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哥,坚守良心不逃逸

2013-12-29 00:00:00孙建勇
做人与处世 2013年4期

黑,浓重的黑,2012年11月6日,成都的夜空没有星星,也没有月亮。

借来的电动车破旧不堪,前灯已坏,车闸不灵。在崇州崇阳镇工业园区的一条机动车道上,“咣当”一声。打工仔王冬突然从电动车上被甩了出去,额头一阵刺痛,一摸,黏糊糊的,有股血腥味儿。此时,路边黑暗中传来呻吟声。王冬顾不得疼痛,翻身起来,循声摸过去,地上躺着一个人。王冬这才知道:自己撞人了。

黑夜像一层厚厚的布幔,隔在面前,你看不见我,我看不见你。如果一跑了之,只要两个同行的伙伴不声张,这事儿肯定无人知晓,被撞的那人也无从查找肇事者。当然,这是一般人的本能想法,可是,王冬一丝这样的念头都没有。他伸手扶起了地上躺着的那个人,并招呼两个同伴过来查看究竟。

在微弱的手机荧光下,王冬发现被撞的是个老人,后脑勺在滴血,赶紧问:“老人家,您怎么样?”老人稳稳地站定,掸掸身上的灰尘,摆摆手,说:“没什么问题。小伙子,你走吧,以后骑车留神点就行。”

这样,摆在王冬面前的就有了两种选择,一种是见好就收,听老人家的话,赶紧走人,毕竟,这样走掉,与那种撞人逃逸有着本质区别,不必背负良心的谴责;另一种是陪老人去做个检查,毕竟老人家的后脑勺在流血,当然,一旦检查,就肯定会搭进去一笔费用。怎么选?一般人肯定会选前者,而王冬则选择了后者。他一边让两个同伴赶紧拨打120,一边对被撞的老人说:“我现在不能走,您一定得先到医院检查一下,如果确定没事,我再走。”可是,老人却坚持说:“我没事,不用那么麻烦,我明天还得去上班呢。你走吧!”

两个人正僵持着,120急救车赶到。王冬和他的两个同伴硬拉着老人家上了车,直奔市内医院。挂号,找医生,陈述过程,拿处方,缴纳检查费,找CT室,整个过程,王冬全程陪着老人,寸步不离。CT扫描后,等待拿片的时候,老人和王冬攀谈了起来。

王冬了解到:老人名叫李光全,已经60岁,是一个人在崇州,儿子和女儿都远在浙江温岭打工,而且,老人这时再次说:“小伙子,我没有什么大问题,我自己在这儿等CT结果就行了,检查费你也帮着缴了,你不用在这里耽误时间了,去忙你的事情吧。”应该说,此时此刻,王冬完全可以离开,但是,他再次选择留守。半个小时后,检查结果出来了,很糟糕,颅内出血,如果得不到控制,将危及生命。医院要求老人必须马上住进重症监护室,而且要求预缴2万元。

一座山,顿时向王冬压下来。是的,对于王冬来说,这或许就是一座大山!1984年,他出生在贵州遵义市习水县一个小山村,父母都是农民,都年近六旬,母亲还有病,他的两个孩子大的7岁,小的才8个月,妻子在家带孩子。几年前,他从贵州来到崇州打工,不多的收入是家中最为重要的经济来源。现在,李光全老人要进重症监护室,费用肯定不会是小数目,而此时,王冬身上仅有3000元的积蓄,还是刚刚辞工后才拿到的工资。

一边是生命垂危的李光全,一边是家中嗷嗷待哺的孩子;一边是良心的坚守,一边是养家的重担,无比严峻的两难选择再次摆在了王冬面前。王冬选择了,选择得果敢坚决,选择得义无反顾!他掏出身上仅有的3000元交给了医院,并四处打电话找亲友筹钱,然后,按照刚才攀谈时李光全老人提供的联系方式,向老人远在他乡的儿女打去了电话。

一生当中,人们或许会陷入考验人性的两难境地,很多人往往会本能地作出利己的选择,但是,王冬显然有所不同,在这次突发事件中,他总是作出“害己”的选择。为什么会这样呢?事后在接受采访时,王冬说:“从撞倒人那刻起,我从未想过要走。良心永远不会说谎,即便因此坐牢,我也认了。”

“良心永远不会说谎”,多么明亮的心灵!接下来的故事,完全证明了王冬的这种“害己”选择,其实是最温暖、最仁义、最伟大的选择!后来,李光全老人的儿子和女儿从外地赶到医院,在详细了解王冬的作为后,不仅没有为难他,还主动帮助他渡过难关,并与他结下兄弟般的情谊,呈现出受害者家属和肇事者亲如一家的温馨局面;后来,他们的故事经由网络感动了很多人,在盛赞王冬行为的同时,人们还纷纷伸出援手,为他的孩子捐献营养品,为救治李光全老人捐款多达20多万元;再后来,王冬的故事被搬上了中央电视台,在2012年11月29日晚间的《焦点访谈》播出,使全国观众都看到了一个好男儿那金子般的心灵……人们送给他一个无比温暖的称呼:仁义哥。

是的,我们真的要感谢王冬,因为他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正如网友“波波船长”所说:“同样是车祸,如果说‘小悦悦’事件引发全民道德危机感的话,那么,王冬则让我们看到了光明、温暖、希望,感受到了一种强大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