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护理体会

2013-12-29 00:00:00熊丽萍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3年4期

关键词:慢性盆腔炎;中医治疗;护理

中图分类号:R711.3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3)04-0080-02

慢性盆腔炎系妇产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多为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彻底或延误治疗,或患者体质较差,延误治疗所致。主要症状为下腹或腰部酸痛,常伴有月经不调和带下增多。该病病程长,易反复发作。还会继发痛经、不孕、异位妊娠等。近年来,由于人工流产等宫腔操作的增多以及不洁性生活的影响,患病率更有上升的趋势。近年来,笔者采用中药保留灌肠对本院就诊的慢性盆腔炎患者进行了治疗和专业精心的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一般资料

为2011年1月~2013年1月到本科治疗的慢性盆腔炎患者67例,年龄20~51岁,40岁以下44例,40岁以上23例。

1.1 诊断及纳入标准 符合慢性盆腔炎诊断标准[1]病史:大部分患者有急性盆腔炎病史,或有沙眼衣原体、解脲衣原体等生殖道感染史。症状:有慢性盆腔疼痛症状如下腹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于劳累、性交及月经前后加剧。体征:妇科检查子宫增大、压痛,活动受限;单侧或双侧附件增厚、或条索状增粗、或有囊性肿物,有压痛。B超检查:子宫可增大;输卵管一侧或双侧增粗,或附件区有囊肿,或伴有子宫直肠凹积液。

1.2 排除标准 妊娠或近期准备妊娠妇女,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急性盆腔炎病情严重者;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严重原发疾病、精神疾病患者。有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或妇科肿瘤患者。子宫内膜息肉、功能失调性出血、异位妊娠所致的阴道不规则流血。

2 方法

2.1 中医治疗

2.1.1 湿热瘀结证 主症下腹痛或刺痛,痛处固定;腰骶胀痛;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或气臭。次症:经期腹痛加重;期延长或月经量多;口腻或纳呆;便溏而不爽或大便干结。舌脉:舌质红或暗红,或见边尖瘀点或瘀斑,苔黄腻或白腻,脉弦滑或弦数。治则:清热除湿,化瘀止痛。临床选方:盆腔消炎汤加减(云南名中医本院王敏主任医师经验方):银花15 g,连翘15 g,炒枳壳15 g,制香附15 g,乌药12 g,炒延胡索12 g,车前子12 g,黄芩15 g,黄柏10 g,白芍18 g,薄荷10 g,绿豆18 g,生苡仁18 g,败酱草18 g,甘草10 g。每天1剂,分3次服,每天200 mL,10 d为1个疗程。

2.1.2 气滞血瘀证 主证:下腹胀痛或刺痛;情志抑郁或烦躁;带下量多,色黄或白,质稠;次症:月经先后不定期,量多或少;经色紫暗有块或排出不畅;经前乳房胀痛;情志不畅则腹痛加重;脘腹胀满。舌脉:舌质暗红,或有瘀斑瘀点,苔白或黄,脉弦。治则:疏肝行气,化瘀止痛。隔下逐瘀汤加味,组成:五灵脂12 g,当归15 g,川芎15 g,桃仁15 g,丹皮15 g,赤芍15 g,乌药15 g,延胡索15 g,甘草10 g,香附15 g,红花5 g,枳壳15 g,鸡血藤(彝药)15 g,马蹄香(彝药)15 g,白牛胆(彝药)15 g,小红参(彝药)15 g。每天1剂,分3次服,每次200 mL,10 d为1个疗程。

2.1.3 寒湿瘀滞证 主症:下腹冷痛或刺痛,腰骶冷痛;带下量多,色白质稀;次症:形寒肢冷;经期腹痛加重,得温则减;月经量少或月经错后;经色紫暗或夹血块;大便溏泄。舌脉:舌质黯或有瘀点,苔白胖,脉沉迟或沉涩。治则:祛寒除湿,化瘀止痛;少腹逐瘀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减:小茴香5 g,干姜10 g,延胡索15 g,当归15 g,川芎15 g,肉桂3 g,赤芍15 g,生蒲黄12 g,五灵脂15 g,制没药6 g,桂枝10 g,茯苓15 g,丹皮15 g,桃仁12 g,马蹄香(彝药)15 g,猫爪草(彝药)9 g,鸡矢藤(彝药)15 g。每天1剂,分3次服,每次200 mL,10 d为1个疗程。

