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科百问》附子方药配伍规律的探究

2013-12-29 00:00:00李娜娜张晓琳向赤霞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3年3期

摘要:目的:研究《女科百问》中附子方药配伍规律,为临床合理使用附子提供用药数据和用药依据。方法:收集本书30张附子方,对其药物配伍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附子方药配伍中温里药使用频率最高,并多与肉桂、干姜、花椒、丁香、吴茱萸及高良姜相配伍使用。结论:《女科百问》附子方药中多用温里药,且附子配伍肉桂、干姜、丁香、高良姜、花椒等多用于治疗各种寒性疾病。

关键词:《女科百问》;附子方药;配伍特点

中图分类号:R28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3)03-0015-02

《女科百问》为一部综合性的女科专著,系南宋医官齐仲甫鉴于宋及以前女科专书“甚为罕见”而著,比陈自明所著《妇人大全良方》早约三十余年。全书共分上、下两卷,均以问答形式著述了女科经、带、胎、产、杂证等内容,把其病因病机及遣方用药等归纳为一百个问题,并逐一解答,故称“百问”。

在《女科百问》一书中强调“风冷”是女科的主要病因,故多用温里药,其中附子辛温大热,通行十二经脉,《本草正义》中记载“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为本书中温里散寒的代表药物,所以本文从附子着手初步探讨研究其在《女科百问》一书中的运用特点及与其它药物的配伍规律。

1附子方药用药配伍特点

《女科百问》一书共载方341首,含附子方剂30首(加减方2首),使用频数占总方的87%,其中29方内服,1方外用。本书中30首附子方药所治疾病中女科杂病出现次数最多为13次,占4333%;月经病7次,占2333%;产后病7次,占2333%;妊娠病2次,占667%;带下病1次,占333%。其中疼痛症状出现6次,呕吐下利6次,血证5次。

11按功效分类统计依据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药学》[1]药物功用分类为标准,把《女科百问》附子方剂所用药物的使用频数进行所占比例的分类统计。从表1中可以得知,《女科百问》附子方剂配伍温里药77次,占附子方剂药物分类使用频数总量的236%。温里药的使用频率最高,列第一。依次为解表药、补气药、活血化瘀药、补血药和清热药。

12按用药频数统计《女科百问》30首附子方剂中所用药物共计137种(含附子),用药频数在3次以上有35味。经表2分析,方中附子配伍的温里药频数较高的有肉桂、干姜,所占温里药的比例分别为2987%、1429%,其次为花椒、丁香、吴茱萸、高良姜,所占温里药的比例分别为51%、51%、51%、38%。

2附子方药用药配伍特点分析

在本书中,附子配伍温里药治疗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女科杂病等多种疾病。其中附子配伍肉桂、干姜多于治疗各种虚寒性疾病。肉桂有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的功效;干姜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的功效。如第十问中,补冲任调血气的茸附养真汤,(组成:干姜、肉桂、当归、鹿茸、牡蛎、防风、龙骨。)用来治疗因劳伤过度,喜怒不时,经脉虚衰,为邪气攻冲所致“妇人卦数已尽,经水当止,而复行”的年老经水复行。

附子配伍丁香、高良姜、花椒等温胃散寒的药多用于治疗胃寒呕吐,下利腹痛等疾病。如第六十七问中用于治疗霍乱吐痢的丁香散(丁香、桂心、白术、柯梨勒、厚朴、高良姜、附子、木瓜、陈皮)曰:“阴阳不顺、清浊相干、气射中焦,名曰霍乱,本因饱食豚脍,复啖生冷,或饮寒浆,眠卧冷席,风冷之气,伤于脾胃,诸食结而未消,阴阳气壅而不散,交错于中,变成吐痢”。如治疗呕吐,心腹痛的紫金丹(组成:丁香、木香、荜澄茄、胡椒、五灵脂、肉豆蔻、干姜、半夏末、附子、硫黄水、银砂子)、治疗中脘停寒、胸膈结痞、呕吐恶心、不思饮食的姜和丸(组成:木香、肉桂、附子、硇砂、陈皮、丁香、沉香、荜澄茄、青皮、茴香)。

3讨论

附子,味辛,性温,《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中记载附子:“主风寒咳逆邪气,寒邪逆在上焦。温中,除中焦之寒。金疮,血肉得暖而合。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气凝结,血滞于中,得热乃行也。寒湿,拘挛,膝痛不能行步。此寒邪之在下焦筋骨间者。”[2]由此可知附子可除上中下三焦的寒邪。虞抟云:“附子禀雄壮之质,有斩关夺将之气,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追散失之元阳;能引补血药入血分,以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走腠理,以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去在里之冷湿。”[3]附子配伍补气药、补血药、解表药、温里药等多种药物治疗“表阳虚证、里阳虚证、阴盛格阳虚阳欲脱证、阳虚寒凝身痛证、阳虚水泛证、阳虚与实热相兼证”[4]等多种病证,充分体现了其为“百药之长”的称号。

《女科百问》中附子与温里药配伍频率最高,传承了仲景重视温阳的思想,与附子配伍的温里药有:肉桂、干姜、花椒、丁香、吴茱萸、高良姜、胡椒、小茴香、荜澄茄。附子与多种温里药配伍治疗多种以寒证为主的疾病。《女科百问》第十六问:“妇人多因风冷而生诸疾者……风乃阳邪,冷乃寒气也,风随虚入,冷有劳伤……若劳伤气血,便至虚损,则风冷乘虚而干之”[5],因女科经、带、胎、产等生理特点而易致气血虚,风冷之邪乘虚而入,随其所伤而病,故温里药常与补气血药、解表药等并用。参考文献:

[1]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目录1~目录8

[2]清·徐灵胎神农本草经百种录[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31

[3]张存悌中医火神派探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62

[4]张晓琳,王寅,胥筱云,等《伤寒论》用附子重实效的原则探讨[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7,30(6):41

[5]南宋·齐仲甫著,申玮红校注女科百问[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15

(收稿日期:2012-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