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有一个叫“知道分子”的称谓开始时髦,连不少著名的文化人也跟着这样说。例如,一位很有影响的作家日前做客央视《小崔说事》时就说,“现在有的知识分子是‘知道分子’”,因为“别人和他说的事,他全知道。但他缺的是见识”。
“知道分子”这个称谓是用来讽刺某些没有见识没有担当的知识分子的。因为,知识分子的“识”,不但是知识的识,也是见识的识。然而,发明以及袭用“知道分子”这个称谓的人是否想过,就按这种逻辑,“知道分子”的“道”,是大道的道还是正道的道。知“道”谈何容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泱泱中国,真正懂得“大道”的能有几人?知识分子不能没有见识,难道“知道分子”就可以没有见识?知识分子不能没有担当,难道“知道分子”就可以没有担当?
见识与担当,并非专属哪个群体。知识分子未必都有见识都有担当,工农分子未必都缺见识都缺担当。鲁迅还曾说过:“老百姓虽然不读诗书,不明史法,不解在瑜中求瑕,屎里觅道,但能从大概上看,明黑白,辨是非,往往有决非清高通达的士大夫所可几及之处的。”远的不说,1958年放高产卫星,多少知识分子写文章论证亩产万斤的可能性,一辈子种田的老农却总是不以为然。
知识分子没有见识的可以称为没有见识的知识分子,未必就要称他们为“知道分子”;工农分子很有见识的可以称为很有见识的工农分子,未必就要称他们为知识分子。
讽刺别人没有见识的“知识分子”,在发明以及袭用“知道分子”这个称谓之时,是否也少了一点见识?
二
有一篇杂文,说到明朝的皇帝曾用丝绸作手纸,是根据明人谢肇淛《五杂俎》的记载:“大内供御厕所用,乃川中贡野蚕所吐成茧,织以帛,大仅如纸。每供御用之物,即便弃掷。”还说明孝宗时,有一个宫人把皇帝便后丢掉的丝绸收集起来,洗干净,缝了一块门帘。后来皇帝知道了门脸的来历,感觉用丝绸擦屁股太奢侈了,责令地方停止进贡,改用纸张。没想到,很多养蚕的农民因此而失业,颠沛流离,皇帝只好又下旨恢复进贡,继续用丝绸擦屁股。
杂文作者于是感叹:在皇权时代,皇帝的屁股,竟然影响到大批民众的生计,真是“天下治乱,在予一人”。
我却想到当代经济学家的一句名言,“富人消费多了,穷人就富”。看来,这道理也是古已有之的,并非我们那些经济学家的发明。你瞧,这明代皇帝的屁股,不就明明白白地提供着这样的例证——皇帝不用丝绸擦屁股,很多养蚕的农民会丢了饭碗,断了生路呢!
想想也是,用丝绸擦屁股的感觉实在不如手纸,皇帝也是出于无奈,就像我们的经济学家说的那样,要让他的子民脱贫致富,他能不用丝绸擦屁股吗?
不知道有此名言的经济学家是知识分子还是知道分子,反正“富人消费多了,穷人就富”一语,至少可由明代的皇帝为之作证。
(作者单位:福建人民出版社)
责任编辑:张功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