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出版战略的实施离不开选题策略的运用,笔者认为要围绕如下三个方向开发选题: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的主旋律选题;引领市场的畅销书选题;提高市场占有率的长销书选题。
目前,我国每年出版图书30余万种,新书16万种,这其中又分为4个层次,20%既不赢利也没多少价值;60%属于短平快当期盈利;15%有再版价值的畅销书或畅销书;5%有思想内容,有再版价值,能够流传后世。作为文化企业,我们既要靠那60%维持生存,更要靠15%和5%的精品来塑造出版社品牌,为出版社提供长久的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后劲,这就是精品出版战略的落脚点。战略是指导工作全局的规划,策略是在战略指导下根据形势发展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指南。精品出版战略的实施离不开选题策略的运用。笔者认为要围绕如下三个方向开发选题: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的主旋律选题;引领市场的畅销书选题;提高市场占有率的长销书选题。
没有主旋律不立——让主旋律图书激情唱响
国家鼓励精品创作生产,除了设立国家级图书大奖,在“十二五”重点规划选题、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三个一百”原创工程等方面给予了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每年还在大量时事类选题上给予扶持,如纪念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等选题。开发和策划上述主旋律选题不仅能提升出版社形象和品牌,更能赢得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对出版社而言是一举多得。政策有了,但如何吃透政策,用好政策是关键。由于目前编辑忙于完成既定的任务指标,很难抽出精力去研究和策划那些效益不是立竿见影的主旋律选题,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探究:
第一,机构设置。首先,组建策划团队。该团队应选派一个负责人,可以是专人负责,也可以是轮值制。该团队的成员资质由社里提出,符合条件的均可报名,人数不宜过多。团队成员可两年更新一次。其次,建立工作制度。制定年度规划、三年规划乃至五年规划等,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责任人进行绩效考核。可在政策上给予倾斜,亦可拨付专项资金用于出差、调研之用。再次,面向社会公开征集选题,建立专家指导委员会。对重点项目和重大选题,凭一己之力恐怕难以支撑,与其让专家事后介入和评论,不如将此过程前置。高校、科研院所、各行业协会等都是我们的选择,用外脑激荡内脑,不仅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启迪我们的思路,还可以借此挖掘到有潜力的作者。
第二,工作内容。精心策划这类主旋律选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临时抱佛脚。首先,以出版社的作者资源、编辑力量和出版传统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认真规划。其次,认真吃透政策,进行专门的政策研究,有针对性地开发和策划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选题。精品力作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独创性,在拥有同样出版资源的情况下,想人所未想,做人所未做才是基本。最后,主动突破,拓宽选题来源。过去申报重大出版工程,都是出版社设计选题联系作者,相对而言处于被动的地位。现在,编辑应努力突破这种局限,化被动为主动,面向社会公开征集优秀选题,发布基金申报指南,并用项目或基金的资助金额反哺作者。
第三,保障和激励。制定鼓励、引导精品出版的政策,一方面优化配置资源,一方面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引导、鼓励更多精品项目的产生。可适时制定重点项目申报、实施奖惩办法,明确对各级各类重点出94af48c5c1d18b4cb4392bd4f7d5d58f版项目申报、实施的奖惩措施,按项目重大程度及项目实施质量的优劣进行奖罚。
没有畅销书不活——让畅销书引领市场
纵观近10年的畅销书,不论是《于丹论语心得》《蔡康永的说话之道》这些超级畅销书,还是引领市场风向的畅销书,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通俗有趣,能打动普通读者。因此,我们必须要有所筹划,做好基础工作,即打造两点一线。两点指的是读者和作者,一线指的是贯穿始终的集体决策制度。
