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文字间的蔷薇

2013-12-29 00:00:00张君成
出版广角 2013年17期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当整个社会为“她”世纪的到来而惊叹的时候,出版业也有一股“她”力量,跃跃欲试,为其注入新的活力。

她们年轻,有活力,受过良好的教育;她们自信,独立,敢于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也敢于争取她们想要的东西。

她们的出现打破人们对编辑的传统概念,从此编辑们不再是沉寂在故纸堆里面的老学究,或者是带着厚厚镜片的宅男。她们独有的人文气质是最好的标签,如一缕清风,分外清新。

她们努力工作,也热爱生活。她们是游走在方块格间的精灵,是盛开在墨香间的繁花。她们用自己的努力,对文字天生敏感,为读者带来不同凡响的饕餮盛宴。

然而,我们又对其了解多少?我们是否会因为她们的年轻而忽视她们的努力,是否会因为她们的积极心态而产生不认真的错觉呢?我们是否倾听过她们的理想,是否了解过她们走上编辑这条苦乐参半道路上的用心?

这次的特稿,我们选择了两位年轻的女编辑,她们在出版领域默默耕耘,小有斩获。正所谓小荷才露尖尖角,在未来,她们的发展空间会更大。让我们静下心来聆听,听她们讲述对编辑工作的执著努力以及编辑人独有的情怀。

北京大学出版社的谢佳丽专注学术出版,在她的访问中自始至终透露着对学术的严谨态度,她就像是一位知心大姐姐,娓娓道来,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一名学术出版人的骄傲与自豪,也感受她对这份工作的热爱与专注。

而来自现代出版社的赵海燕则专注畅销书出版,精通五国语言的她更像是一位邻家小妹,畅所欲言,通过她的访问,我们会知道她对待图书的那份深情,感受到她灿烂笑容背后外人难以承受的压力。

每一朵蔷薇的盛开都会经历风雨,每一位编辑的成长也要岁月的磨炼。请多给她们多一些时间,多一些肯定,多一些机会,相信她们未来的出版之路必会繁花似锦,春意盎然。

《出版广角》:谈谈你怎么进入编辑行业的吧?

谢佳丽:我走进出版行业的过程可以概括为蓄谋已久,一朝功成。

我从本科到研究生的专业学的都是新闻传播学,毕业后的理想就是能够从事与传媒相关的工作。在传媒领域有很多具体的、不同的工作方向,我一直在寻找自己最合适的位置。经过多年的专业学习和训练,我逐渐明确自己在编辑出版方面具备一定的基础素质,因此在找工作时就向心仪的北京大学出版社投了简历。

我是在招聘会上投递的纸质简历,当我把自己的一页简历放进厚厚一叠的数百封简历中时,心中不由得产生一种石沉大海的落寞感。但令人激动的是,我于数天之后收到笔试通知。更出乎意料的是,参加同一岗位的笔试者仅有二三十人,应该是从数百封简历中精挑细选的。笔试之后就是两次面试,拜幸运所赐,我被留到最后。就这样,我顺利地走进了出版这个行业,这也是我走出校园的第一份工作。

《出版广角》:终于敲开了做编辑的大门,接下来一定是遇到一些挑战和苦难吧?

谢佳丽:我在开始工作的时候的确遇到了不少困难,即使现在工作三年多了,也还有几分战战兢兢、诚惶诚恐的感觉。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做编辑,既要负责策划组稿,又要兼顾编校加工。在书稿加工上,大到内容、体例的选择和安排,小到标点符号、注释格式的规范和修改,稍有不慎就会产生差错留下遗憾,因此需要学习许多编辑的专业处理方式和技巧。

在编校技术层面的困难假以时日是可以解决的,但是在选题策划和组稿方面,对一个初出茅庐的小编辑来说,的确是困难不小。尤其是作为一个学术编辑,要策划和组织专业领域的学术选题,与高校的学者们沟通学术上的问题,是很容易受挫的。

我至今还记得第一次出差去武汉大学联系一位教授的情形。我自认为已准备充分,对那位教授的研究方向也较为熟识,但因为一些客观原因那次期待已久的组稿还是失败了。那天我整个人都陷入一种沮丧的情绪中,天朗气清、桂花飘香的明媚夏日驱不散我心头的阴影。

《出版广角》:编辑工作从最开始陌生到现在的熟悉,你有没有经验和我们分享一下?

谢佳丽:从传统定义上的编辑来说,这是一个需要经验累积和岁月磨砺的职业,因此我并没有特别的经验可以分享。不过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无外乎勤奋和用心。

《出版广角》:你刚才说编辑需要用时间慢慢的积累与磨砺,对你而言这又意味着什么呢?

