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保留灌肠在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应用的护理体会

2013-12-29 00:00:00黄庭兰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3年3期

关键词: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黄;保留灌肠;护理

中图分类号:R692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3)03-0075-02

大黄治疗肾功能衰竭(CRF)始于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对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大黄用于治疗CRF主要源于其泻下作用,CRF时,肾脏的结构破坏,功能丧失,含氮的代谢废物潴留体内,通过泻下可促进其从肠道排泄,减轻氮质血症,从而缓解CRF的临床症状。主要适合于慢性肾衰的中后期,临床以恶心呕吐、便秘、皮肤瘙痒等为主要症状的患者,特别是对于药食难入,食入即吐的患者,常收到较好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浅述如下。

1灌肠适应证与具体方法

适应证:一般Scr>10 mg(884 mmol/L)疗效欠佳,故有学者认为本法适用于非终末期慢性肾衰 Scr<10 mg或BUN <100 mg/dl为宜,对于厌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频繁,不能纳药者尤佳。一般宜早期应用,疗程2~4周,可反复使用。也有学者认为灌肠疗法多在泻下后即起效并持续2周左右,增加疗程并不能再提高疗效,并认为适用于慢性肾衰因感染、疲劳、饮食不节、药物损害使病情急 剧恶化阶段,一般Scr 4~10 mg/dl,BUN 40~100 mg/dl疗效较好,小于或大于此值均不佳。

禁忌证:本法无绝对禁忌证,但对于身体极度衰竭、阳气衰败患者,大黄用量不可过大,否则大下之后加重病情,有的病情骤然恶化。腹泻频繁患者不可使用。终末期尿毒症效果较差,一般不选本法治疗,但BUN、Scr过高和过低、终末期肾衰皆非灌肠疗法的禁忌证。有痔疮、肛门疾患不宜灌肠,有严重贫血、高血压、出血,或大便溏薄甚或腹泻每日3次以上者,应慎用此法。

灌肠方法:①中药灌注法:灌肠筒挂于输液架上,灌肠液多为浓缩煎剂,待药液温度降至37~40℃时,选用细肚管,用石蜡油润滑管端,缓缓插入肛门20 cm~25 cm,渐渐灌入药液,压力宜低,药液平面不宜高于肛门口25 cm。药液量一般为150 mL~250 mL。如药液太少(不足100 mL者),则达不到治疗目的;如药液量>300 mL,则液体容易从肛门溢出造成浪费。灌肠要使药液存留在乙状结肠以上,药液灌完后,应适当抬高臀部,慢慢拔出肛管,然后嘱患者平卧休息半小时左右。慢性肾衰患者病情多危重,多伴有肠道内出血、水肿,因此操作上应力求轻柔,插肛管幅度不宜过大、过猛,以免造成损伤和感染。保留时间至少要在30 min以上。2~4 h为佳,保留时间越长效果越好。清洁灌肠后,可保留更长时间,效果更好[1]。每日1~2次,7~10 d为1疗程,必要时可休息2~4 d,再进行下一个疗程。目前此种方法较为多用。亦有低位灌肠者,如有将大黄10~30 g,煅牡蛎30 g,蒲公英20 g研细,用开水600~800 mL浸泡30 min,搅拌待凉至38℃左右,低位灌肠保留20 min,每日1次。治疗50例,症状缓解37例,BUN、Scr均值分别由327 mmol/L、68068 umol/L降至164 mmol/L、47736 umol/L。②中药直肠点滴法:对少数结肠极度敏感的患者,无法保留药液者,可采用中药直肠点滴法。其系模拟静脉输液的方法,在直肠内点滴灌注中药。滴注前可先行清洁灌肠,以利药液 吸收。药物要求煎2次,然后将2次煎出液混合放置,沉淀后取用。煎出液总量应控制在300 mL左右,分早晚2次滴入,或1次滴入。操作时应让患者先取左侧卧位,然后将选好的导尿管连接于输液皮管远端的玻璃接管上,将螺旋夹夹紧皮管,将中药煎出液倒入输液吊瓶内,再用石蜡油润滑导管末端,将导尿管插入肛门内约3~5 cm处,用胶布固定。继之让患者取仰卧位,松开螺旋wyRTOeqNlX62E0JNIw6OCHkb7NAOW4Ye6pdcVxlsbdc=夹,使药液缓慢滴入。点滴速度宜控制在每分钟30~60滴,避免过快,以利吸收[2]。滴注结束后,将导尿管拔出,让患者静卧休息。③中药结肠灌洗法:患者先行清洁灌肠,灌洗前先将灌洗液加温至38℃,取灌洗液100 mL,装入输液瓶内,快速点滴由肛管灌入结肠,保留30 min后,嘱患者自行排出药液,每日如此反复6次,一般6~8日为1疗程。[3]

