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观察自拟止汗方治疗糖尿病汗证的疗效。方法:将65例糖尿病汗证患者,根据辨证分组以止汗方为基础加减使用中药汤剂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8615%。结论:自拟止汗方治疗糖尿病汗证疗效显著。
关键词:糖尿病汗证;自拟止汗方;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3)03-0041-01
糖尿病汗证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50% Ⅰ型糖尿病患者有出汗障碍,而糖尿病伴有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中83%~94%有出汗障碍[1]。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自拟止汗方治疗该病65例,取得很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65例中,男31例,女34例;年龄25~76岁,平均52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2 a。
12诊断标准65例为本院内分泌科近2年的住院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汗证的诊断标准,入选标准为:(1)不因外界环境影响,在头面、颈胸和四肢全身出汗者;(2)昼日汗出,动则益出为自汗,睡眠中汗出津津,醒后汗止者为盗汗;(3)行相关检查,排外甲亢、肺结核、低血糖、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等。
2治疗方法
65例患者均予糖尿病饮食,胰岛素或(和)口服药降糖,使空服血糖≤70 mmol/L,餐后2 h血糖≤100 mmol/L。全部病例予自拟止汗方治疗,药物组成:麻黄根15 g,浮小麦15 g,五味子15 g,煅龙骨30 g,煅牡砺30 g,黄芪30 g,白术15 g,防风15 g,丹参30 g,川芎15 g,大枣10 g,甘草10 g。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消渴的辨证分型将患者分为热盛伤津、气阴两虚、阴阳两虚3型。热盛伤津型加用沙参15 g,天花粉30 g,葛根30 g,黄芩15 g,黄连10 g,黄芪减为15 g;气阴两虚型加用党参15 g,生地15 g,麦冬15 g,玄参15 g;阴阳两虚型加用肉桂15 g,山药15 g,熟地15 g,山茱萸15 g,茯苓15 g,丹皮15 g,泽泻15 g。每日1剂,冷水煎3次混匀共600 mL,分早、中、晚3次服,14 d为1个疗程。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按《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2]。治愈:汗止,其他症状消失;好转:汗出明显减少,其他症状改善;未愈:出汗及其他症状均无变化。
32治疗结果65例病例中,治愈21例,好转35例,未愈9例,总有效率8615%
4讨论
糖尿病汗证是糖尿病性自主神经病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下肢远端无汗而身体上部代偿性多汗,尤甚者精神紧张时、进餐时大汗淋漓。其发病机制为糖尿病性自主神经病变皮肤交感神经受累,使微动脉丧失对外界环境的敏捷反应,从而出现排汗异常,影响生活质量。本病属祖国医学的消渴和汗证范畴。主要病机为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不论虚实,均以腠理不固,津液外泄为共同病变。自拟止汗方主要以固涩敛汗之药物组成。麻黄根、浮小麦性收敛,能行肌表,调节卫分,顾护腠理而固表止汗;五味子、煅龙骨、煅牡砺收敛固涩;黄芪为肌表不固、自汗盗汗之要药,白术健脾固表,防风走表,二者助黄芪固表之力。根据《医林改错》和现代研究认为瘀血贯穿消渴病始终的病机,适当配伍丹参、川芎活血祛瘀,以期提高疗效。大枣、甘草调和诸药。如此配伍,全方共奏固涩敛汗之功,随症加减,经临床观察,自拟止汗方疗效肯定。
参考文献:
[1]许曼音糖尿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445
[2]ZY/T0011~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收稿日期:2013-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