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人才创意能力培养的N个关注

2013-12-29 00:00:00张茂
出版广角 2013年17期

培养和提升员工的创意能力,是出版企业更好地履行职责、赢得市场竞争,获得发展主动权的重要战略。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以创意为核心的新兴产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一部分,出版与创意有着天然的联系。对于出版企业来说,一方面要传播创意,另一方面,必须在选题策划、编辑加工、装帧设计、市场营销、组织管理等各个环节不断地产生创意。当前出版市场竞争激烈,若想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占据创意的高地,用充满创意的作品和创新的营销方式赢取读者的青睐。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提升员工的创意能力。创意能力是指通过创意思维和创意技法获得创意的能力。出版企业作为知识密集型企业,其员工的创意能力直接关系到自身能否实现创意出版,进而关系到企业的竞争力。培养和提升员工的创意能力,是出版企业更好地履行职责、赢得市场竞争,获得发展主动权的重要战略。

关注四个着力点

出版企业培养员工的创意能力,关键在于提升员工的创意思维和创意技法。同时,员工创意能力的发挥,也受到其他主观因素,如自身的专业知识与职业素养、团队意识和协同工作能力、媒介的整合应用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出版企业对员工创意能力的培养,要选好着力点,就是要既培养创意能力本身,又兼顾培养影响创意能力发挥的其他知识、意识和能力。

1. 创意思维和创意技法

创意思维和创意技法是创意产生的途径与方法。创意思维也叫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为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创意思维不同于一般性思维的主要表现有:具有超前性和超常性、富有个性和开拓精神、充满独创性和灵活性,同时又兼顾到严密性和持续性。其思维方式包括直觉思维、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聚焦思维等多种方式。常用的创意技法有联想类比法、移植参合法、模仿创造法、组合创意法、重点转移法、逆向思维法等。

2. 专业知识与职业素养

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职业素养不但是出版企业员工做好本职工作的保障,而且是进行创意活动的前提。单有创意思维和创意技法,缺乏必要的出版专业知识和相关的职业素养,很难形成合理、完善、能发挥作用的出版创意。

作为从事出版工作的人员,出版企业的员工首先要了解出版行业的相关情况,把握出版产业的基本特点和内在规律,熟悉自身企业的发展状况。其次要在熟练掌握与自身岗位相关的知识和技巧的基础上,尽力了解其部门的相关情况,对选题、组稿、审稿、编辑加工、装帧设计、校对、印刷、发行、管理等出版活动的各个环节的基本知识和工作方法,都要熟悉和掌握。同时,应具备政治素养、文化素养、法律素养、心理素养、经营管理素养等。

3. 团队意识和协同工作能力

出版工作是一个组织细密、庞大的系统工程,编、印、发、供等环节,一环扣一环,相互联系紧密。各个环节上的工作人员,只有相互协作、互相配合,才能确保出版工作正常进行。出版创意的萌生,也同样需要团队协作,这是由出版工作依靠团队协作的现实决定的。同时,创意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是超前、超常甚至标新立异的。如果一个创意只是为了满足创意者个人的需要,这种标新立异无关紧要。但是,出版工作中的创意,必须取得其他个体的认同,如编辑方面的创意,必须得到作者和读者的认同,发行方面的创意,必须得到编辑人员及图书销售商的认同。在通常情况下,创意的提出者在判断自己的创意是否合理、严密时,由于无法超出自身知识能力及经验认识的局限,难免会出现偏差,团队的意见正是校验这种偏差的最好标尺。事实证明,很多优秀的个人创意,都是在团队的不断打磨中逐渐成形并走向成熟的。

4. 媒介整合应用能力

出版企业进行创意开发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掌握创意,开发不同媒介形式的产品,实现收益的最大化,掌握媒介融合的主动权。这就要求出版企业的员工在构思创意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媒介的特点、作用、受众需求及功能,既确保创意保持一定的共通性,又充分考虑到不同媒介在承载创意时的差异性,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媒介的优势,克服其劣势,实现创意表现的最佳效果。出版企业在培养员工的创意能力时,必须同时培养员工对不同媒介的整合能力,包括对创意的顶层设计能力、对不同媒介受众需求的理解能力、针对不同媒介特点的产品设计能力和组合能力等;以及对媒介的应用能力,包括对不同媒介的了解和掌握能力,对新媒介技术的学习和使用能力以及对创意进行多媒体开发和加工的能力等。

关注各项机制的完善

出版企业对员工创意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作,必须按照出版工作的客观要求和员工能力提升的规律进行。只有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才能推进员工创意能力不断提升,创意人才不断涌现。按照出版工作的实际情况及相关的经验,出版企业在建立培养员工创意能力的长效机制时,应着重建立以下三个方面的机制。