谢佳丽:我认为,编辑是从表象到本质都需要岁月磨砺的厚重行当,是一个需要与时俱进但又必须积累经验的职业。同时,能够在这个超速的社会里坚守自我的节奏,是一场最需要耐心和韧性的修炼,编辑就是这样一份相对清澈和沉稳的工作。

《出版广角》:作为一名编辑,这份工作让你快乐么?

谢佳丽:能够编辑一本好书,就是最让我开心的事情。编辑与某本书稿的相遇也是一场华丽的冒险,一个莫大的缘分。举个例子,我目前正在做“社会科学研究的全球化与本土化”丛书,其中包含了劳思光、汪琪、苏国勋、沈清松等几位教授数十年的研究成果,他们深刻的见解非常值得在社会科学学术领域进行介绍和研讨。其实出版这样一套书的想法在我心中已盘旋许久,但我之前还没有找到有能力驾驭这个宏大命题、同时又有意愿将自己的思考成书的资深学者。而这套丛书的主编——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前任院长汪琪教授近几年也一直在为这个议题四处奔走,并已写成书稿《迈向本土化的下一步》。我与汪琪教授是在参加一个学术会议的电梯中碰面的,我向她介绍了自己和对这个问题的想法,然后互相留下了联系方式。那之后的一年我们一直通过邮件联络,一年后这套丛书的策划雏形初现。

编辑同其他行业一样需要具备专业的素质,并要在岗位上付出最大的努力。但是,能否拿到自己最想得到的书稿又有些偶然性。所以,要结缘,与书稿结缘,与作者结缘;更要惜缘,尽人事,将书稿最好地呈现给大众。

《出版广角》:有人说现在的出版业活多钱少,编辑的辛苦程度有时候很难和待遇成正比,对此你是如何看的?

谢佳丽:编辑要将文字和思想通过最合理的方式制作成“产品”,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涉及诸多环节,编辑都要亲力亲为。单就编审加工的过程来说,编辑除了运用智慧,更需要认真、细致的态度耐心对待书稿的每一处细节。如果再加上生产的上游——“产品”的开发和设计、下游——“产品”的宣传和推广,那么需要编辑付出的体力和脑力劳动就更是无法计算的。因此,很多不了解编辑工作的人认为这个职业“清闲”,其实想成为一个优秀的编辑,做出出色的“产品”,期间的辛苦是他人无法体会的。当然,那份成就感和幸福感也是加倍的。

《出版广角》:现在的数字出版来势汹汹,网络书店异军突起,实体书店举步维艰,整个出版业弥漫着变革讯号,这对于编辑又有什么影响,你如何看待这种影响?

谢佳丽:出版同文化传媒的其他行业一样面临着机遇和挑战。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承载文化内容的媒介不断翻新,信息更是经由不同媒介以几何级爆发性增长。较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近几年出版的大环境的确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作为一个文化工作者,需要认识和接受时代的变化,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充分掌控外部的资源为我所用,才能通过大众乐于接受的方式将文化传播、传承下去。因此,编辑也需要敏锐地发现变革的讯号。

我始终以选择和传播最有价值的内容为守则,至于以何种方式呈现也是为内容和受众的使用习惯服务而已。未来充满不确定,而我也无法依据不确定的未来做出合理的规划,但是编辑的重要性是不会被替代的。所以,我没有长远且具体的规划打算,我只是希望自己能够用心做好当下的每一本书,一直沿着用经典好书铺就的文化之路引领读者走向未来更加开放、文明、美好的世界。

《出版广角》:从一开始的无悔选择到现在的努力拼搏,你觉得是什么一直在支撑你在出版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宽?

谢佳丽:我从第一天做编辑开始,就一直被一群有着独立思想、敬业激情和守正情怀的出版人感染着。我的同事们不是行业里最赚钱的一群,也不是行业里最知名的编辑,但他们为了一个翻译名、一段引用文字会去北京大学图书馆查阅资料出处,而出版的那本书可能只有两三千个专业读者。他们坚守着学术出版,守望着经典文化,传播着学术思想和价值。这种情怀超越了金钱和名利,甚至只是为了守护内心的淡泊和精神的富足。

我从这样的一群出版人身上得到源源不断的奋斗动力和前进勇气。过去的我只是想努力做好一份工作,得到相应的物质回报。而现在,因为这份坚守的情怀,我最大的理想就是在编辑的岗位上将作者用心付出的思想成果最完美地呈现给最需要他们的读者。

《出版广角》:我看你的专业和出版的联系并不是很紧密,是什么想法让你走进这个行业,成为一名编辑?

赵海燕:我想,下决心进入出版行业的人,内心深处多少都有一些柔软的文艺情节。多少人曾在少年时期,被杜拉斯的湄公河迷惑过,或者触碰过村上春树脑海里溺水少女的手指,再或者被曾经的《萌芽》勾起内心的蠢蠢欲动。我想,我就是其中之一。

《出版广角》:那开始的时候,你对编辑这个工作还适应吗?

