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小针刀;腰三横突综合症;护理
中图分类号:R255.6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3)04-0075-02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属中医“痹症”范畴,是以第3腰椎横突处有局限性压痛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临床综合征[1]。由于急性损伤处理不当,或慢性劳损均可引起横突周围瘢痕粘连,筋膜增厚和肌腱挛缩,使神经血管束受到卡压,引起腰、臀部疼痛,不能弯腰或久坐,久立,严重者行走困难,给患者的工作、生活、社交等方面带来了不便。章丘市中医医院针灸推拿科董源庆小针刀手术是在非直视状态下,以针刀这种微细的医疗器械通过定点、定位、定向和一定入路直接刺入机体病灶处,通过对病变部位的切割、剥离、铲削以达到松解粘连,恢复力学平衡,消除症状的治疗目的[2]。它的特点是手术创伤小、不出血,一般不需麻醉,手术过程中不需复杂的大型医疗设备[3]。但手术适应症的选择,护理的密切配合对手术疗效及预防并发症非常关键。本院于2011年3月开始,采用小针刀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患者40例,取得了一定疗效,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2011年3月~2012年3月采用小针刀手术治疗腰三横突综合症40例。其中女14例,男26例;年龄28~55岁,平均年龄40岁。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由于针刀医学还是新生事物,患者对针刀医学知识不了解,心理上认为“刀”就是要进行大手术,就有危险性,担心会因此留下不可挽回的后遗症、并发症及不可避免的不良反应[4]。护士应耐心细致地向患者介绍针刀手术的治疗原理和方法,讲解术中出现哪些感觉是正常现象,介绍已经康复的病例,请术后疗效好的患者介绍自身感受,解除患者紧张心理,使其配合并接受治疗。
2.1.2 术前准备 评估患者一般情况和全身健康状况,术前详细询问既往史,对有晕针史、心脏病、高血压病史者,治疗时应格外注意。做好各项术前准备及常规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4项、心电图、腰椎正侧位片等辅助检查。做好患者腰骶部皮肤清洁,同时检查手术皮肤有无破损、感染、红肿。做好手术器械的清洁和消毒、治疗室内的空气消毒。
2.2 术中护理
2.2.1 摆放体位,以“暴露充分,操作方便,患者舒适”为原则。协助病人取俯卧位,腹部垫枕,暴露腰骶部,全身放松,注意保暖。
2.2.2 术中密切观察患者面色、神志、呼吸、血压和脉搏等变化并做好记录。认真听取患者的主诉,不时询问针感,多安慰病人,分散其注意力,消除手术中的紧张情绪。
2.2.3 针刀疗法简捷、直接、见效快,但并不意味着针刀疗法绝对安全。晕针是该疗法最常出现的突发状况,如果患者体质虚弱、情绪紧张,或医生粗暴操作等,均会出现晕针现象。术中应及时发现和处理晕针之类的突发事件,以确保针刀治疗的安全。治疗过程中如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头晕、心慌、恶心、脉搏增快及血压下降等症状时,护士应立即告知医生停止操作,让患者平卧,取头低脚高位,并可按压患者人中、内关及合谷等穴,必要时给予吸氧、静脉补液等紧急处理。
2.3 术后护理
2.3.1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针刀治疗操作是手术,手术操作的刺激会引起心血管等系统的一系列变化,故应注意观察患者有无胸闷、气短、头晕、恶心、出冷汗、脉搏增快、血压下降等症,发现异常应立即给予对症处理。
2.3.2 针刀口的护理 手术完毕,针眼处用无菌敷贴覆盖并稍加压按压片刻,以防出血。注意察看针刀孔处是否有渗血或皮下血肿、瘀血或瘀斑。保持针刀孔处清洁、干燥,避免被水、汗液浸湿,防止感染。
2.3.3 患肢的观察及护理 观察患者双下肢感觉及活动情况,注意询问有无不适或感觉异常等神经损伤症状。
2.3.4 术后卧位及护理 术后卧硬板床休息1d,UJRO+wagTGiTZHXBHu4jvRmFQbxRm7dRZlHWr2HQmTQ=注意观察受压部位的皮肤,防止压疮发生。翻身时由护士协助,采取轴线翻身法,注意动作要轻、慢,下床活动时佩戴腰围。
2.3.5 合理饮食,加强营养 给予清淡、易消化、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饮食,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进食蔬菜、水果等含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防止用力排便时因腹压增大造成治疗点的撕裂而加重症状。
