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活血通络汤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52例临床观察

2013-12-29 00:00:00林恒等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3年4期

关键词: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中西医结合疗法;甲钴胺

中图分类号:R587.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3)04-0031-01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将本院中医科2009年1月~2012年12月住院治疗的102例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2例,其中男35例,女17例;年龄32岁~69岁,平均(59.0±6.8)岁;病程3~15 a,平均(5.8±1.6) a。对照组50例,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31岁~69岁,平均(58.6±7.5)岁,病程3~13 a,平均(5.9±1.4)a,2组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

1.2 诊断标准 所有入组病例均符合2010年《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诊断标准[1]及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诊断标准[2],并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神经病变。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患者患糖尿病后逐渐肢体感觉障碍,一般为对称性,可先从足趾开始,随着病程进展,逐渐发展至足及小腿,继之出现双上肢感觉异常并伴肢体疼痛,也可表现为肢体红热感、灼热感、针刺感、触电感或刀割般疼痛感,也可能表现为肢体麻木、蚁行感或袜套样感,并可伴肢体皮肤发凉或发热,痛觉、触觉、温觉减退甚至消失,膝踝放射减弱,肌电图检查不同程度感觉或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控制血糖良好基础上,用西药甲钴胺片0.5 mg口服,每日3次,维生素B1片20 mg口服,每日3次,疗程14 d。

2.2 治疗组 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控制血糖良好基础上,用自拟的活血通络汤联合西药甲钴胺片0.5 mg口服,每日3次治疗,疗程14 d。活血通络汤的药物组成:太子参30 g,黄芪30 g,当归20 g,鸡血藤20 g,川芎10 g,白芍15 g,红花10 g,三七10g(吞服)、地龙10 g,水蛭3 g(吞服)、蜈蚣2条(吞服),木瓜20 g,牛膝15 g,生山楂15 g,炙甘草5 g,冷水煎服,每日3次,根据病情随症加减。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有效:临床症状较治疗前减轻;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

3.2 治疗结果 治疗治疗组52例中,显效18例,有效2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2%。对照组50例,显效7例,有效35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4%。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4 讨论

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慢性病并发症中常见的一种。有资料显示,其发病率高达40%以上[3]。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逐年增高,糖尿病合并末梢神经病变的患病率也将逐年增高。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的病理机制为一系列连锁病理反应:糖尿病——微血管、血流动力学改变——神经缺血、缺氧——氧自由基生成增加——末梢神经营养障碍。目前尚无特异性的治疗方法。

糖尿病属祖国医学“消渴”范畴。《类症治裁》有“诸气血凝滞,久而成痹”之说。中医学认为消渴病日久不愈,久病必虚,正气耗伤,气血亏虚,营卫失调,络脉空虚,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络,不通则痛。由于气血亏虚,不能营养经脉,故致肢体麻木、有蚁行感或触电感,瘀血阻络,不通则痛,故出现肢体刺痛、疼痛,甚至可见皮肤颜色变暗、肌肤甲错等症状。其总病机为气虚血瘀、络脉失养。在整个病理过程中,糖尿病患者络脉瘀阻贯穿于整个疾病发展过程中[4]。因此,在现代医学积极降糖、营养神经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医药益气活血化瘀通络,能有效减轻和改善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的临床症状,并有效延缓其慢性病发症的发生与发展。活血通络汤方中,太子参、黄芪益气养阴,当归、鸡血藤补血活血,红花、三七活血化瘀,川芎活血行血,地龙、蜈蚣通络止痛,水蛭加强化瘀通络之功,木瓜、生山楂、白芍、甘草酸甘化阴、缓急止痛。而甲钴胺为辅酶型B12,具有增强神经内核酶和蛋白质的合成,促进髓鞘主要成分卵磷脂的合成,对受损神经组织有修复作用[5]。总之,中西药联合治疗,能有效地提高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是目前治疗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的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S].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1:12.

[2]迟家敏.实用糖尿病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3]蒋丙年.实用神经病学[M].2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980.

[4]刘桂芳,刘文科,姬航宇,等.2型糖尿病中医诊疗思路[J].中医杂志,2011,14(52):1245.

[5]林兰.现代糖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