赵海燕:上学的时候,我有过出版界的实习经历,所以还没有到不适应的地步。但是一开始,我确实被编辑的工作量吓到。小时对编辑的印象是边看书稿边喝咖啡的悠闲。但是,从上学到现在,咖啡对于我的意义丝毫没变。除了每天开启好心情的Morning Coffee,其余摄取的咖啡因都是用来唤醒头脑风暴后恍惚了的大脑。

《出版广角》:我以前听一个编辑说过编辑工作步入正轨就是等待“开窍的一瞬间” ,对此你怎么看的?

赵海燕:我一直在等待开窍的那一瞬间。从陌生到熟悉,从看稿到策划,我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慌乱,一次次的纠结和总结。也正是在这些问题和失败中,我发现了自己的盲点和粗心,也变得越来越关注细节,努力地要做更细致的人。记得我第一次出错后,前辈这样安慰道:哪有不经历失败的成功呢!关键不是懊恼的心,真正重要的是怎样跨越失败。

《出版广角》:你刚才也提到你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挫折,有没有让你印象比较深刻的?

赵海燕:我作为责编负责《慧乔的时间》这本书的项目,因为是外版书,很多细节需要同版权方沟通,也要做好这本书的本土化,时间上一拖再拖,但这本书是重头书,全社上下都非常着急,那段时间我的压力非常大。封面反复修改,韩方那里迟迟不回信,领导和同事殷切的目光……这些加在一起简直把我弄崩溃了。还好最后书及时出版,也取得不错的销量。

《出版广角》:那你觉得编辑这个职业压力大不大?

赵海燕:我感觉压力还是蛮大的,因为自己既要对作者负责,更要对读者负责。做一本书的时候,我很害怕这本书被自己做砸,而且工作量要比想象中大很多。记得有一次,我为了校对一本书,拿着样片对了很久,忘记了时间,一抬头发现天都黑了,整个公司就剩下我一个人。幸好有一个同事打来电话,我用颤抖的声音告诉他别挂,就这么一直说着话,我颤悠悠地关了灯,锁了门,下了楼,飞一般地跑到有光的地方。

《出版广角》:那你至今还在这个岗位上,我想编辑工作不仅仅是辛苦,同时也饱含着快乐吧?

赵海燕:的确,我热爱图书,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多读书、读好书。每一本书就像是我的每一个孩子,我仔细地看过组成它们的每一个字,为它们做了自认为最精心的修整,为它们穿上我认为最精致的书衣,内外兼修。我希望我疼爱的孩子们也能得到读者的喜爱,读者的认可就是我坚持的动力。

《出版广角》:可编辑是幕后工作者,读者的认可往往也是针对作者的,对此你如何看?

赵海燕:有一位我很尊敬的前辈曾对我说,编辑是在为别人做嫁衣。虽然可能回报甚微,但我们要怀揣匠人的心情,把点滴的精致融入每一个细节中,这是我们的职责。对我而言,书就像是我的孩子,哪有父母不为孩子操心呢?哪有父母会跟孩子计较回报呢?父母只会默默地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称心如意,一生顺遂。

《出版广角》:编辑工作也如其他行业一样存在竞争与挑战,你认为这会对你产生冲击吗?

赵海燕:总是听说“编辑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竞争激烈可以说是现在的一个常态,国内传统出版行业内部的竞争,国外版权的大批进入,数字出版的冲击等。但是,反过来,没有竞争我们怎么会有动力拼命向前冲呢?竞争,让我们看到自己的不足;竞争,让我们跑得更畅快淋漓;对手,才是我们变得强大的动力。

现在大家都在谈数字出版如何取代传统出版,编辑挑战何其巨大。数字出版确实符合现代人阅读碎片化的需求,但传统纸质书中沉淀的墨香,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被替代的。我想,数字出版的崛起并非是一种颠覆,更多的是为读者提供一种便捷的选择。就像肯德基和麦当劳的崛起,我们爱汉堡,但也不会因此而抛弃米饭和面条。同时,我更加坚信任何时候好编辑都是出版业兴旺的不二法门。

《出版广角》:你认为出版行业的挑战对女孩子而言更加残酷吗,比如性别歧视之类的?

赵海燕:我承认可能这个社会上存在性别歧视,但我相信天道酬勤,一切靠实力说话。进入编辑行业,大家起跑线都是一样的,后天怎么发展完全在于个人的学识以及努力的程度。如果一直想着社会上的不公,而不去提升自己,自怨自艾,那才是真正的残酷,对自己的残酷。

《出版广角》:每一位热爱编辑工作的人都有一份情怀在心中,你心中的情怀又是什么呢?

赵海燕:希望我的“孩子们”成为对社会的“有用之书”。它们,都是我的选择,是我爱的作家、我爱的文化,代表了我的喜好和想法。我从成千上万的书稿中选择它们,并传递给每一位读者。我在用另一种形式,把自己展现给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