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津乐道的假命题

2013-12-29 00:00:00肖璇
出版广角 2013年15期

肖璇,行业观察员、专栏作者,一个以阅读和写字为生的人。

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4.9%,数字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40.3%,受报纸阅读率下降等影响,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6.3%。究其原因,无非是人们认为时下的社会节奏太快,加之在微博和微信等各类碎片化的信息传播模式熏陶下,早已经失去了供给读者深度阅读和理性思考的土壤。

“不读书”的概念和定义是什么,这个结论从何而来?

我并不知道所谓的不读书或读书少了是如何定义的。因为自己和身边的朋友们都还保留有不定期买书的习惯,甚至会互送自认为好的新书,还会讨论内容本身,顺便加深了相互间感情。为什么大家不爱读书的报道还铺天盖地呢?我们是不是可以从这两个角度来解读一下。第一,出版人都在做些什么?因为工作中跟出版方的沟通交流比较多,所以有些了解。那些负责内容的图书编辑们,他们本应该关注内容品质,但大量的精力已被发行量、上架情况、退货、利润率等编辑的考核指标所占据。编辑对内容的负责是第一要务,用市场反应来苛责工作结果倒也不为过,但是工作过程由谁来负责呢?就这样用不对内容直接负责的标准去衡量内容生产者的工作,那内容该如何是好?恶性循环由此而生。第二,读者们都在想些什么?对于读者来说内容的价值度才是消费的衡量标准,哪里有好内容他们就往哪里去,所以更多的人聚集在了微博或者其他信息平台上面。在我看来,这些内容其实也是另一种形式的书,只不过更新的频率和内容的深度跟通常我们认为的纸质图书有区别罢了。所以,大家还是读书的,只不过方式已经转变了。作为从业者我们是不是应该换一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如果我们亲爱的读者们宁愿去看那些像消息一样转瞬即逝地内容,也不愿意坐下来读我们出版的那些图书,这问题到底是出在阅读率还是内容本身呢?我想是后者,对不对?

真都不读书了,靠数字出版能拯救?

自从数字出版火了之后,俨然成为从业者人人必谈的话题。除了围观,还有另一种情绪在蔓延,那就是仿佛能第一时间坐上数字出版的列车,之后的日子就能像乘着五彩祥云般一路光明地奔向远方,甚至已经有不少人逃离了纸质出版转投数字出版的怀抱。就我的观察来看,这事儿远不是想象中这么简单的吧。即便我们假设全民阅读率真的已经下降到大家都不爱读书的地步,那么如果想解决读不读书这件事,也不是靠数字出版就能担当得了的,因为内容的平移并不能解决读者们要不要读我们给出去的所谓的图书。而且,阅读率的下降想靠出版品种、出版形式的增加、变化、更新、立异都是能够解决根本问题的办法。更何况,这数字出版的成熟程度眼下倒也着实叫人欷歔。

数字出版究其根本还是对于内容的汇集和发布,这在某种程度上跟纸质图书的出版一样属于内容的汇编和再发布,不论是作者整理自己的思路还是编辑整理作者的内容都属于这一类范畴。而读不读书这件事则是阅读率和对内容的选择问题,这里面的关键点其实是内容对于读者的吸引程度高低,这才是真正能解决读与不读的关键环节。说到这儿,就数字出版的热度和从业者们对数字化内容相关工作的渴望而言,我倒更愿意跟大家讨论数字阅读这件事儿,因为内容的本质还是要能够被有效的传播,没有传播也没有阅读的内容不论用什么形式呈现出来,也都是无根之水很难叫人想象它能够长久生存下去。所以,我认为数字出版未必能拯救所谓的阅读率。在我看来,数字阅读反而会促进国民阅读。它跟纸质出版并不是一回事,所以在阅读和图书内容这个层面上也就不存在替代或者更新之类的说法。因为图书市场的变化一定是一个多元的组合形态,如果忽略或者抛弃了读者对阅读品质和内容摄取本身的需求,再绚丽的出版形式恐怕也是“拯救”不了恐慌的出版从业者。

不论读者们到底读书与否,内容总是要通过一定的介质在读者之间传播的。那么,书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是让人读的,还是让人买的?如果用数字化的方式来解决内容传播的局限性,那么读者的那根神经应该怎么撩拨才能被勾引到我们的麾下来?这些问题都指向了内容和受众这两个关键环节。我一直认为,只要读者在看过之后还能有一点点收获的书,就都是好书。最后,我想跟大家分享的其实只有两句话:阅读率的下降与否本身是个假命题,读者的阅读兴趣是否被你发掘并抓握到自己手里是个真命题;数字出版这条新兴地内容发展之路,它走得是长是短是顺是坎,考验的并不是大家的智商,而是——情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