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重点领域深化改革的基本思路

2013-12-29 00:00:00葛守昆
唯实 2013年4期

当前,是江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也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时期。如何在中央顶层设计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江苏实际,选择具有江苏特点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以更大决心和勇气深化改革,为调结构、稳增长、惠民生扫清体制障碍,是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江苏深化改革面临的形势分析

十八大以后,国内外形势的发展都对江苏提出了深化改革的迫切要求。

国际经济尤其是国际贸易之间的竞争,将倒逼江苏经济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江苏经济开放度大、国际化程度高,经济发展与全球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今后几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世界经济呈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显著特点:一是经济增长动力明显减弱,风险因素增多,经济增长处于低速徘徊状态;二是发达国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重新布局,积极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三是在国际市场相对疲软的局势下,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磨擦和争端明显增多。江苏作为对外贸易大省,会受到更多的影响。这一方面与我们产业发展水平相关,另一方面也跟我们的经济体制尚不完全适应国际经济的竞争有很大关系,必须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有新的突破,在与国际经济接轨、按国际惯例办事上迈出更大步伐。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

一定的经济发展方式,是与一定的经济体制相联系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大的瓶颈制约在体制机制障碍,没有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转方式、调结构就会落空。江苏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处在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前沿,一方面,国际经济形势的最新变化往往先波及到江苏;另一方面,多年在发展中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往往也会在江苏提前显露。这既对江苏深化改革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条件,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严峻挑战。江苏要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上走在全国前列。

江苏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和基本现代化的目标,必须以坚定不移深化改革作制度保障

小康与现代化反映的是社会发展的一种状态,核心的和内在东西是人的素质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此相联系,江苏要在全国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和基本现代化,就包括制度的现代化,必须通过制度变革,理顺经济社会关系,为实现小康和现代化扫清制度障碍。

二、对江苏改革实践的历史评估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早期的发展主要得益于经济改革

江苏多年的发展,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改革。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早期阶段,江苏以发展乡镇工业为特征,创造了闻名全国的“苏南模式”,就是改革的产物。乡镇企业公有化程度低、面向市场调节、行政婆婆少,在当时情况下,是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重大突破。在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之前,江苏就在全国较早地形成了“三个为主”(经济以市场调节为主、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工业以加工制造为主)经济模式,经济总量全国第一,并且成为全国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地区。

缺少系统配套和整体联动,江苏改革也有教训

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整体配套。从实践来看,江苏改革也有值得总结与反思的地方。一是在缺少上下联动的情况下,部分地区的改革单兵独进,结果陷于被动。典型的是上个世纪80年代常州的综合体制改革,由于在机构和职能改革方面缺少顶层设计,下动上不动,常州撤并了许多机构部门,但上面的婆婆并未减少,结果下面与上面脱节,地方改革成了“孤岛”和“断线的风筝”,最后不得不重新恢复已经撤并的部门。二是随着改革涉及的既得利益越来越多,加之常州的改革教训,在一些人们的心目中,形成了“发展可以超前、改革不能超前”的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放慢了改革的步伐。三是开放带来的经济高增长,掩盖了许多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弱化了改革的紧迫感和危机感。近些年来,我们主要实行的是出口导向的经济增长战略,即通过大规模利用外资、大规模出口带动经济增长。因此,一方面回避了有攻坚难度的改革,另一方面又形成了避开改革也能发展的表象。

三、江苏深化改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策略选择

改革涉及的范围和领域很多,对江苏而言,在省级层面上,重要的是选择有江苏特色和优势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建立江苏改革和发展的新优势。需要把握的基本原则:(1)对进一步发展构成严重制约的领域,特别是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大障碍的因素,应该作为改革的重点领域;(2)关系民生的重要领域,改革与民生有很大关系,影响民生利益的重点,理所当然是改革的重点。(3)相对而言,磨擦系数较低,阻力较小,易于取得成效的领域。在重点确定以后,再找出其中的关键环节加以突破,提高深化改革的有效性。

遵循这样的原则思路,江苏深化改革拟选择这样几个重点领域: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完善所有制结构;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理顺省市县关系;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促进可持续发展;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城乡一体化体制改革,建立平等的城乡关系。

