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推拿法治疗痰浊中阻型颈性眩晕30例

2013-12-29 00:00:00段练姜宇宏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3年3期

关键词:眩晕;痰浊中阻;腹部推拿法

中图分类号:R255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3)03-0043-02

眩是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脑为髓之海”主要依赖肝肾精血濡养及脾胃运化水谷精微,输布气血上冲于脑,故见眩晕,其发病原因,与肝、脾、肾有关。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以及饮食结构的相应改变,嗜酒肥甘,饥饱劳倦,伤于脾胃,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生痰,痰湿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引起眩晕。笔者采用腹部推拿法治疗痰浊中阻型眩晕30例取得较好疗效,并与传统推拿疗法对比。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诊断标准

11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椎病》[1]。头颈部旋转时出现眩晕,因为头颅的旋转主要在C1~2间,椎动脉在此处受压所致。发生眩晕时的旋转方向为健侧,病变在对侧。一般情况下,当头颅部向健侧旋转时,健侧椎动脉血流量减少。从生理上讲,患侧椎动脉当增加血流量以代偿供血量,但因患侧椎动脉已失去代偿能力,从而引起脑部供血不足而产生眩晕。伴有耳鸣、听力减退、恶心、呕吐、出汗及四肢麻木,经头颅CT可确诊为大脑供血不足引起眩晕。

112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2]拟定。痰浊中阻型:眩晕,头重昏蒙,或伴视物旋转,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

12纳入标准① 最小18 岁,最大60 岁患者,男女各30例,病程最短2 d,最长8个月。② 符合中医诊断、西医诊断标准者。

13排除标准①五官科疾病引起的眩晕;②某些神经性疾病引起的眩晕;③中枢性病变引起的眩晕;④血压变化引起的眩晕;⑤某些代谢性疾病引起的眩晕。

14一般资料所选病例均来自玉溪市中医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并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 30 例。2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治疗组① 摩全腹法:患者仰卧位,双腘窝下垫枕使患者屈膝屈髋,腹部放松,术者坐于患者右侧,手掌自然伸直,腕关节略背伸,先用按摩膏均匀地涂抹全腹,再予“苍龙探穴”手法放松全腹(将右手掌平放于腹部剑突下顺右侧肋弓施摩法,至右季肋部,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主动运动,使手掌随同腕关节连同前臂运动,同时左手自患者左侧季肋部横向以摩法向患者右侧施术,至左季肋部再横向拉至右季肋部,右手起点逐渐沿腹中线向下移动,左手随之配合,共行3次,范围覆盖全腹,再双手相叠以顺时针推摩全腹自上而下7圈。)以上手法反复操作3次。 ② 震颤点穴法:术者以食、中两指并拢震颤点按膻中,阑门、上院、中院、建里、水分、天枢、气海、关元等穴,以指下气通为止。每穴约 1min。③ 拿揉腹直肌法:用双手的拇指和其余的四指相对用力提并揉捏双侧的腹直肌,自上而下,(幽门穴至横骨穴)反复操作 3~5min。④ 三指揉丹田法:术者腕关节略高于患者的腹部,用食中、无名指着力于丹田穴处,略施压力,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主动顺时针运动,带动腕关节摆动使三指做环形的揉动,持续操作 3~5min。 ⑤环揉带脉法:术者立于一侧,双手虎口相对全掌置于患者两侧的侧腹部,相对用力向中间弧形归挤,至腹中线时交叉向上夹起腹部肌肉,反复操作 3~5min。 ⑥ 摩揉全腹法:用上述“苍龙探穴”手法摩揉全腹,反复操作 3~5min。⑦ 点按法:待上述手法操作完后用点法点按双侧足三里、丰隆、合谷、脾俞等穴。每穴1min。每日 1 次,1 周为 1 疗程。 4 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22对照组参照罗才贵主编的21世纪课程教学《推拿治疗学》[3]拟定。传统推拿手法操作:①头面部及颈部操作:取太阳、攒竹、鱼腰、印堂、睛明、四白、风池、风府、前额部、眼眶部。予抹法、推法、按法、揉法、拿法操作,每穴1~2min。②腰背部操作:取肝俞、心俞、肾俞、脾俞、膈俞、背部、腰部。予擦法、推法操作,横擦五脏俞及膈俞,以透热为度。直推背部膀胱经5~10遍。③四肢部操作:取曲池、神门、阳陵泉、涌泉,上肢屈侧、下肢内侧阴经。予按法、揉法、擦法、拿法操作。按揉曲池、神门、阳陵泉,擦涌泉,操作8~10min,拿上肢,屈侧力量重,伸侧宜轻。按揉下肢内侧3~5min。④推摩膻中、中府、云门。推揉中脘,按揉足三里、丰隆,推脾俞、胃俞。每穴1~2min。疗程同治疗组。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拟定。 临床控制: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 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或加重。

32治疗结果治疗组临床控制9例,显效12例,有效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临床控制5例,显效6例,有效1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00%。

4体会

眩晕的发生、病因及治疗,早在《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因饮食因素恣食肥甘,膏粱厚味,嗜酒无度,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水谷不化,生痰生湿,痰湿中阻,精微物质输布失司,酿为本病;或长期情志不遂,肝失条达,疏泄失常,气血运行不畅,膏脂布化失度,或思虑过度,伤及脾胃,内生痰湿,可导致本病;或素体肥胖或素体阴虚,也是造成本病原因之一,“肥人多痰湿”,痰浊中阻可致本病。阴虚者肝肾不足,肝肾阴虚,肝阳偏亢,木旺克土,伤脾胃生痰,或劳欲过度,更伤肾脏,因生命原动力缺乏而致代谢失调,发为本病。如《丹溪心法·头眩》说:“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眩晕之痰湿中阻,初起多为湿痰偏盛,日久可痰郁化火,形成痰火为患。

腹部推拿法是经过长期的临床探索和经验总结,而提炼出的一种推拿手法。以中医脏腑经络相关学说为基础,通过对腹部相应经络俞穴及深层脏腑施以摩、揉、拿、点、按等手法,调节脏腑功能,平衡阴阳失调,调畅脉络壅滞,达到燥湿祛痰、健脾和胃之功。

根据中医经络理论,本研究选用天枢穴和阑门、上院、中脘、建里、水分、气海等任脉穴位为主,上脘为任脉、手太阳、足阳明经交会穴,中脘为胃募穴,腑会天枢为大肠募穴,诸穴合用共奏健脾和胃、通腑行气、利湿化痰之功效。腹部推拿法手法简、便、廉、验,便于临床推广,不仅可以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减轻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而且可为国家大量减少医疗开支,创造更大的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伊智雄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椎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98~199

[2]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297~304

[3]罗才贵推拿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70~171

[4]ZY/T0011~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收稿日期:2012-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