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卒中后抑郁症患者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160例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心理护理组和一般护理组,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护理及康复训练。心理护理组则在此基础上予以相应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2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神经缺损功能评分(NIHSS)及Barthel日常生活能力(ADL)指数。结果:治疗4周后,经统计学分析,心理护理组与一般护理HAMD评分、NIHSS评分及ADL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卒中后抑郁症患者接受心理护理干预能减少患者的不良情绪,积极主动配合功能训练,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关键词:卒中;抑郁症;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749.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3)04-0074-02
卒中后抑郁症(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指发生于卒中后经量表测定证实有抑郁情绪或处于抑郁状态,是脑卒中的重要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23%~76%[1]。PSD除造成情感上的痛苦外,还影响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可使病死率升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2]。专业的心理护理能提高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建立积极康复的信心,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在卒中早期应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干预,笔者自2011年3月~2012年10月期间观察了PSD患者160例,给予心理护理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1年3月~2012年10月住院的PSD患者160例,随机分为心理护理治疗组81例,男53例,女28例;平均年龄(54.67±9.62)岁,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文化35例,中学文化26例,大专以上20例。一般护理对照组79例,男49例,女30例;平均年龄(55.43±10.32)岁。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文化38例,中学文化23例,大专以上18例;2组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病情严重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入组标准 所有患者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符合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3];并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Ⅲ)[4]抑郁症诊断标准;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l7分,排除既往精神病史及严重脏器功能不全者,且意识清楚,无智能障碍及失语者。
1.3 治疗方法 2组患者除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系统康复治疗外,均给予百忧解20mg,每日1次。心理护理组在此治疗基础上给予针对性心理护理,每天2次,每次30min,连续4周。具体措施如下:①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进行心理护理的先决条件,护理人员必须具备精湛的技术外,同时还应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要用和蔼亲切的语言传递对患者的关心,认真倾听患者的需求,取得患者的信任。②脑卒中起病急,致残率高,对患者造成巨大的心理创伤,护理人员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同情,掌握患者的心理变化,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引导其以正确的态度面对现实,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利用一些成功康复的病例,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③创造轻松、舒适的治疗环境,定期向患者宣教疾病基础知识,组织病友之间进行交流,帮助其提高对疾病的认识,使其能主动参加功能锻炼,增强康复的信心。④向家属介绍患者病情及目前的心理状态,鼓励家属及友人常来探视,多方关心,对患者生活、功能锻炼及心理上给予充分的支持,使患者感受到来自家庭和社会的亲情关怀,消除忧虑,保持稳定、乐观的情绪。⑤定期监测血压、血糖,戒烟酒。指导家属合理安排患者饮食,以低盐低脂高蛋白为宜。饮水进食不宜过快,以免引起吸入性肺炎;多翻身拍背,预防褥疮生成;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⑥因人而异,分型施护,针对患者不同背景、不同性格特点进行解释疏导,因人而异,有的放矢,多与患者沟通,及时向患者讲解,逐步提高患者的心理应激能力。
1.4 疗效评定 所有患者治疗前后,专业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神经缺损功能评分(NIHSS)及Barthel日常生活能力(ADL)指数进行客观评定。
1.5 统计学方法 全部资料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2 治疗结果
2.1 2组HAMD评分比较 2组治疗后HAMD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后评分显著降低(P<0.01)。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2组HAMD评分比较( ±s )
组别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组24.38±4.32 8.43±3.68*对照组23.89±4.8713.58±4.13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2.2 2组NIHSS评分比较 2组治疗后NIHS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后评分显著降低(P<0.05)。见表2.
2.3 2组ADL评分比较 2组治疗后ADL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后评分显著降低(P<0.05)。见表3.
3 讨论
PSD属于中医“中风”“郁证”范畴,早在《内经》就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有系统论述,历代名家在治疗上主张身心并治,《东医宝鉴》中强调“欲治其疾,先治其心,必正其心,乃资于息”,因此早期、及时地运用心理护理方法干预PSD,可以减轻患者抑郁情绪,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调动患者主观能动性,促进神经功能康复。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4周的基础治疗及采用恰当的心理护理措施,两组患者的HAMD、NIHSS评分较入组前明显下降,ADL评分明显升高,说明两组患者的抑郁情绪、生活能力均有明显改善。但心理护理治疗组NIHSS、HAM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而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接受心理护理的卒中后抑郁症患者抑郁情绪改善更好,神经功能的恢复疗效显著,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更明显,优于只进行常规护理的患者。随着医学模式从生物-社会-心理的转变,在护理工作中应重视患者的心理健康,改善、消除及预防患者的不良情绪,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有利于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同时也为卒中康复护理注入了新的内涵,开拓了新思路,临床上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及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姜乾金.医学心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2]何小英.脑卒中后抑郁治疗方法的探讨[J].现代康复,2001,5(8):34.
[3]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4]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S].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0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