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敦煌伎乐天》登陆央视
纪录频道“委托制作”又结硕果
曼妙的飞天乘祥云散花施香,天宫伎乐执琵琶翩翩起舞。4月27日上午,8集高清纪录片《敦煌伎乐天》首映式在兰州举行,现场播放的片花,把来宾带进了美轮美奂的敦煌佛国音乐舞蹈殿堂。这部纪录片由央视纪录频道全额投资,委托甘肃酒泉电视台拍摄制作。
《敦煌伎乐天》是国内第一部集中展示敦煌古代音乐舞蹈遗存及演变发展的纪录片。该片系统挖掘了敦煌莫高窟壁画中数量惊人的古代音乐舞蹈图像和文献资料,解读了敦煌藏经洞文献中保存的、令国际音乐界为之震惊的中国最古老乐谱和舞谱,全面展示了中古时期上下1000多年间中原和西域的音乐舞蹈发展历程,生动再现了佛国世界和世俗乐舞的壮丽景象。该片以莫高窟壁画为原型,以寻访的方式,通过舞蹈家、音乐家、理论学者的点评解释,加上舞蹈演员的肢体形象展示,让音乐和舞蹈融为一体。
首映式上,中共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连辑表示,央视纪录频道成立以来推出了多部精品纪录片,引领了社会文化风尚,在海内外取得了良好的口碑和社会影响力。“纪录片《敦煌伎乐天》能够在纪录频道播出是对甘肃广电系统的巨大鼓舞。”他说,甘肃是华夏文明的最初的发祥地之一,积淀了中国文化中最精髓、最具价值的宝贵财富,拥有丰富的纪录片创作题材,甘肃省希望以此次《敦煌伎乐天》制作、播出为契机和新的起点,进一步深化与央视纪录频道的合作,打造甘肃华夏文明精品纪录片集群,将甘肃打造成为全国纪录片大省。
“这部纪录片,是纪录频道与地方台合作中,投资规模最大、节目体量最大的一个项目。它的摄制与播出,将为央视纪录频道与全国兄弟电视台之间的纪录片合作确立一个成功的案例。”央视纪录频道总监刘文说,目前“委托制作”是纪录频道在纪录片行业推行的重要纪录片生产与合作模式,即由央视纪录频道全额投资,对与承制方(各省市电视台或社会制作机构等)共同确定的纪录片选题,由承制方具体承制的一种全新纪录片合作模式。
刘文表示,纪录频道对委托制作的节目正逐步形成标准和要求,简而言之,就是“好选题、好故事、好品质。”他说,《敦煌伎乐天》所展现的内容,富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能让海内外观众感受敦煌艺术的文化魅力,理解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融合的厚重内涵,这是央视纪录频道最初在众多选题中,选择重点立项并全额投资《敦煌伎乐天》的初衷。在该片拍摄制作过程中,纪录频道进行了全程监理,使之具备了更高的专业品质。
业内人士指出,纪录频道是一个产业引擎,一年2000多小时的纪录片首播量必然会释放空前巨大的市场需求。面对全国各省市电视台的纪录片团队及社会制作公司,纪录频道每年投入超过一亿元的资金,扶持各省市电视台和社会制作机构的纪录片创作发展。两年来,纪录频道通过举办“活力中国”、“传奇中国”两大纪录片征集活动,成功激发了全国各省市电视台和社会制作机构的纪录片创作热情,推动了中国纪录片行业标准的建立。2012年9月和12月,纪录频道先后举办了面对全国省、市电视台的“中国纪录片发展年会”和面对社会制作机构的“中国纪录片制作行业年会”。在这两个会议中,纪录频道倡导成立的两个联盟——“中国纪录片发展联盟”和“中国纪录片制作联盟”,获得了与会全国省市电视台和社会制作机构的强烈回应,今年这两个联盟将会正式成立。
据了解,2013年纪录频道还将与全国各省、市电视台联合组建“中国纪录片联合播出网”,该网络将在全国100个地面频道开播每天30分钟的纪录片栏目。纪录片节目的市场需求量又会迎来一次大规模的增长,这也必将进一步促进中国纪录片产业的发展和繁荣。
(文/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李艳峰)
纪录片《来自弗吉尼亚的故事》
谁的故乡,谁的他乡
它拥有大西洋最优美的海岸线,它拥有辽阔而繁茂的森林,它拥有一望无际的种植园。它是美国历史的发祥地,曾经建立起欧洲移民在北美大陆的第一个定居点;它是美国的“总统之乡”,至今已有8位总统从这里走出。它就是美国弗吉尼亚州,您了解美国的必经之处。5月9日,三集高清纪录片《来自弗吉尼亚的故事》将登陆CCTV-9纪录频道,这部由中央电视台与美国弗吉尼亚州政府合作,由央视纪录频道与弗吉尼亚州旅游局承制的作品,将为您呈现弗吉尼亚的迷人风貌和历史深蕴。
追寻美国往事
想要了解美国历史,就得从弗吉尼亚开始。1607年,由150名英国人组成的船队在弗吉尼亚州东南部的一个半岛登陆,建立了欧洲人在北美的首个永久居留地——詹姆斯敦,之后他们就把北美东部从北纬38°到45°的这块区域,命名为弗吉尼亚(Virginia),意为“处女地”。
