频,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那么课堂上的师生活动究竟该怎样进行?我们认为课前的设计与制作固然重要,课堂上对话和讨论的内容同样需要教师做出精心的准备,于是就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与课堂教学有效对接这个问题,我们展开了讨论。
相对于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后续的课堂教学应该如何定位?
【汪璐璐】我觉得“翻转课堂”最终的成功是落在基于课前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上。
【朱锦涛】因为课堂教学是基于课前学习的,所以它与前置性学习应该是一个顺承的关系。我建议课堂教学设计定位在巩固和提高上。
【李洁】我们的《自主学习任务单》不必面面俱到,有些内容可以在微课视频中拓展,有些内容可以在课堂上深化。
【汪璐璐】对,从任务单到教学视频再到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学习不断深入的过程。在我们的《自主学习任务单》中最好能够体现这样课内外的对接。
在翻转课堂中,《自主学习任务单》和微课视频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课堂教学的任务就是准确把握学生学习的新起点,使课内与课外有机融合,有效对接。
● 翻转内容:同舟共济扬帆起,乘风破浪万里航
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和“微课视频”后,我们一方面不断反思、自查,另一方面认真研读其他团队的评价,开始了另一段艰辛的研磨之路。纵观初稿和终稿,我们的设计呈现出这样的一些亮点。
亮点一:丰富对话,让文本学习走向深刻
传统教学更多体现的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而我们的《自主学习任务单》则让学生从更广阔视角出发,进行多元对话,从文本到作者,从作者到教科书编者,学生的自主学习在递进中走向深刻。
(1)与文本对话
【汪璐璐】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就是与文本对话的过程。
【朱锦涛】阅读分为初读和精读,如果把这两个部分都纳入“与文本对话”,那么它的范围就太过宽泛了。
【李洁】教无定法,我们可以把原先的教学环节解构再重构,按照三个层次的对话重新设计,重点是在设计中体现层次性,使学生的学习不断深入。
【汪璐璐】那我们就把这部分内容定位为“初读和整体感知”。
在这一大任务下,我们设计了三个子任务,分别是:朗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概括课文内容。这三个任务的设计,我们从三个维度出发,分别关注了阅读习惯的养成、识字方法的渗透以及概括能力的提高。在任务的表述上,终稿较之初稿我们做出了大胆创新:夹叙夹问,将方法与问题有机融合。
(2)与作者对话
【朱锦涛】我们可以设计一个“与作者对话”任务板块,引导学生在学习文本的时候去思考作者在写作时是怎么想、怎么写的。
【李洁】“怎么想”指向的是“理解内容”,“怎么写”指向的是“学习写法”,这个想法很好。
【汪璐璐】“与作者对话”其实也是“与文本对话”的延伸与深入,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与表达形式进行探究。
在“与作者对话”这一板块中,我们安排了两个子任务:一是学习本课精妙的表达,如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二是通过链接作者背景,并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体会文本的内在意蕴。此项任务,终稿较之初稿最大的变化就是:我们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降低了难度,在微课视频中增加了一些控件按钮和超链接,把解决问题的思路或者方法提供给学生,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文本。
(3)与编者对话
【汪璐璐】最后一个任务板块就从编者的视角出发。“与编者对话”是新版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亮点,值得我们重点关注与思考。
【李洁】“与编者对话”就是要思考教科书编者为什么安排这篇课文作为学习材料,正好是对以上两个任务的补充和完善。
【朱锦涛】我觉得可以从单元的主题入手,可以通过课后的三道习题去揣摩作者的用意。
【李洁】课后习题中要求背诵这首诗歌,用意就是积累语言,我们可以直接“拿过来”作为一个小任务。
【朱锦涛】课内阅读最终指向的是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仅仅学习这首诗歌是不够的,我们能不能设计出一个指向课外的任务?
【汪璐璐】语文素养的形成靠的是感悟、积累、运用。我们需要设计一个课外的拓展,引导学生阅读更多的诗歌。
【李洁】正好可以从单元主题入手,去读一些与大自然相关的儿童诗,这不也是编者的意图吗?
