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学化”统筹党的建设

2013-12-29 00:00:00王长江
唯实 2013年4期

党的十八大报告用“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统领整个党的建设部分,是这些年来党建理论提出的最有价值的理念。大家普遍认为,十八大报告关于党的建设有一个总要求、八项要求,总的要求又包含一条主线、两个坚持、三型政党、四自能力、五项建设。这些概括总结固然有其必要性,但仍嫌浮于表面,尚未触及问题的根本与实质。最重要的是要把党的建设的总要求和具体要求放到“党的建设科学化”这个理念中去思考、去审视。

一、政党活动基本规律扫描

要透彻理解“党的建设科学化”所蕴含的规律性,必须先从政党活动的基本规律说起。

政党活动与建设这门学问可从两方面去研究,一方面是事务性、工作性研究,另一方面是规律性研究,即基本理论的研究,这两方面不可偏废。事务性、工作性的经验形态、经验范畴研究是基本理论研究的养料,基本理论研究是事务性、工作性的经验形态、经验范畴研究的提炼与升华。

政党是民主政治的产物,民主政治的前提是主权在民、天赋人权。因为人在一起生活、组成社会需要管理,于是,人们就让渡一部分自己的权利给公共机关,形成公权力。民众与公权力之间的互动需要连接,直接民主很难操作。人们在历史长河中发现一种可操作的民主,就是间接民主。间接民主使民主变得具有操作性,当然,也使民主变得复杂。如果权力都放在个人手里,就会产生公权私用、以权谋私现象,这样人类就陷入一种困境。于是,政党应运而生,刚好填补这个空白。因为一方面,政党是民众自愿组成的政治组织,它克服了民众分散的基本缺点,使民众得以组织化;另一方面,政党不是公共权力,它的目标是为了控制公共权力。政党“左牵右挂”,把民众和公共权力连接起来。民主政治是民众和公共权力之间的互动,而事实上这种互动是由政党来实现的。 可见,政党产生有两个基本前提:第一,从神权政治发展到民主政治;第二,从直接民主发展到间接民主。有了这两个前提,就可以给政党下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义:政党是沟通民众与公共权力联系的桥梁,是民众控制公共权力之手的延伸。

政党活动是有边界的。但当和公共权力接触时,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非通过政党不可。从政党发生、发展的历程中可以提炼出许多纯粹从工作性党建研究中提炼不出的规律。 比如,政党到底怎么定位?我们经常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其实,“领导核心”本身不是一个科学概念,而是一种生动的比喻。前面所说的政党的作用,实际上也可以看作政党在政治体制中的定位。遗憾的是,过去只有经验性定位,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并没有将政党活动进行规律性研究,并且以为有了经验性定位就能解决规律性问题。到现在为止,这个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又如,既然政党在民众和公共权力之间起一种连接作用,那么这种粘力到底有多大?这就是政党的功能要研究的范畴。 政党有四大功能,第一,利益表达功能。既然公权力是民众的,那么政党要掌握公权力就必须得到民众的认同,必须准确表达他们的利益、愿望、诉求。第二,利益综合功能。把民众的利益诉求经概括、提炼变成党的纲领政策主张并在执政时努力实现这些主张。第三,政治录用功能。一个政党通常要把社会中比较有能力的人千方百计吸纳到党的周围。 第四,政治社会化功能。政党理论需要普及到民众,民众对这些道理由不懂到懂,就是政治社会化。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你怎么讲的是西方政党?的确如此。因为现代意义的政党是西方的产物,对中国人来说是舶来品。但是只有搞清楚它的来龙去脉,才能看清我们的特殊性。

二、“科学化”突出了党的建设的规律要求

我们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现实的状况不是问题增加多少,而是深层次的问题开始浮出水面,并且这些问题盘根错节地连在一起,最后都归结在一个点上,就是党的建设问题。党的问题解决得好,中国以后的改革、发展就顺利,就可持续;党的问题解决不好,中国的改革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发展就可能遇到大麻烦。因此,对党的建设深层次问题不能简单地停留在经验形态、经验范畴的提炼概括,而要提升到政党活动规律的层面加以认识审视。从这一角度讲,把党的建设科学化提升到统筹党的十八大报告整个党的建设部分,实际上,突出强调的就是党的建设的规律性。

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有自己的特殊性,其产生的环境是封建专制制度。我们是先建立政党,组织民众推翻专制制度,回过头来再建设民主政治。因此,从产生起,中国共产党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政党,而是领导人民暴力夺取政权的革命党。一旦取得政权,权力回到人民手中,人民成了政权的主人,就要回到怎么让人民当家作主的位置上。 因此,中国共产党的特点就在于它有一个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所有的优点和缺陷都由此而产生。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就把握了中国共产党的特殊性之所在。否则,就没法和我国的国情相结合。

