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骨质疏松症;中医药治疗;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58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3)03-0028-02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自2010年1月~2010年10月本科共观察了符合诊断标准的老年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住院患者20例,其中男4例,女16例;年龄65~84岁,平均年龄74岁。
12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主症:周身骨痛,腰背酸软疼痛,常易抽筋,下肢萎软,不能持重,多汗。次症:乏力,畏寒肢冷,头晕眼花,食少纳呆,肌肤甲错,舌淡暗或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苔白,脉沉细无力。辨证分型:肝肾不足型,脾肾两虚型,脾肾两虚兼血瘀型。
13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 2006年制订的《骨质疏松及骨矿盐疾病诊疗指南(讨论稿)——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
2治疗方法
21辨证论治
211肝肾不足型主症:周身骨痛,腰背酸软疼痛,直立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或日轻夜重,常易抽筋,畏寒喜暖,下肢萎软,不能持重,多汗。次症:腰膝酸软,头晕眼花,或视物昏花,发脱齿摇,耳聋耳鸣,小便清长或夜尿频,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治法:滋补肝肾,壮骨生髓。方药:劲骨坚1号(偏阴虚者:骨碎补、生地黄、龟板、山萸肉等);阳和方(偏阳虚者:熟地、补骨脂、炮姜炭、肉桂等)。加减:便秘者加决明子、芦荟;腹胀者加厚朴;失眠者加炒枣仁。
212脾肾两虚型主症:周身骨痛,腰背酸软疼痛,常易抽筋,下肢萎软,乏力,不能持重,多汗。次症:肌肉枯萎瘦削,渐致缓纵不收,神疲倦怠,食少纳呆,食后腹胀,便溏,或久泄不止,或排便无力,面色白,心悸失眠、畏寒肢冷,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质淡,脉细弱无力。治法:补肾健脾,壮骨生髓。方药:玉屏补肾汤(防风、黄芪、淫羊藿、补骨脂、肉苁蓉等)。加减:阳虚怕冷者加细辛;骨痛重者加制川草乌;自汗盗汗者加煅龙骨、牡蛎。
213脾肾两虚兼血瘀型主症:周身骨痛严重,腰背酸软疼痛明显,疼痛部位固定,直立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疼痛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大便用力时疼痛加重,易骨折,身长缩短,易抽筋,下肢萎软,不能持重,多汗。次症:肌肉枯萎瘦削,行走困难,甚则卧床,神疲倦怠,乏力,食少纳呆,便溏,或久泄不止,或腹胀便秘,面色白,畏寒肢冷,肢体麻木,肌肤甲错,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质暗,或有瘀点瘀斑,苔白,脉沉细无力。治法:补肾壮骨,健脾活血。方药:骨疏汤(熟地、杜仲、骨碎补、羌活等)。加减:口干口渴加石斛、花粉;腹胀者加厚朴;便秘者加芦荟;失眠者加炒枣仁。疗程:3个月为1疗程,共服药观察1个疗程。
22观察指标(l)中医临床证候:周身骨痛,腰背酸痛,下肢痿软,腿抽筋,畏寒肢冷,多汗。(2)骨密度指标。(3)骨代谢指标:雌二醇。
23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内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骨质疏松症疗效判定标准参照1992年第一届国际骨代谢学术会议资料《骨质疏松》制定。(1)疼痛的评定:显效:腰脊酸疼等症状基本消失,疼痛症状积分下降≥2/3;有效:腰脊酸疼等症状明显好转,疼痛症状积分下降≥2/3;无效:腰脊酸疼等症状无好转,疼痛症状积分下降≤1/3。(2)证候疗效标准:按评分法(尼莫地平法)即;减分率=[(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YKmRzzI87Wxn4T6TqG6q1uwbwHJ4WBqV8tXJzrAUncE=100%。临床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减分率≥90%;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减分率≥7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减分率≥30%,<7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减分率<30%。(3)骨密度的评定:显效:骨密度值上升;有效:骨密度值无变化(即不下降);无效:骨密度值下降。
32治疗结果
321疼痛的疗效治疗后,显效1例,有效13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70%。
32中医证候疗效有效1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75%。
33骨密度变化见表1。
4讨论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退化(松质骨骨小梁变细、断裂、数量减少;皮质骨多孔、变薄)为特征,以致骨的脆性增高及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全身骨病。骨痛及腰背痛、驼背、易发骨折为其3大主症。其在老年人尤其是绝经后妇女中发病率很高。随着我国进入老年化社会,骨质疏松及骨质疏松后骨折已严重威胁我国老年人健康。传统医学治疗该病有较大的潜力。
老年骨质疏松症相当于中医“老年骨痿” 范畴,也叫骨枯、骨痹、骨缩病,是由于肾气亏虚,肾精虚少,肝精血不足,脾失健运,骨髓失养,骨枯髓减,气血不畅,血脉瘀阻,痹阻不通所致。该研究将老年骨痿分3型:肝肾不足型、脾肾两虚型、脾肾两虚兼血瘀型。在本研究中,20例患者肝肾不足型11例,脾肾两虚兼血瘀型6例,脾肾两虚型3例。不论何种分型均有“肾虚”病机贯穿其中。根据中医理论“肾主骨”,结合国内文献报道和本研究结果,认为肾虚是发生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病因,肝、脾的亏虚多伴随肾虚[1]。有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肾虚证的发生率逐渐升高,人体骨骼中骨矿含量却逐渐减少,肾的盛衰和骨矿含量密切相关[2]。饮食五味也影响骨的生长,同时与脾胃功能关系密切。健脾养胃中药可促进小肠对维生素D的吸收,促进1,25(OH)2D3的生成,提高肠道Ca2+吸收,防止钙的大量丢失,可达到防治骨质疏松的目的[3~5]。骨质疏松的发生与肝有密切的关系,肾藏精,主骨,肝藏血,主筋,筋病常涉及骨。肝肾两虚,则筋骨失养,骨脆弱不健,肝肾两虚往往会导致骨质疏松的发生[1]。
“老年骨痿(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方案”,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老年病重点专科的研究课题,本院参与该课题的研究。中医药治疗老年骨痿有很好疗效,其特点是辨证论治、整体调节,体现中医的整体观念,其达到的效果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源化的,通过多环节、多途径、多靶点作用,既可以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增加骨密度,增加骨胶原和韧性。能明显改善骨痛,腰背酸痛,下肢痿弱,乏力,腿抽筋,畏寒肢冷,多汗等临床证候,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未发现中药辨证治疗能提高骨质疏松症患者雌激素水平,可能与样本量小等因素有关。
参考文献:
[1]葛继荣,陈 可,王和鸣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辨证分型研究[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5,15(1):9~11
[2]赵玉堂,刘凯军,李金花,等骨矿含量与肾虚、肾主骨关系的研究[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1996,2(3):19
[3]蒋位庄,王和鸣中医骨病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55~258
[4]许书亮,张永保骨质疏松的辨证分型与治疗[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5,3(4):30~32
[5]王文健肾主骨理论与中西医结合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1998,4(1):44
(收稿日期:2012-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