第一,研究读者需求。著名策划人金丽红说:“现在图书市场最大的问题是卖书的人不懂买书的人,出书前的第一件事就是问自己,我出的这本书给谁看,这个问题弄清楚了,搞准确了,后面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对此我们的工作应该是做好读者调研,这包括策划前的调研、策划中的调研和上市后的调研。策划前的调研,主要研究读者需求,关键是要与时俱进,如读者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对什么最感兴趣,目前图书市场存在哪些需求空间,主要方法是注重平时积累,善于观察和思考。策划中的调研,主要研究读者定位。编辑可以设计读者调研问卷,了解读者的文化层次、年龄、职业、阅读爱好等,这对后期封面、版式、开本和定价的设计非常重要。很多畅销书都在出版前设计不同的封面让读者选择打分,这既是一种宣传策略,也是获取读者喜好的一条捷径。上市后的调研,主要研究读者反馈。畅销书上市后主要了解销售情况,读者和媒体的反应,图书的策划方案有无达到目的,图书的宣传方式是否有效等。通过这些调研,不仅对现有图书制定营销策略有帮助,还可从中分析营销策略的利弊得失,为今后调研积累经验。
第二,培养和维护作者。作者的名气不是决定销量的唯一因素,但作者的实力一定会影响书的销量。所以,在选择作者时,名气做参考,实力最重要。唯名气是从,既失去话语权,也培养不出新作者。出版社要处理好与作者的关系,重要的是将其作品的价值最大化,将书的社会影响尽量放大。同时要尊重作者,保持感情联络,按时支付稿酬,争取尽可能长时间的专有出版权。对于重点作者,还要特别加以关注,因为他的创作不会停止,我们要努力争取他的后续作品。同时,也不能因为出版社领导、责任编辑的更换而失去与重要作者的联系。为此,笔者的想法是每年制作一本作者通讯录,留总编室和档案室存档;记载其专长、联系方式、邮箱等信息,每年更新补充一次,长期积累下来,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第三,集体决策制度。凡印数超过3万册的书要遵守选题论证程序,集体决策。兼听则明,这是为避免畅销书运作中的随机性。同时,选题论证会的成员要重新洗牌,现有的以各部门主任为成员的编委会基本是平衡工具,所以在畅销书集体决策上,原有的编委会起不到预期作用。当务之急是建立畅销书集体决策制度,可吸纳懂市场的编辑和业务员,也可向专家顾问求援,更可以把选题论证会开到网店和书店去。
没有长销书不稳——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产品线
目前,沈阳出版社年出版新书400~500种,教材教辅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长销书的功能,但这毕竟不是长远之计:一方面是政策的变化无法预知,一方面是教材出版改革已经先行。从长远来看,建立自己的长销书产品线是我们持续发展必须要做的事情。
第一,长销品种的来源。从实践来看,长销品种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一是历史传承下来的优秀经典作品。最著名的莫过于四大名著,既没有版权纠纷,又没有阅读障碍,成本较低。我们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列出古今中外的公版书书目,加以筛选,结合出版社的选题特色重新包装出版。二是由畅销书演变而来。一些畅销书经过一段时间的热销后,就会变成长销书,但有两个前提,即良好的文笔和后续读者队伍。否则只能来时冲去时匆。三是在自己出版的原创图书中积累开发。沈阳出版社在25年的发展历程中,出版了5000多种新书,这其中有不少经典和长销品种,这方面我们已经有了尝试。在2013年中小学图书馆馆配图书的开发,基本上是在我社出版过的图书中筛选出来的,这个工作可以继续做下去,对已有的图书进行深度开发,重新包装上市,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我们可以看得更远,走得更轻松。
第二,长销品种的选择。目前市场上的长销品种主要有9大类,分别是生活类、旅游类、文化类、女性专题类、经管类、励志类、艺术类、教学读物类、古籍读物类。我们应该围绕出版优势和编辑力量,选择几类集中开发策划,凝聚优势力量,打造多条产品线。生活类、文化类、女性专题类、励志类、教学读物类这五大类是我们可关注的重点。
第三,长销书的维护。这表现在内容的补充、版本的更新和宣传营销的推陈出新上。沈阳出版社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如经久不衰的《季羡林文丛》,自推出后封面和开本已经更新数次,更加贴近读者的审美需求。一些长销品牌更需要加以维护。如在教材市场上较有号召力的自主策划开发的教辅读物,在数次修订和重印中,其封面设计、开本、版式是体现新意还是永远的老面孔呢?给读者的感觉是眼前一亮还是审美疲劳呢?出版者是用心还是敷衍,读者是最会判断的。
(作者单位:沈阳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