在确定的重点领域如何深化改革?就是找准关键环节,选准突破口。

在深化所有制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方面,将关键环节放在民营权利与责任的界定上。民营经济是天然的市场经济,必须在市场经济中赋予重要的地位。否则,市场对资源要素的基础性配置作用就难以充分体现。首先,要放开那些不必要实行垄断的领域,赋予民营企业投资经营的权利,包括融资的权利、就业的权利、分配的权利等;其次,划定民营经济的责任边界,减轻民营经济的税费负担;再次,建立平等竞争的市场秩序,督促民营经济守法经营,诚实竞争。

在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方面,将关键环节放在进一步明确政府的职能和行使职能的监督约束上。由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决定,政府行政体制改革是处在重点领域、居于关键环节的改革。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主要取决于政府的改革是否彻底和到位。首先,明确界定政府的职能。为什么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政府越位、错位和失位的现象,原因就在于政府缺少非常明确的职能定位,存在着较多的主观随意性。只有职能明确了,才能赋予政府的权力,进一步确定机构编制、人员以及政府运转的经费保障。这并非一般的大部制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其次,约束政府的行为。即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也不可能无为而治。问题是政府的行为必须受到严格的规范。“有形之手”要将该管的管住、管好,不该管的,要克服惯性,进一步从市场竞争领域退出,让“无形的手”充分发挥作用。对现有行政审批事项要进行清理、减少和规范;对政府行政的过程实行必要的全程跟踪监督,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抓住了政府的职能定位和监督约束,建设一个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就有了基本保证,其他方面的具体完善也比较容易。

在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理顺省市县关系方面,将关键环节放在省与县事权和财权的划分上。认真总结已经实行的省财政直管县的经验,进一步推行全面的省直管县,并建立起一整套制度化的运行机制。最重要的是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形成以县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发展体系。在改革关键点的选择上,首先是准确划定省与县之间的事权,再依据事权划分财权。总的是扩大县级的权力,减少对县级发展的管理层次,应该由县里干的事让县里来干,并匹配必要的经济、行政权力,同时承担相应的责任义务。其次,充分考虑江苏区域发展差异很大的情形,实行有区别的政策。对贫困地区的县,省里仍然实行必要的倾斜政策。再次,对省辖市,按照中心城市的特点,有独立性地发展城市经济,增强聚集和辐射能力。

在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将关键环节放在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定价机制上。关键是建立健全能够灵活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促进结构调整、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改变长期以来资源价格偏低,甚至无偿使用、浪费资源的经济发展方式。要以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最终消费等各个环节入手,调整不合理价格,完善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制度体系,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升级转型。要完善计征方式,将重要资源产品由从量定额征收改为从价定率征收,淘汰落后产能,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要引入市场机制,建立健全矿业权和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要健全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促进资源环境产权有序流转和公开、公平、公正交易。

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方面,将关键环节放在建立公平收入分配秩序上。收入分配是从结果来看的生产关系。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涉及政府、企业、劳动者三方利益关系,是改革最难攻坚的战役之一。目前,人们对收入差距过大、基尼系数太高意见较多,从改革开放前的平均主义走向另一个极端,即收入过于悬殊。更严重的是,这种悬殊非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结果,相反是严重的分配不公。解决这一矛盾,核心是更加关注公平,建立良好的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重视市场对劳动力和资本要素收入的初次分配,同时通过再分配建立最低收入保障机制和高收入者调节机制,将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控制在一个相对合理的范围以内。

在城乡一体化体制改革、调整城乡关系方面,将关键环节放在建立平等的城乡利益关系上。国内经济学者在运用刘易斯“二元结构”理论解释我国城乡关系时,只看到了生产力表现的“二元结构”,却忽视了背后的深层原因,即长期以来在体制政策上所反映的城乡生产关系不平等所形成的“二元结构”。我国城乡发展差距大,核心是生产关系不平等,农民的权益受到损害而得不到保障。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在农民与市民之间建立平等的关系,消灭长期存在的工农产品剪刀差,杜绝对农民利益的剥夺,废除人口歧视政策,像城市一样提供农村所必需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增加反哺农业和农民的投入等。

(本文系2012年江苏省社科院重点课题的部分成果。课题主持人葛守昆: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成员:吕永刚、沈宏婷)

责任编辑:彭安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