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出版的概念被无数人定义和阐释过几年之后,早就已经从神秘而新鲜的神坛跌了下来,即便如此,我们的队伍中也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是爱虚拟阅读的,从心底里期待着自己能够早日加入这个群体当中。因此,今天想跟大家聊一聊数字出版(或者说数字阅读)对于从业者来说都有哪些需求。毕竟,当我们想做一件事情而自己又不具备足够的价值资本时,还是挺尴尬的!
首先,明确地知道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商业路径,同时,谨慎地分析自己的业务专长是否能紧密而有效地为企业所用?
当传统的出版领域里有人(包括编辑、发行、版权等各种岗位)想要从事所谓的数字出版工作时,往往不能判断的一个关键点是:数字出版这事到底谁家(以后能)更靠谱?
我认为,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商业资源和路径,在相同的资源配比情况下不同的企业因为人员以及团队能力的差异性,也会选择不同的发展轨迹。比如我们最早能够关注到的扎客、鲜果、中南天闻、多看等等这些企业,一路走来也各有不同的商业路径。数字出版企业们之间的差异性,更多的只能算做是行业新兴阶段大家各自的试错路径不同,这种试错的代价只关乎于企业的资本支撑度和市场环境的成熟速度,至于所谓的市场化细分或者差异化竞争,这个阶段其实远远还没有到来。
有的人认为商业路径是资本家式的金银掠夺,因为这些企业似乎根本不知道从尊重内容的角度去打磨内容,所以人才供需双方在合作的过程当中就往往出现这样一幕:一方认为另一方太酸腐,而且根本不知道怎样把有价值的内容用合适的方式换取回合适的回报,另一方则认为对方太功利,以至于把好好的内容都糟蹋成所谓的商业收益。
事实上,数字出版也好或者数字阅读也好,就“数字”这个角度来说都是内容的形态衍生和再变化,所以,当我们传统出版行业的从业者想要转型到数字出版领域时,最应该关注的其实应该是这两个问题:一个是内容和书到底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另一个是内容形态的变化过程是否在自己的业务能力范围之内。
内容和书的本质区别在我看来是这样的:内容本身是有价值的,而由内容集结成的书其实准确的定位应该是一个“产品”,这个“产品”的价值高低与内容的价值还不完全是同一回事。如果传统出版业思维在向数字化转变的过程中不能清楚地了解和判断这一点,就很容易因为误会而产生上面提到的矛盾。这就反倒是偏离了内容转型的初衷,从而让传统内容从业者的绝对优势反倒变成了出版业务在数字化转型道路上的尴尬,于是,也就更无从谈起个人价值的再创造和契合企业商业需求管理内容。
其次,理智地判断:不同企业的业务特色和可能行走的业务方向。最后,问自己一句:这个选择是要开心自己,还是要取悦他人?
不管数字出版这个新兴业务方向如何发展,它对于传统的纸质出版(包括图书和杂志等)来说也还是一个完全新兴的行业方向,甚至根本就是一个新的行业事物,因为它不同于任何以往我们了解过的行业特性,它是综合性的“直接与人相关”的价值体系。所以,当企业用内容本身来烹调商业价值的时候,原来我们所熟知的纸书概念就一定会在无形中被颠覆掉。
同时,当我们抱着认同“内容的形态变化和内容的价值再创造”的态度去琢磨数字出版和数字阅读时,就更容易理解各个企业所选择的内容角度和准备切入的用户群体(包括用户群体特征);同时,当我们抱着理解企业资源宽度和业务目标方向这两个角度去评判时,也更容易认清自己的长项是否可以跟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适度贴合。因为不是所有做数字出版和数字阅读都是从纸书和纸书打包销售的思路发展而来。这多多少少屏蔽了内容的价值空间,所以更多的情况是要从数字阅读的内容有效性和目标人群本身的需求出发,向后反推内容提供的途径和手段方式。
最后,在思考自己要不要加入这样一个团队之外,更重要的一件事则是问问自己:我是不是真的喜欢和热爱数字阅读这件事情?如果脱离以往对内容的管理手段,我是否能很快地适应新的内容传播形态以及方式?我是不是喜欢一个不那么清静和避世的内容类工作岗位?我是真的为了自己的目标,还是为了让别人看到我跟上了行业的最先锋趋势?
现在,你还要期待加入数字出版的大家族和大家一起学着试错和犯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