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2月25日,鲁迅收到一位叫马湘云的大学生的来信,看后非常吃惊:我们1月10日有缘在杭州孤山邂逅,为了不忘记先生临行重托‘常通信,互相交流思想’,特去信问安。这一莫名其妙来信,鲁迅异常诧异:他近十年了未曾去过杭州。于是,鲁迅让杭州的朋友许钦文和章严谦替他查明真相。
原来冒名顶替“鲁迅”的人是一位小学教师,真名“周初仁”。当许、章两人找到他时,他眉飞色舞地介绍:“我就是鲁迅。敝人小作《彷徨》已经印发八万份了。全国书局已经上架售罄,请二位看后不吝指教。”两人听后哑然失笑。拱手告辞。
回去后,许、章两人将“鲁迅”所见所闻如实写了一封长信,邮寄给了鲁迅。
真相大白,水落石出。鲁迅在1928年4月的《雨丝》杂志回应了这件事,标题是《在上海的鲁迅与杭州的鲁迅启事》,文中幽默风趣:
“让我非常欣慰的是,中国另一个姓周。名鲁迅的先生和我同时代不期相遇了,应该值得庆贺。中国同名同姓之多。这是没有办法更改的。但让我很感兴趣的是,通过他的自叙,有一大半和我一样的经历,就像影子和人体重叠般的默契。这让我很为难,到底我是人体,他是影子;还是我是影子,他是人体,至今我自己都糊涂了,分不清。那位杭州的‘鲁迅’,曾经给一位大学生写过这样一首诗歌:‘我来君寂居,唤醒谁氏魂?飘萍山林迹,待到他年随公去。’署名竟然是‘鲁迅游杭吊老友曼殊句’。这首诗歌细细品味,有失高明之处一二,硬是替着曼殊说‘待到他年随公去’,也未免太专制了。‘去’呢?自然一天要‘去’的,然而去‘随’曼殊去,我这个上海的鲁迅做梦都没有想过。另外我再次强调:我之外,今年至少还有一位叫‘鲁迅’的和我对视中,但那个‘鲁迅’的言语和行动,和我曾经印过一本《彷徨》而没有销售到八万本的‘鲁迅’无关……
事后,许、章两人特地赶到上海,问询鲁迅如何处置那个冒牌货,是否告官把他抓起来。鲁迅哈哈大笑:“随它去吧。不必追究,到此为止!”
一场冒名顶替的风波就这样云淡风轻,一笑泯江湖。鲁迅靠宽厚仁慈的姿态,用幽默的方式撰文化解了这场意外,让世界回归祥和安静之中,这是鲁迅为人处世精彩妙笔,也是一个人涵养滋润的人生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