2.1.4 肾虚血瘀证 主证:下腹绵绵作痛或刺痛:腰骶酸痛;带下量多,色白质清稀;次症:遇劳累下腹或腰骶酸痛加重;头晕耳鸣;经量多或少;经色暗淡或夹块;夜尿频多。舌脉:舌质墨淡或有瘀斑瘀点,苔白或腻,脉沉涩。治则:补肾活血,化瘀止痛。杜断桑寄失笑散加减:杜仲15 g,川续断15 g,桑寄生15 g,生蒲黄12 g,五灵脂15 g,川牛膝15 g,鸡血藤15 g,没药6 g,延胡索10 g,丹参15 g,三棱12 g,川芎15 g,鸡矢藤(彝药)15 g,透骨草(彝药)15 g,青羊参(彝药)15 g。

2.1.5 气虚血瘀证 主证:下腹疼痛或坠痛,缠绵日久;痛连腰骶,经行加重;带下量多,色白质稀;次症:经期延长或月经量多;经色黯淡或有血块;精神萎靡;体倦乏力;⑤食少纳呆;舌脉:舌质黯,或有瘀点瘀斑,苔白,脉沉细或沉涩无力;治则:益气健脾、化瘀止痛。理中汤加减:黄芪30 g,党参30 g,白术15 g,山药15 g,知母10 g,三棱10 g,莪术10 g,鸡内金12 g,川芎15 g,当归15 g,丹参15 g,广木香10 g,马蹄香(彝药)15 g,鸡血藤(彝药)15 g,小红参(彝药)15 g,每天1剂,分3次服,每次200 mL,10 d为1疗程。

2.2 中药保留灌肠 鸡血藤20 g,蒲公英20 g,败酱草20 g,丹参20 g,赤芍20 g,炒元胡20 g,炒三棱20 g,莪术20 g,野菊花20 g。作用:清热、利湿、补气、化瘀。药理实验证明:丹参能降低全血粘稠度,改善微循环;赤芍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有较好的抗炎和解热作用;败酱草对多种病菌有抑制作用。每日中药1剂,灌肠2次,每次浓煎100 mL,温度39~41度,3 d为1个疗程,休息2 d,行下1疗程,共4个疗程。

3 护理

3.1 灌肠的护理 灌肠前病室应清洁、安静、温暖。使用一次性灌肠袋,避免交叉感染。嘱患者提前排空大小便,避免影响灌肠操作及药物保留时间。取左侧卧位,暴露臀部,抬高10~15 cm,液面距肛门≤30 cm,肛管插入15~20 cm,将药液缓慢灌入,灌肠完毕,用纱布包囊肛管缓慢拔出,患者膝胸卧位10~20 min,再抬高臀部卧床休息2 h。让药物在肠腔保留2 h以上。

3.2 情志护理 慢性盆腔炎患者由于长期反复慢性的下腹疼痛、月经失调。有的还因输卵管阻塞导致不孕,多数患者情绪低落。因此,应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重视语言交流。对患者要有耐心、爱心和细心。应主动关心患者,经常深入病房与患者谈心。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消除对疾病的疑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介绍中药保留灌肠的优势及操作方法,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适感,耐心解答患者的提问。保护患者隐私,让患者配合灌肠,红外线治疗。并让患者保持乐观情绪。

3.3 饮食护理 饮食对疾病的恢复很重要,饮食得当可以起到扶正祛邪的功效。嘱患者忌食生冷、寒凉、辛辣的食物。进食富有营养宜消化的食物,保持大便及胃肠道功能良好。

3.4 做好健康教育 治疗期间禁性生活,勤换内裤,保持外阴清洁。指导患者注意经期、孕期、产褥期卫生,避免不洁性生活。慎起居。勿为七情所伤,劳逸结合,增强抗病能力。

4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临床治愈:腰腹胀痛,白带异常等症状消失,妇科检查子宫附件无异常,B超检查附件炎性增粗或包块、炎性渗出物消失;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妇科检查及B超检查均提示较治疗前各种体征明显改善或部分消失;有效:症状、体征及检查均有减轻;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5 治疗结果

本组病例,显效21例,有效4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4.03%。

6 体会

祖国医学认为:慢性盆腔炎多因经行产后,胞脉空虚,摄生不洁,阴部手术消毒不严。或淋雨涉水,久居湿地,感受湿邪,热毒乘虚直犯阴器、子宫,或因蕴而化热成毒,或湿热遏久成毒致病。病在阴器、胞宫、带脉。中医学中,妇人腹痛、带下病、妇人症癥等症多为此病范畴。中药以辨证论治为核心,扶正祛邪,多途径给药,内外合治。能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可降低盆腔粘连,减少盆腔炎后遗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生殖健康。在治疗过程中,护理配合很重要,有效的护理操作沟通,情志、饮食护理、健康教育是提高治疗效果的保证。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74~27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