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喜欢这样一句话——诗意地栖居。
但我知道,我所在的这个名叫城市的荒原,是绝不会给我什么诗意的。在它光怪陆离的繁华背后。隐匿的是心灵的麻木和性情的浮躁。
我喜欢年幼时的家乡,只因两个字——自然。我喜欢她无处不在的泥土的芳泽;我喜欢她一望无垠的盈盈的绿和黄;我喜欢看着嫩绿的苔藓,从小巷的青石板上一直蔓延上斑驳的墙脚。仿佛在诉说着一则邈远的故事;我喜欢听鸽哨悠悠,燕雀呢喃……
不过当我拥有这样的日子时,我还是未解“诗意”的含义。我只记得那时,总是傻傻地坐在河边,看着小河上嬉戏的鸭子,背着妈妈布置的古诗,度过了我生命最初的懵懂岁月。
恍惚间十多年过去了。我跟随父母入住到这座多少人向往的钢筋混凝土构建起来的城市中。但我对这里似乎总有着一种天然的排斥,梦里总是行在故乡的原野。记得奶奶曾对我说,大地是人类永恒的家园。莫非我的潜意识里充满了对故乡那片土地的原始的眷恋?莫非现实中所缺失的,需要以梦的形式来补偿?
在这座城市里,泥土早已被一幢幢灰色的现代建筑和黑色的柏油马路掩盖。小区里一点点可怜的草地,如今也被日渐增多的车位所蚕食……到哪里去寻觅绿色的诗意?除了阳台上盆景里一抹孱弱的绿色,便是书本里由文字堆砌成的往昔的记忆。
但是文字堆砌的意境再优美,也没有自然带来的意象更直观,更沁人心脾。我们的诗意,必须在孤舟渔火、轻烟小桥、斜阳垂柳间寻觅。
于是丢开泛黄的书卷回到了故乡。
十几年过去,我又站在了我生命的源头。家乡犹在,却已面目全非。那种叫作城市化的病毒早已从都市侵蚀到了乡村,它改变了一切。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厌倦了世俗的生活之后,陶渊明可以归园田居;而我们在厌倦了城市的喧嚣之后,可还有一片净土可供我们“诗意地栖居”吗?
不由得讪笑。我不希望我只是诗意地栖居在诗词里、书籍中,栖息在尘封的记忆里。我想要一片净土——那里有蓝天白云,有潺潺流水,有绿树合抱,有草长莺飞……这应该不是一种奢望,但现实生活中这恰恰就是一个梦想!一位朋友说。我们在现实中已不复找到像当年的瓦尔登湖那样一尘不染的所在,除了我们的内心。
消失的其实又何止是洁净的土地、清新的空气和诗意的栖居地,消失的更有人类的精神家园!这消失的一切像一个个巨大的窟窿一样。累积成了现代社会一个又一个无法填补的虚空。
当你偶尔翻开文学经典,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的动人画面,看到“绿杨烟外晓寒轻”的优美情境,看到“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生动情景……你是否会顿生歆羡之心?是否会为我们曾向大自然无休止地索取而心生愧疚?我们以儿时的记忆为基础尚可理解诗意,可我们的后辈,他们或许永远都无法想象这诗中的情境!
给我一座青山相对,北窗独眠;给我一湾清水泛舟,听风赏月。给我芳香的泥土,欢乐的莺燕,澄澈的天空。给我一个不再是文人笔下虚拟的桃源,以圆我诗意栖居的梦……一句话:给我一个人类真正的家园!
这种诗意的念头,此刻倘若能诞生于我们心中,也许一切还不算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