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观察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9例确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观察丹参川芎嗪组(21例)、对照组(18例)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频率、静息心电图、血压、心率及心肌耗氧量的变化。结果:丹参川芎嗪组在减少心绞痛发作、改善异常心电图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心肌耗氧量也明显减少(P<0.05)。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肯定。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心肌耗氧量
中图分类号:R541.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3)04-0029-01
笔者观察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8年6月~2010年1月收入本院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全部患者均符合WHO(1979)指定的冠心病诊断标准。丹参川芎嗪组21例,男15例,女6例;年龄62~80岁,平均67.2岁。对照组18例,男14例,女4例;年龄60~78岁,平均66.4岁。2组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39例患者均给予常规口服消心痛片、阿司匹林片,剂量相同。心绞痛发作时均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每次0.3~0.6 mg。治疗组加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10 mL(贵州拜特制药公司生产。批号:国药准字H52020959)加于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7 d为1个疗程,症状未完全控制者继续用药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每日心绞痛发作次数、症状被控制的时间。观察用药前后2组患者心率、血压、心肌耗氧量变化情况。常规做12导联心电图,记录异常心电图出现的导联数和ST段压低的总和∑ST。
1.4 疗效标准 显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80%以上,或静息心电图正常;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80%,或静息心电图ST段回升≥0.5 mm;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50%,静息心电图无改善.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在症状上,心绞痛发作次数、症状被控制所需时间在丹参川芎嗪组均明显减少(P<0.05)。2组患者治疗前后静息心电图出现异常的导联数和ST段压低的总和∑ST变化比较见表1。用药前后2组患者心率、血压、心肌耗氧量变化情况比较见表2。
3 讨论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能够改善心肌供血,降低心肌耗氧量而抗心绞痛与以下因素有关:①抗凝、增加纤溶活性抑制凝血酶活性,刺激内皮释放纤溶酶激活物,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黏附,减少细胞间黏附分子表达及中性粒细胞浸润,提高心肌细胞耐低氧能力,同时降低心肌耗氧量,降低全血黏度、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抑制平滑肌增殖而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②可以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具有一定的降压作用,可能与β受体阻滞有关。③可以降低血脂,保护血管内皮,促进血管再生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使正常及痉挛的冠状血管扩张。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出血引起微小血栓形成,以及内膜损伤引起的斑块破裂,均可诱发冠状动脉痉挛的发生和加剧。④改善正常及缺血心肌代谢。
与缺血再灌注时自由基的清除有关系,具有较强的清除脂质过氧化物和氧自由基的能力,明显减少心肌丙二醛、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结果显示除常规治疗外,加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能够有效地控制心绞痛的发作、改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江一清.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机理和防治进展[J].中国急救医学,1995,15(4):48.
[2]管高峰.脑心同治-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进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