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高血压;健康教育;中医护理
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3)03-0074-02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目前已成为全球重大公众问题,是冠心病、脑溢血等许多心脑血管病的诱因。另外高血压大多伴有肥胖、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或并发症,这些疾病都与饮食密切相关,故这些疾病药物治疗时要配合饮食调护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高血压属于中医“眩晕”、“头痛”的范畴,临床多由于紧张、思虑过度、劳累,五志过及化火或嗜食酒肉肥甘所致气血阴阳失衡所形成,症见头眩、耳鸣、眼差梦多,头胀痛、终致心、脑、肾功能的改变,导致病残或者死亡。中医将眩晕分为4型:肝阳上亢型、气血亏肾型、肾精不足型、痰湿中阻型、四证彼此相互影响、相互转化,且高血压属慢性疾病,多数病人需长期终生治疗,采用芗治疗,能产生持续、可靠的降压效果,减轻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但常用药物的副作用和经济负担而影响高血压的有效治疗,在中医辨证防治过程中,配合非药物治疗措施,改善生活方式、情志护理、中医食疗等中医护理方法,将患者的血压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的稳定状态,从而有效避免高血压并发证的出现,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其生命。
1病因病机
对于高血压的研究,中医学有其独特的见解,其病因多由于精神紧张,嗜食肥甘、饮酒过度,七情五志过极而化火、或劳累过度,思虑过极。总的来讲为阴阳失衡、气血经脉运行失常,主要病机肝阳上亢、肝肾阴虚、阴虚阳亢,阴阳两虚。近些年来,随着中医证候学的不断研究与发展,对于高血压病因、病机的认识不尽一致,有学者认为高血压总的病机是气血阴阳失调,津液代谢障碍。与肝和情志的关系密切,情志失调易伤肝,可致肝郁气滞,继而肝郁化火,肝阳上亢,或饮食失节,过劳或过逸而伤脾,导致脾虚失运而气虚,而发病。另外,遗传因素,超重或肥胖、饮食失衡(高盐、低钾、低钙、低动物蛋白),以及精神因素均为高血压主要病因。其中遗传因素,超重和肥胖属于体形偏大,过了正常范围,依据《内经》所云阳化气,阴成形之理论,此为阴盛阳阻之太势。高盐属于阴多之物,低钾、低钙、低动物蛋白属于阳少之品,两者都属阴多阳少之象。在压抑紧张烦燥的环境中,可阻碍人的阳气向外舒展,使阳气上升过快,或外达受阻,不能正常运行,血压升高。综上所述,因患者自身体质不佳、不良生活饮食习惯,精神及遗传因素导致脏腑经络的气血阴阳失调、肝肾亏虚及代谢障碍成为本病的基本病机。
2中医护理
21生活起居护理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界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关系极为密切,故在高血压治疗及康复过程中,居住环境与生活起居条件和疗效密切相关,以往临床经验发现高血压患者适宜在空气清新、安静、光线柔和,温湿度适中的环境下生活,治疗期间患者应以休息为主,尽量避免大幅度的变换体位,尤其是在下蹲、下床或入厕时,需有人陪护,不可久蹲。沐浴时,水温不宜过高,时间不宜过长,防止发生意外。
22情志护理高血压患者的情志因素与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原则,护理人员应该多与患者沟通,及时了解其思想动态,根据不同情况因人施护给予正确引导,针对治疗中反复出现的血压波动。应共同分析,培养患者主动乐观态度,以提高治疗疗效。(1)可教患者听一些自己喜欢的音乐,以转移其注意力,缓解精神压力,改善焦虑情绪,以助降压,(2)培养兴趣爱好,根据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素质,培养发展多种兴趣:如打太极、散步、使其得到愉快的心理体验,消除疾病带来的顾虑。
23饮食调护中医理论认为嗜食肥甘酒肉导致脾胃积热,灼伤阴液,又伤及脾胃,痰浊内阻,而致清阳不升,诱发或加重高血压的发生、发展。故医护人员应在药食同源和药食同治的理论指导下帮助患者进行食疗。(1)肝阳上亢型: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可多食芹菜、紫菜、莲子、海蜇、藕等以养肝阴、清肝热,梨、苹果生津除烦,金桔、广柑、萝卜理气化滞,粗粮富含纤维素的蔬菜、香蕉等,(2)肾精亏损型:宜以营养丰富易消化,有补益作用的食物,阳虚甚者多食韭菜、黑芝麻、龙眼、肉桂、红枣、羊肉等补肾助阳之品,少吃生冷瓜果和凉性食物;阴虚甚者多食百合、扁豆、银耳、甲鱼、鹅肉、李子等补滋阴之品,少食或禁食烟酒辛辣温燥伤阴之物。(3)痰浊中阻型: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少量多餐为主,多食苡米、白萝卜、洋葱、红小豆、橘子等理气化痰,禁食油腻粘滑、肥甘厚味之品。以免助热生痰。(4)气血两虚型:此类饮食应细软滋补、少量多餐为宜,多食黑木耳、芝麻、香菇、牛肉、山药、海参、桂圆、山楂、蜂蜜等益气补血,健脾和胃之物。
24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传授健康知识,培养健康行为的一项社会活动。随着医学模式和健康观念的改变,多数患者不仅需要一般的生活护理,更重要的是健康知识以及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疾病治疗和预后的问题,在患者入院时,首先进行高血压知识的宣教,评估患者的活动能力,共同制订活动计划,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如肢体活动、散步,引导放松反应技术。在其出院后,合理安排生活,定期测血压、血糖、血脂、尿常规、肾功能,遵医嘱坚持服药,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医物,切忌擅自停药、换药。同时注意劳逸结合,适时锻炼,可舒筋通络,畅通气血,调和营卫,健脾益胃,过劳刚耗伤精气,上下俱虚;适当休息可养精蓄税,过逸则气血郁滞,以劳而不倦为度。
3小结
我国中医历史渊源流长,近些年中医在防治高血压病方面取得了进步,临床实践证实在口服降压药物的同时,配合中医针灸、食疗、情志护理等中医护理方法可以很好的控制血压,降低致死率和致残率。但仍存在着不足,由于中医护理偏向于主观判断,较模糊,缺乏可量化的评价指标,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在今后的护理工作中,要不断地观察、学习、总结高血压病的护理方案,并落实到临床工作中,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收稿日期:2013-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