2护理体会

大黄保留灌肠是使药液保留肠内达到治疗目的,因此,患者取适当体位,抬高臀部,注意保留灌肠方法,选择肛管要细,掌握插入的适宜深度,液面的高度,药温,药量,保留时间等是本法成败的关键。(1)插管前要认真检查有无痔疮,肛裂等,插管动作要轻柔,以免损伤肠粘膜,增加患者痛苦。(2)采用液体石腊为肛管润滑剂为好。(3)插管时若遇到阻力或流速不畅,可能肛管被粪块堵塞或肛管紧靠肠粘膜之故,移动肛管或挤压橡皮管阻力可消失。(4)若患者感到腹胀,或有便意,可告知患者是正常现象,嘱患者张口深慢呼吸,放松腹肌减轻腹压,尽量忍耐,保留药液在30 min以上。临床证明保留灌肠适宜晚上临睡前进行,灌肠后可力争做到2~4 h不排便,药液在肠内保留时间越长,疗效越好。

3讨论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临床常见的难治病症,目前治疗方法以控制原发病、保护残余肾单位功能为主要目标。西医多采用腹膜透析、血液透析及肾移植手术,到日前为止上述疗法都存在者不易解决的问题,如透析只能维持生命,只能缓解病情,不能根治原发病,对残存原发病,对残存的肾单位的恢复无任何作用;肾移植成功率低,而排斥现象一时还难以解决。加之透析和肾移植的费用昂贵,肾源缺乏,多数患者无法承受,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但是,中医中药在CRF的治疗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①大黄保留灌肠完全符合中医“辨证论治”的要求,并可将不同时间的辨证所选方药,及时注入直肠,直达病所或经吸收后再布散于全身,以发挥整体的治疗作用。②有利于保持药物性能和疗效的提高,直肠给药吸收与口服给药吸收总量的比值是5:1,与静脉给药吸收的总量无区别。直肠给药的生物利用度较口服给药增加100%。③中药直肠给药能加速奏效时间,提高疗效,且药物吸收部分不通过肝脏而直接进入血液大循环,可防止或减少药物在肝脏中发生化学变化而改变药物性能,同时也可减少药物对肝脏的毒性和副作用。④弥补了口服给药的不足,缓和了因药物格拒或吞咽困难、禁口等不能下咽的局限,增加了医疗手段。药物高位灌肠,不仅有效成分不易被消化破坏,且有利于肠粘膜的吸收,并可避免患者的呕吐反应。⑤直肠给药比口服药物吸收更快、吸收更有规律,治疗作用维持时间长,疗效也更可靠,并且灌肠疗法简便易行,无并发症。有研究表明:大黄可使肠道用于合成尿素的氨基酸减少,促使人体利用氮质合成氨基酸,可刺激肠黏膜,使肠道充血,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使体内的氮质随肠道分泌液排出体外。还可通过泻下和解毒作用,加速食物残渣的排泄和抑制肠道有毒菌丛的生长,减少肠道内蛋白质分解产物氮质的吸收。结果表明:大黄保留灌肠可以有效降低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BUN、SCr。

参考文献:

[1]冯中贯2种灌肠方法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疗效的比较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1c):8

[2]钟紫风顺行结肠灌洗技术治疗顽固性便秘患者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7,40(7):621~622

[3]黄亦武妇科患者应用改良灌肠法与传统灌肠法的效果比较[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6):40~41

(收稿日期:2012-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