1. 教育培训机制

出版企业对员工的教育培训至少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岗前培训,二是继续教育。岗前培训是针对刚入职的新员工,一方面向他们传授出版工作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充分展示和介绍出版企业的基本情况,传播企业文化及传统,使新员工迅速适应和融入新的工作环境。继续教育以新知识、新技能为主要学习内容,目的是帮助员工提升工作能力,适应新形势下的出版工作需要,推进优秀出版工作者的不断成长。出版企业可以针对这两种培训的不同侧重及特点,合理安排创意能力的培训内容。如岗前培训可以重点介绍创意技法,传授专业知识,灌输团队意识;继续教育则重在提升员工的创意思维、协同工作能力、媒介整合应用能力,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

此外,还应该充分利用高校及社会的资源对员工进行培训。这样做不仅可以弥补出版企业培训资源的不足,也有利于出版企业的员工开拓视野,吸收不同来源的知识,启发创意灵感。

2. 知识交流机制

建立知识交流机制,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建立“老带新”的机制,充分利用优秀“老”员工的经验,用“传帮带”的方式培养新进员工的创意能力。这里所说的“老”,并非指年龄大,而是强调经验丰富,在多年的出版实践中掌握了很多工作诀窍。通过这种“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可以使新员工通过“师傅”的示范迅速融入企业、熟悉工作,既学其“诀窍”又学其好的思想、传统、作风和价值观。新员工刚入出版企业时,尽管经验欠缺,但思维上受到的束缚也少,“老”员工则相反。“以老带新”可以为“老”员工的经验和新员工的思维提供一个相互接触、相互影响、相互碰撞的机会,为创意的萌发提供适宜的土壤。二是建立知识交流的平台,如定期举行沙龙、学术研讨会等交流活动,互相交流想法、激发创意,甚至可以直接采取头脑风暴法等团队创意的方法,促进创意的产生。此外,还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先进技术,在出版企业内部建立论坛等网络交流平台,使员工及时、方便地交流想法和创意。

3. 竞争激励机制

竞争激励机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提高出版企业创意能力的重要工具。建立健全竞争激励机制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建立优秀创意人才的选拔机制。创意能力的高低离不开丰富的工作经验,但工作经验的多少不是判断能否产生创意的唯一标准。因此,要避免按年龄、工龄论资排辈的现象,大胆任用有创意能力的员工,避免任人唯亲。要创造优秀创意人才集聚和脱颖而出的环境,引入竞争机制,在分配、职称评定等各方面向优秀创意人才倾斜。

二是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对员工创意和创意人才的考评,既要有一定的硬性条件,又要有适度的软性环境。创意是否独特、是否符合实际、能否为出版企业带来实际效益是判断创意优秀与否的标准,能否提出创意、提出多少优秀创意是判断员工是否属于创意人才的指标,这些硬性的条件必须坚持,不能模糊。同时,要包容那些尽管不符合实际,不能为出版企业带来效益,但有特点、有独到性的创意,对提出这些创意的员工进行鼓励。实际上,有些现在看来不符合实际、不能带来效益的创意,恰恰符合出版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出版企业将来的发展需要。对这些创意,要用长远眼光去鉴识和评判。

三是要完善激励手段。激励可以使人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加速创意人才成长的步伐。激励分为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两种方式要相互结合,灵活运用,从而为员工创意能力的提升提供动力。

关注具有创意动力的企业环境和氛围建设

出版企业员工创意能力的培养和发挥,必须依赖良好的企业环境。一是有利于创意产生的“软环境”。在创新型企业中,企业文化不仅激励和支持创意活动,而且将创新作为其核心内容。出版企业应该努力构建适合创意产生的创新文化,形成催生创意灵感、激发创意潜能、保持创新活力的企业生态环境。在这个生态环境中,员工的创新欲强、敢于冒险和探索,敢于标新立异,善于开拓进取,员工之间既相互竞争,又富有团队意识,能够合作完成创意,共享创意的经营与教训,共担失败的风险。出版企业能够容忍失败,给员工自由的创意空间,对他们的创意给予恰当的评价和鼓励。二是能够激发创意的“硬环境”。宽松、自由的办公环境是创意产生的温床。出版企业应该学习谷歌、苹果的做法,结合自身的企业文化、创意需要及员工个性,合理布置办公环境,提供必要的休闲娱乐空间,营造适宜创意的良好氛围。

(作者单位: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北京印刷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