2.4 功能锻炼 有效的腰背肌锻炼可提高腰背肌力,增强脊柱稳定性和灵活性。术后第2天即可作床上运动训练。第1步五点支撑法:在硬板床上患者仰卧,用头部、双肘及双足跟撑起全身,使背部尽力腾空后伸。第2步三点支撑法:让患者双臂置于前胸前,用头部及双足跟撑在床上,全身腾空后伸。第3步弓桥支撵法:患者双手双足撑在床上,全身腾空呈一拱桥状。恢复期:指导倒走,前后踢腿,继续行上述法腰背肌锻炼,直腿抬举收腹训练及飞燕训练。锻炼要循序渐进,开始时幅度宜小,次数宜少,以后逐渐增加,以确保和巩固疗效,预防复发。在指导腰背肌功能锻炼的同时指导下肢进行循经按摩及热敷。
3 治疗结果
治愈32例,占80%;显效6例,占15%;无效2例,占5%;总有效率为95%。
4 讨论
在腰部,第3腰椎横突最长、弯度大、活动多,它又正处于腰部的中段,是人体活动与负重最大的部位。横突的尖部有许多与躯干活动有密切关系的肌肉和筋膜附着。正常情况下,腰椎两侧横突所附着的肌肉和筋膜在相互拮抗或协同的作用下,维持着人体重心相对的稳定,完成腰部一切活动。若有一侧腰背筋膜或肌肉紧张收缩,在肌力牵引的作用与反作用下,使同侧或对侧止于横突尖部的肌筋膜撕裂而受损伤。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局部组织渗出、出血、出现无菌性炎症,引起横突周围肌肉筋膜粘连、增厚、肌腱挛缩等病理变化,使穿过肌筋膜的神经血管受到炎性刺激和机械性挤压而产生腰3横突综合症和一系列临床症状。针刀的作用机制是“以痛为输”,松解筋结,宛陈者除之,达到以松治痛、通则不痛的目的。针刀松解治疗本病之所以疗效显著,就在于它能直接松解和解除腰背深筋膜和骶棘肌与横突尖部的病理性粘连,促使无菌性炎性物吸收,恢复腰部动态平衡,从而缓解肌痉挛,解除神经血管压迫症状[5]。
针刀融合中医针灸针和西医手术刀的各自的优点,对解除慢性软组织损伤所引起的组织粘连具有独特的疗效[6]。针刀操作中有许多是极其精细的,要求有较高超的操作技能。如果医生对针刀手术部位较大血管、神经根、神经干解剖不熟悉,针刀切破较大血管或损伤神经,就会产生出血或神经损伤症状;针刀操作粗暴,切割、剥离过多,损伤了某些组织的小血管也会造成血肿。因此,实施针刀治疗时,医生应对第3腰椎横突及周围软组织的解剖和局部层次熟悉,定位须准确;一般针刀剥离部位必须在横突尖部骨面,切勿将针刀刺入腹腔内,造成腹腔脏器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
手术的成功除需要精湛的操作技术外,其手术前后的护理也非常重要。新的护理模式要求护理工作已不能仅限于简单的执行医嘱,而是以患者为中心,从患者的整体出发,从心理、社会及疾病等方面制定出护理诊断和护理方法,以取得更好的护理效果[7]。通过对本组患者的护理,我们认为,术前对患者进行详细的护理评估,做好心理护理;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和针刀治疗效果;同时加强手术切口的护理,加强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指导正确功能锻炼。可以提高手术疗效和成功率,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朱汉章,董福慧.针刀医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520~521.
[2]朱汉章.小针刀疗法[M].北京:中国医药出版社,1991:95~98.
[3]杨敏.激光针刀为主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0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8,5(29):27.
[4]周佃渠.针刀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38 例报道[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81.
[5]吴绪平,张天民.针刀临床治疗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135~137.
[6]朱汉章,柳百智.小针刀临床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84.
[7]黄丽,杨廷忠.社会支持:肿瘤护理中值得重视的一个理念和方法[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8):631~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