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编辑人才培养探究

2013-12-29 00:00:00吕建萍
出版广角 2013年17期

[摘要]飞速发展的信息网络时代,使出版业加速向数字化的新媒体转型,编辑工作也从过去的传统出版逐渐向数字出版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编辑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活动空间等也与时俱进地发生了变化,对编辑的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而要顺应这一要求,需要具备研究型的编辑人才。

[关键词]研究型编辑;人才培养;新媒体;出版业发展;研究能力

[作者简介]吕建萍,《高教论坛》编辑部。

21世纪的今天,飞速发展的信息网络时代,使出版业以加速度的方式向数字化的新媒体转型。以数字内容产业为核心的新媒体传播将逐渐代替传统的出版传媒业,由此也使编辑工作从过去的传统出版逐渐向数字出版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编辑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活动空间等也与时俱进地发生了变化,对编辑的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而要顺应这一要求,需要具备研究型的编辑人才。研究型编辑在出版行业中既是编辑出版一线的骨干,又是编辑出版队伍的中坚力量。研究型编辑是编辑发展的高级阶段,具有较强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对提升出版单位知名度和提高刊物质量具有决定作用。

一、关于研究型编辑人才的含义

关于研究型编辑人才的定义目前还没有专门描述。从研究型人才的定义我们可以借鉴得知,研究型编辑人才是指在出版行业从事编辑出版研究工作和创新工作的人才,其不仅要具备深厚和宽泛的编辑出版基础知识以及高水平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要具备宽广的编辑出版视野,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职业情操和较高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在编辑出版过程中起到知识创新和再创造的作用。研究型编辑人才是出版编辑队伍的领军人物,是推动出版发展的开拓者。

研究既是编辑专业发展的需要,也是编辑持续进步的要求。研究能使编辑成为出版产品的创造者与贡献者,而且研究将使编辑步入一种新的职业生活境界,让编辑焕发生命的活力。

二、培养研究型编辑对出版业发展的必要性

1. 传播媒体分化的必然要求

在信息网络时代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传播媒体如报纸期刊、VCD和DVD、全球移动通信和国际互联网、通信卫星、电子读物等形成五大媒体的分化,在这种媒体分化的影响下,编辑工作形态亦随之发生变化,产生了工作形态完全不同的编辑,这标志着传统的编辑正在逐步分化[1]。以科技进步和消费为主要特征的信息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对原先的编辑出版运作模式和文化传统造成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具有颠覆意义。针对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迫切需要研究型的编辑人才。

2. 提高出版物质量、推动出版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随着人类社会的日益进步和出版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版市场也呈现竞争日趋激烈的状况,这对编辑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时代的发展不仅要求编辑出好刊物,还要求编辑具有面向市场、驾驭市场的能力[2]。因此迫切需要有能力的研究型编辑人才充实编辑队伍,以此提高出版物的质量,从而更好地推动出版业的发展。

3. 提高编辑工作质量的迫切需要

编辑工作是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而编辑是出版产品的设计师,要对出版产品提出整体的设计思想,同时在出版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提出需要注意的地方。编辑要生产更多、更优秀的出版产品,除了要不断地勤读笔耕,还要善于思考,勤于研究,做一个研究型的编辑,这样才能对选题策划和市场需求有更深层次的见地。

三、研究型编辑人才的培养途径

1. 坚持自身专业修炼,做到精益求精

编辑的职业发展,从先要成为一个好的编辑开始,从一个标点符号、一个段落、一篇文章的修改做起,然后以更宏大的视野去学习新闻采编的架构和运作,慢慢地成长为研究型编辑。研究型编辑不是自然产生的,是在编辑职业生涯中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不断进取而逐渐成长起来的。社会发展、时代进步要求编辑注意自身的专业学习。编辑的学习必须是研究性学习,即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搜集信息、交流探究、总结反思,并提出有创造性的选题方案[3],同时还要勤于写作,撰写各种学术文章,加强学术修养。

要做一个专业上精益求精的编辑,必须编研结合,这样才能提高编辑的学术水平,才能促使编辑与作者和读者更好地沟通。因此,编辑应加强编辑学理论、专业学术理论的研究,加强编辑工作的实践积累;要学有所长,业有专攻,在某些学科中有较深入的研究,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研究,开阔编辑的学术视野;坚持自身专业修炼,以研促编,以编促研,形成独特的编辑风格,编辑出质量上乘的作品,实现编研结合的最佳目标。