经过反复的研讨,“与编者对话”这一任务板块中我们安排了两个子任务:一是从单元主题入手理解编者意图;二是借助提示,尝试背诵积累。可能很多人以为背诵是课后的事,但是能够利用《自主学习任务学习单》,借助“微课视频”达到背诵的目的,恰恰体现了自主学习的高效。此项任务,终稿较之初稿最大的变化就是:我们站在语文课程的角度,鼓励学生拓展阅读,实现一篇带动多篇的教学效果。
亮点二:渗透方法,让自主探究走向明晰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因此在《自主学习任务单》中,我们力求实现过程与方法的统一。
【李洁】方法的渗透应该是我们的亮点与核心思想。
【汪璐璐】我们设计的三个层次的“对话”本身就是一种方法的渗透。
【朱锦涛】虽然“多元对话”对与学生来说并不容易理解,我们把它设计出大标题,作为一种隐性的学习形式。他们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这种阅读的方法,将来可能会自觉地运用。
【汪璐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在设计中也不能光给学生任务,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作一些指导或者引导。
【李洁】我们的每个任务都可以精心设计一段教师的提示语,提示语中也可以渗透方法。
【朱锦涛】让学生感觉像是和老师在课堂上面对面交流一样。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方法,更有利于方法的内化。从整体上看,我们的《自主学习任务单》渗透了“多元对话”这一阅读文本的方法。从细节处看,我们的设计强化了识字的方法,传授了概括课文的方法、背诵的方法。这些方法的积累,会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
亮点三:倡导合作,让感悟体验走向丰富
【朱锦涛】《语文课程标准》一直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能不能在《自主学习任务单》中体现这样一些思想?
【李洁】《自主学习任务单》是用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的,如果合作探究会不会让我们的设计太繁琐?
【汪璐璐】目前我们的设计还局限在“自主”上,如果可以鼓励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确实能够让我们的设计更加完善。
【朱锦涛】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学习生字新词这样简单的任务可以放到课前自主完成,而探究文章主旨、品味文本意蕴、把握写作意图这样核心的任务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前与同伴交流,为课堂上的深入探究做准备。
实践证明,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养成。在《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设计中,我们将学习的重难点放手交给学生自主思考,并鼓励他们与同伴合作交流。所谓“交换苹果不如交换思想”,同伴的智慧共享,让个体的独特感悟走向丰富。
亮点四:完善评价,让主动学习走向积极
【汪璐璐】《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评价要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我们的任务单中可以设计多种形式的评价。
【李洁】除了“优秀、良好”这样的等第,也可以使用五角星、大拇指、小红花、笑脸这类孩子喜欢的评价形式。
【朱锦涛】是不是可以在三个任务环节引入不同评价的机制呢?这样可以将评价细化,反馈给学生的时候会更加清晰。
【汪璐璐】不一定每个任务环节都要评价,评价的目的在于激励,我们可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他们在哪些环节最需要老师的鼓励和督促。
【李洁】我们平时都是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既然《自主学习任务单》是交给学生在家完成,那为什么不加入家长评价呢?
【朱锦涛】让家长参与评价,可以实现学生主动学习、家长主动督促的目的。当然,也让评价主体更多元了。
“多元评价”的做法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大大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经过反复的讨论,我们的《自主学习任务单》终稿较之初稿在原有的教师评价基础之上,增加了学生自评、互评,家长参评。通过多方的互动评价,营造学生主动学习的“场”。
● 翻转行为: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1.创新“校本研修”的形式
【汪璐璐】经历本次大赛的磨砺,我觉得“翻转课堂”改变的不仅是个人更是团队。作为教研组长,我首先要把自己参赛的经历、学习的经历分享给学校的老师们,让他们也能享受一次思想的“冲浪”。同时创新校本研修形式,让老师们以《自主学习任务单》和“微课视频”为抓手,真正实践“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
2.打破“教师主体”的惯性
【李洁】尽管我们总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挂在嘴边,可是真正从学生角度考虑的时候依然不多。在本次比赛中,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一次又一次地把自己当作学生来设计任务,每个环节、每句话,甚至是每个细小的设计都是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心理,最终都要指向“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理念。作为微课视频的制作者,我第一次是真正做到了“把学生推到台前,自己走到幕后”。
3.投身“团队教研”的实践
【朱锦涛】从转变理念到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再到制作微课视频,我感受到“团队教研”的巨大力量。在一次次思想的碰撞与融合中,我们不仅顺利完成了比赛任务,更实现了专业理论的深化、专业能力的淬炼,可谓一举多得。“一人行速,众人行远”——作为年轻教师的我们,想要在专业上获得长远的发展离不开这样的“团队教研”。将来,我愿意更多地投身到这样的团队教研中去。
【赛项链接】
第十一届NOC活动网络教研团队赛项在教学方式创新方面有了较大突破,把协作创作供教师授课的教学设计方案,改为协作创作供学生使用的“自主学习任务单”,把制作支持教师授课的课件改为制作支持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规定任务的配套资源,并且鼓励参赛教师创作微视频——微课,这种改变有助于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到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组织者的转型。
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的目的在于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因此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如何明确学习目标,设计可供操作的学习任务,并提供学习建议,方便学生借助学习资源完成学习任务,实现真正的自主学习。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就是教师设计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方案,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的一开始,就扮演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