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理痰汤;痰之本原;治疗特色
中图分类号:R289.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3)04-0088-01
理痰汤出自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组方芡实、清半夏、黑脂麻、柏子仁、生杭芍、陈皮、茯苓片,主治痰涎为患。张氏用之“屡次能建奇效”,“即痰证垂危,服之亦可挽救”。此方组方精妙,尤以芡实的应用独具匠心,现将其治疗思路浅析如下。1 肾失封藏,痰涎内生
自先秦迄金元,中医学对于痰的成因,基本上囿于脾胃、脏腑之气化营运,治则主要是健脾、肃肺、化痰。到明代,痰病学说才有了全新的发展,其显著突破首先是王节斋提出的“痰之本肾也,原于肾”之说,在痰病理论发展上独树一帜。更值得注意的是,张景岳云:“五脏之病,虽俱能生痰,然无不由乎脾肾。盖脾主湿,湿动则为痰;肾主水,水泛亦为痰。故痰之化无不在脾,痰之本无不在肾。”[1]
张锡纯认为:“痰之标在胃,痰之本原在于肾”,肾主封藏为其生理基础。若肾失封藏,一方面,如《素问·经脉别论》所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肾“注其气于膀胱”,膀胱气化不利,不能吸引胃中水饮下行而为小便,出现代谢障碍,痰涎内生。另一方面,肾与胃通过冲脉相联系,《素问·痿论》云:“冲脉者,经脉之海,……与阳明合于宗筋,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冲脉与足阳明会于气街,又与足少阴肾经相并而行。肾中气化不摄,则冲气上干,胃气上逆,“不能息息下行以运化水饮,此又痰之所由来也”。
2 重用芡实,治病求本 基于以上观点,张锡纯指出世医治痰习用宋《局方》二陈汤,能治痰之标,而不能治痰之本,遂拟“理痰汤”,处方芡实一两、清半夏四钱、黑脂麻(炒,捣)三钱、柏子仁(炒,捣)二钱、生杭芍二钱、陈皮二钱、茯苓片二钱。此方以半夏为君,燥湿化痰,“降冲胃之逆”,而其中最具特色的当属重用芡实,其味甘涩,性收敛,入脾、肾经,在此方中的作用笔者认为可有两方面:一者如张锡纯所言,“收敛冲气,更以收敛肾气,而厚其闭藏之力”,“肾之气化治”,则“痰之本原清”;二者亦可收敛脾气,使其上输水液的功能减弱,减少肺与胸膈等处的痰涎积聚。可见张锡纯“谨守病机”,用药精到。
3 相辅相成,组方严谨
方中其他药物的应用也可体现张氏组方之妙,黑脂麻、柏子仁,“润半夏之燥,兼能助芡实补肾”;芍药,滋阴以利小便,茯苓,淡渗以利小便,二药合用利水而不伤阴;用陈皮“非借其化痰之力”,而“借其行气之力,佐半夏以降逆气,并以行芡实、脂麻、柏实之滞腻。”诸药合用,可谓环环相扣,补而不滞,祛邪而不伤正,一妇人他医用二陈汤加减治疗3年不愈之痰涎,“投以此汤,数剂病愈强半”,其效可见一斑。
4 小结
李中梓有言:“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张锡纯所创之“理痰汤”治痰之本,不拘泥于古人,独具特色,组方巧妙,标本兼治,疗效甚佳,对临床颇有指导意义,值得借鉴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克夏.“肾为生痰之本”三义[J].中医研究,1995,8(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