2. 多学科交叉交融,杂中有专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基础性的研究工作和原始性的创新工作必须具备深厚的知识基础,而单一性的知识和较窄的学科面,则缺少科学研究的原动力和支撑力,很难带来重大的科学突破[4]。编辑的学术研究与专家研究有本质区别,编辑学术研究大体分为编辑理论与实践研究、图书出版评论、出版政策及法规、工作涉猎的学科学术发展、文化历史与科技发展概况等几个方面。编辑不可能精通方方面面,但是编辑工作的性质要求编辑必须了解更多,要不断地学习、探究,努力成为所在行业的编辑专家,成为杂家。杂家必杂,杂中求专。编辑是杂家,这样的定位其实对编辑尤其是对策划编辑提出了更高的学术要求,要求编辑不但要有一定的学术素养,而且要有多学科的学术素养。

3. 注重提高编辑做研究的实践能力

扎实的研究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工作,要求编辑提高做研究的实践能力。在编辑出版工作中,编辑要不断地搜集和研究相关学科的学术动态和编辑出版信息,经过调研提出改进编辑出版工作有参考价值的建议和方案。这就要求编辑具备问题意识、策划意识、创新意识、信息意识、精品意识,要独具匠心、精心策划前沿的选题和主体构想,对刊物进行全新的再创造。作为一项融思想政治性、学理性、科学性、创造性、专业性及技术性为一体的编辑工作,它的整个流程、各个环节都渗透着研究工作。因此,编辑只有具备一定的学术水平和专业水平,才能有足够宽广的学术视野及较高的学术判断力,才能够在刊物的重要工作环节上不断创新,才能反映最新最优的学术成果,并创造一定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4. 以问题为中心开展研究

很多编辑都有做研究的强烈愿望,也有做研究的很好设想,但是总认为自己做不好研究、不敢做等,因而半途而废的现象比较普遍。编辑对编辑出版研究活动的畏难情绪尽管有观念上的原因,但主要原因还是编辑对出版研究过程和方法的陌生。对编辑来说,他们做研究的第一障碍是不知道研究什么问题,缺乏问题意识可以说是编辑研究的通病。因此,以问题为中心开展研究,有助于编辑改进工作思路,提升专业水平,从而提高出版刊物的效能。如案例研究是出版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出版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编辑要深入研究出版案例,要带着问题去思考:从那些取得成功的策划案例中思考为什么能取得成功,从那些失败的选题策划中反观其失败的原因,并从中汲取失败的教训。这些思考能培养编辑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创造学术性的研究环境与氛围

研究型编辑人才的成长,离不开必要的工作环境与学习氛围。良好的学习环境、浓厚的学术氛围、活跃的学术交流,能够有效地启迪编辑心智,是研究型编辑人才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外在因素[5]。如高等教育出版社给新入版社的编辑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对新来编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进行编辑业务培训,培训实行双导师制,由社内导师负责指导新编辑的出版业务知识,同时聘请一位高校教师任导师,编辑要随导师听课,当其助教,以及时了解学校的教学改革和科研动态,并与教师一同研发教材、研究市场。在这样的研究环境与氛围中,编辑通过实际工作的锻炼,编辑业务水平得到了提升,工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提高编辑的学术研究能力,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参加不同类型的学术会议。出版单位通过举办学术会议,加强自身与学术界的密切联系,搭建与学术界互动的平台,同时给编辑带来很好的学习机会。学术会议的规模不一定要求很大,也可以是小型的座谈会、研讨会、茶话会等。学术会议的定位要以问题为中心,邀请多学科的学者以不同的学科背景参加讨论。通过这样的学术会议,为不同学术视野的学者搭建交流的平台,编辑也可从中得到更多前沿、更富创新性的知识和思考,从而对编辑出版工作起到指导作用。

出版业的发展需要大批高素质的编辑出版人才,而有能力的研究型编辑人才更是首选对象。因些,编辑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中,要不断充实、完善自己,坚持专业修炼,以从容的姿态应对飞速发展的信息网络时代,编辑出版更多、更优秀的作品。

[1]黄健. 思考出版[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359.

[2]曹巍. 心存高远 落叶无痕——访高等教育出版社总编辑张增顺[EB/OL].中国新闻出版网,http://www.chinaxwcb.com/index/2009-07/07/content_179316.htm. 2009-07-07.

[3]伏春兰. 学报编辑应成为研究型人才[J].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6(5):114.

[4]葛邮兵,贡福海. 多科性大学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与途径[J]. 中国农业教育,2007(6):33.

[5]何勇海. 营造人才成长的“生态环境”[N]. 四川日报,2007-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