随着时代的向前发展,我们会发现,执政党之间是具有很多共性的。试想,哪个政党不想长期执政?倘要长期执政,哪个政党不需要获得足够的民众认同?如何获得民众足够的认同?每个政党都在殚精竭虑思考这个问题。每个执政党都想用好权以便更好地获得老百姓的认同,问题是怎么用。再比如,执政之后面临的问题是,权力的特性一方面能够放大个人和组织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具有强大的腐蚀性。怎么在用好权的同时又防止权力的腐蚀性,又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这些都是政党建设中的共性问题,蕴含着广泛的科学性。过去,我们对此认识得不够,研究得不多。应该说,这些年慢慢地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把“科学化”作为党的建设的主题词,其深刻意义就在于此。

三、十八大报告对党的建设规律性思考

具体体现举隅

用“科学化”统筹整个党的建设,其实质就是用规律去思考、去审视、去研究党的建设。十八大报告关于党的建设论述的方方面面都体现出了对规律的认识与重视。

“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增强党的创造活力”的论述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对此需要认真研究。我们知道,党内民主在党的建设中位置非常重要。从十六届四中全会开始,党就一直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这足够体现了党内民主的重要性。不仅如此,我们还对党内民主寄予了更高的希望,期望用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既然要带动人民民主,民主的规律到底是什么?有的时候并不被完全理解。一讲到用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马上就有学者这样解释:用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表明我们党过去的思路是不对的,现在终于有了一条正确的思路。因为过去是先发展人民民主,然后再进行党内民主。在他们看来,提出以党内民主带动和促进社会民主,似乎是为民主发展规定了一个先后次序,要先发展党内民主,尔后才能发展社会民主。甚至把它理解为,社会民主可以停一停、缓一缓、等一等,为党内民主让路。

纵观世界上民主政治的发展,可以看到,这种想法是值得探讨的。就社会民主而言,人们之所以追求民主,归根结底是由于人们维护自身权益的本能。尽管人们最初要维护的首先是自己的经济利益,但很显然,在现实社会中,每个人的利益都不可能离开政治。一个普通农民也会盼望一种有利于延长土地使用权的政策,希望政府为农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服务。这些对政府的期待,本质上都是民主诉求。一句话,只要有利益,便有民主诉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主是一种浪潮,挡都挡不住,它早晚会滚滚而来。为什么要以党内民主带动和促进人民民主?那是因为当人民民主的浪潮滚滚而来的时候,我们不得不面临这样一个选择:民主好比洪水,是挖好渠道,让洪水来的时候顺着渠道流;还是毫无准备地等着洪水,任其泛滥呢?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其实就是为人民民主挖好渠道。我们应该先把党内民主搞起来,因为党内毕竟是一个组织,是可以控制的。发展好党内民主,人民民主便有了榜样。老百姓搞民主,完全可以效仿党内民主。渠道挖出来,洪水便变成了水利。人民民主的发展势不可挡,非主观愿望所能控制。发展党内民主有其紧迫性,是民主发展的客观规律使之然也。

民主不是简单的一人一票的权利,而是一套由许多环节环环相扣、连结而成的系统。虽然每个人都是权利的主人,但作为权利的主人如果直接使用权利就会产生许多矛盾。解决此类矛盾唯一的办法就是多数人把自己的权利交出来,由少数人运行。因此,民主的第一个环节就是授权给最合适而且大家都接受的人,所以也叫选举民主。被选举人得到了选民的授权,了解选民需要什么样的服务,乃当务之急。因此,被选举人就需要建造一个平台,让选民提出自己的诉求,这叫决策民主。民主参与的范围很广,包括决策参与。被选出来的人在为选民服务的同时,也可以为自己服务,后者就叫公权私用。为防止公权私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大家都看着它、看到它,这叫民主监督。所以民主是由选举民主、决策民主、参与民主、协商民主、民主监督等一系列环节环环相扣连接而成的。

建设民主政治可以选取其中的一个环节(或某个比较容易的)做试点。当改革进入深水区的时候,所有这些环节都需要连起来。如果其中一个环节是断的或者发展不平衡,便会出现问题!因此,在一些地方村民自治出现的问题,不是民主多了才产生的,而是选举的环节做到了,监督的环节却没跟上。只有把监督的环节健全完善起来,即便是选出来的人,也只是个执行者,重大的决策权才依然掌握在老百姓手中。因此,不但民主一系列的环节有自己的规律性,而且每个环节也都有自身的规律性。这种现象如果不研究透彻,效果就会适得其反,会违背党的建设的规律性,就是不科学。

因此,党的建设科学化应该是我们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必须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应尽快将研究成果运用于实践,切实解决实际问题。这需要党和政府以及有责任心的学者们共同努力承担。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根据作者在第二届“江苏党的建设高层论坛”发言整理)

责任编辑:戴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