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热针仪;腰痛;辨证治疗
中图分类号:R681.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3)04-0046-02
腰痛病是针灸科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属于增生性脊柱炎,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肥大性脊柱炎等范畴。自2006年以来,笔者应用导师管遵惠主任医师发明的新型仪器(GZH)型热针仪治疗腰痛病38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80例患者中,男205例,女175例,其中住院病人为228例,门诊病人152例。年龄最大的86岁,最小的37岁,病程最长的25 a,最短的1周。气滞血瘀型(75例),湿凝滞寒型(138例),肝肾亏损型(167例),380例患者均根据下列诊断标准确诊。
1.2 诊断依据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一般发病缓慢、有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常发生于40岁以上。晨起腰痛较重,呈僵硬酸痛,轻微活动后腰痛稍微减轻。稍事劳动疼痛加重并伴有臀,腿牵引性疼痛。查体:脊椎常有压痛,腰生理弧度消失,脊柱关节变形,或者有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2)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招高试验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试验阳性。(3)X线摄片,腰椎改变主要以慢性退行性改变为主。常见有:腰椎椎体前缘骨质增生,腰椎关节周围形成形成唇状突起,或者形成骨刺,或者相邻椎体形成骨桥,或者相邻椎体边缘有骨质增生。(4)CT检查:可显示腰椎椎体前缘骨质增生,或腰椎伴有后纵韧带,黄韧带增厚或钙化,双侧隐窝变窄,椎管矢状径和横径变小,椎小关节骨质增生等等。
2 辨证论治
2.1 气滞血瘀型(75例) 腰痛如针刺,痛处有定,日轻夜重,腰部板滞,俯仰转侧受限,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弦紧或涩。治以:温经活血,行气止痛。应用热针仪取穴:脊椎九宫穴,依据CT扫描及临床检查以腰椎最显著的病变椎节棘突间定为中宫,沿督脉在中宫的上下棘突定乾宫、坤宫,直刺或稍向上刺0.8~1.2寸。然后依次取巽、兑、坎、离、艮、震六宫穴顺序进针,按“洛书九宫数”施行:“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一度行针后,应用热针取坎、离宫加热(以下脊椎九宫穴取法同此),热针温度在41~45°之间,配取:大肠俞、环跳、秩边、委中、阳陵泉、绝骨。
2.2 寒湿凝滞型(138例) 腰冷痛重着僵硬,转侧不利,静卧痛不减,受寒及阴雨加重,肢体发冷,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紧或濡缓。治以:温经散寒,通痹止痛。热针仪取穴:脊椎九宫(取法同上),热针温度在46~50℃之间,配取:三焦俞、关元俞、足三里。
2.3 肝肾亏损型(167例) 腰疼痛,腰软无力,劳累更甚,卧侧痛减,偏阳虚者面苍白,手足不温,少气懒言,腰腿发冷,或者阳痿早泄,妇女带下清稀,舌质淡,脉沉细。偏阴虚,咽干口渴,面色潮红,倦怠乏力,心烦失眠,多梦或有遗精,妇女带下色黄,味臭,舌质红少苔,脉弦细数。治以:温经通络,濡养经脉。应用热针仪取:脊椎九宫穴(取法同上)热针温度在37~40℃之间,配取:肝俞、肾俞、太溪、太冲。
每次留针30 min,每日1次或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症状完全消失、或基本消失,阳性体征转阴,恢复工作;好转:症状大部分消失,仍有阳性体征,可从事一般性工作;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3.2 治疗结果 治愈238例,占62.63%,好转134例,占35.26%,无效8例,占2.11%,总有效率为97.89%。
4 体会
热针仪是国家级名中医管遵惠主任医师发明的一种新型的针灸治疗仪,是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之一。它的主要特点是提高并控制体温度,温度可以30~80℃之间调节,并保持恒温,起到针刺、灸疗、温针灸、火针等综合疗效。治疗中,将热针的温度控制在37~50℃之间,为病人耐受范围内。
腰痛病是一种腰椎慢性退行性病,主要病因是椎体本身退行性改变,再加某种外伤,劳损以及受寒湿等因素综合的结果,以致椎体骨质增生,是一种生理性衰退的一种保护性变化。但因反复的外伤,劳损以及受寒湿等因素,可导致骨质增生加重,成为腰痛主要诱因。临床以腰痛或下肢痛,僵硬为主症。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辨证论治,分3型治疗,气滞血瘀型:多以外伤而诱发,致气滞血瘀,脉络痹阻,不通则痛。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热针使针下热,温度在41~45℃之间,激发了经气,鼓动了气血运行,配取大肠俞、环跳、委中、阳陵泉、绝骨舒经活络,而共达温经活血,行气止痛之功。寒湿凝滞型的腰痛病,因感受寒湿之邪,寒为阴邪,湿性重着,寒湿杂合而致,凝滞经脉而发为疼痛。根据“寒者热之”的治疗原则,提高针体温度,温度在46~50℃之间,就易获得温经散寒,活络止痛之功。配合三焦俞、气海俞、关元俞、足三里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肝肾亏损型的腰痛病多以60岁左右的老人多见,患者年老体衰,肝肾渐亏,经脉失于濡养而发病。《素问·针解篇》说:“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针下发热,温度在37~40℃之间,使正气充实,血气旺盛,配合肝俞、肾俞、太溪、太冲以补益肝肾,共达温经补虚,濡养经脉之功。
脊椎九宫穴,亦称为热针九宫穴。虽与督脉穴和华佗夹脊穴位置相近,但是进针角度,针刺手法及治疗效应则迥然不同。根据管遵惠老师传授,依据CT扫描及临床检查以腰椎最显著的病变椎节棘突间定为中宫,沿督脉在中宫的上下棘突定乾宫、坤宫,然后依次取巽、兑、坎、离、艮、震六宫穴顺序进针,按“洛书九宫数”施行:“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一度行针。应用热针取坎、离宫加热,热效应缓减肌肉和关节韧带的紧张,有利于挛缩的解除,因而能够止痛和促进腰椎生理功能的恢复。由于热针能使体内组织发热,局部温度升高,血管扩张,血流速度加快,有利于改善脊柱的骨质增生状态,因此热针仪对腰痛病的疗效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