为使中国观众了解当地的人文积淀,纪录片《来自弗吉尼亚的故事》剧组精心选取了雪莉庄园、詹姆斯敦国家历史公园、杰弗逊总统故居、弗吉尼亚大学等场所,通过种植园主、考古学家、大学校长等人的讲述,将弗吉尼亚的历史展现在观众面前。跟随镜头,您可以看到弗吉尼亚最古老的家族——卡特家族,他们在弗吉尼亚存在的历史比美国建国的历史还要长,300多年间,11代人一直坚守着家族的雪莉庄园,这在美国堪称奇迹;您可以看到杰弗逊总统在蒙蒂塞洛留下的印迹,在那里他起草了著名的《独立宣言》;您可以看到他卸任总统后亲自设计的弗吉尼亚大学的风貌,它是美国排名第二的公立大学,以其在美国首创建筑、天文和哲学等学术领域而著称,两个世纪后,一个美国建筑师把这个样板搬到了中国的清华大学……弗吉尼亚见证了美国早期移民的奋斗史,也见证了这个国家思想启蒙的渊源,深刻影响着后来人,在美国人心目中,它是故乡,也是心灵之乡。
展示南方风情
弗吉尼亚地处美国南方,温暖的阳光,湿润的风,密林环绕的山脉,呈现出一派秀美风光。在詹姆斯河两岸,大片的葡萄园为酿造上好的美酒提供着原料。在这里,也集聚了弗吉尼亚人的梦想和希望。中国观众熟悉的《魂断蓝桥》、《阿甘正传》等电影佳作,都是以美国南方文化为基调创作的,而它们总是和弗吉尼亚密切相关。
纪录片中,编导用如诗如画的影像,为您讲述一个个动人故事。音乐人罗宾划着小船,荡漾于詹姆斯河的碧波之上,用创作的歌曲《詹姆斯河》表达他对故乡的赞美。意大利后裔加布里埃尔把欧洲优良的葡萄品种成功引入弗吉尼亚种植,并酿造出了上等的美酒,他也因此获得了“弗吉尼亚葡萄酒教父”的雅称。在他的带动下,詹姆斯河边的葡萄园种植和葡萄酒酿造开始渐渐形成规模,这一行业在弗吉尼亚的就业人数已经接近3千人,葡萄酒酿造的酒庄也已经超过190家。上世纪60年代,纽约曼哈顿黑人姑娘达芙妮登上美国著名杂志《魅力》,成为该杂志的首位黑人封面女郎,曾经轰动一时。她是成功的职业模特、影视演员和电视节目主持人,而她退出演艺圈之后的梦想就是在弗吉尼亚买块农场,归隐田园。片中展示的迷人风光与淳朴的人物故事相映衬,令人过目难忘。
加布里埃尔的一段话非常有趣而动人:“大学学了冷门农学专业,同学们自嘲找不到女朋友,但是我很喜欢在田野里工作。植物从不找麻烦,总是很听话,和他们相处不会有困难,它们生长,开花,你喜欢它们,它们也喜欢你。”
宁静淡泊、热爱生活,这正是片中对弗吉尼亚人性格的揭示。
描绘华人在他乡
纪录片《来自弗吉尼亚的故事》中,还特别讲述了华人的奋斗故事。华人在美国的移民史已经有超过200年的历史。当年的劳工和淘金者,今天已经成为美国最为重要的亚洲族裔之一。片中,为观众展示了三代华人在弗吉尼亚的生活,他们在经贸、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搭建起中国与弗州联系的桥梁。
第一代华人,来自于上世纪50-60年代的中国台湾,以片中出现的弗吉尼亚州商贸部长郑叔霆为代表,他的太太是曾与蔡琴齐名的台湾歌手王芷蕾,现在夫妇二人均供职于弗州政府,一曲《台北的天空》牵动乡愁,撩拨着思乡人的心弦。第二代华人,来自于上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以商人徐婷为代表,当年她只身一人怀揣100多元美金从上海来到美国。如今她和丈夫经营的礼品公司,仅在感恩节前的一天之内,网络销售额就达到了34亿美元。第三代华人,以来自北京的90后小伙子张一驰为代表,与上一代赴美留学生比起来,他乐观自信,年轻的面孔上写满青春的骄傲。对于职业发展,他早有切实规划;面对异国他乡的环境,他适应得也游刃有余。
片中出现的华人,既保留了植根于中国人内心深处的传统理念,又显示出受到西方文化影响后包容的心态。他们在弗吉尼亚追逐着自己的梦想,共享那一轮他乡明月。
央视纪录频道重磅之作《园林》苏州开机
小桥流水,杨柳依依;粉墙黛瓦,草长莺飞。烟雨迷蒙中,江南春色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亭台楼榭的倒影,荡漾着一池碧水。风乍起,落英缤纷,只有白兰花的香味氤氲在美人的笑靥,弥漫在衣袂,停留在每个人的心上。这就是园林,这就是江南,这就是中国人心灵中的安宁之所。
4月24日下午,央视纪录频道2013重磅之作《园林—长城之内是花园》开机仪式(以下简称《园林》)在苏州拙政园远香堂隆重举行。嘉宾们置身于这座“天下园林之典范”的花园,欣赏着纪录频道精心制作的《园林》片花,共赴一场充满诗情画意的春事雅集。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据介绍,8集纪录片《园林》于2012年3月正式启动,创作团队兵分5路进行了大范围的调研,专访了62位专家学者,勘察外景78个,足迹遍及江苏、浙江、陕西、湖北、四川等地,寻访到了许多珍贵资料和历史遗存。目前剧组已经圆满结束文稿阶段工作,开机仪式后,大规模拍摄将全面启动。
“园林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中国人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理想生活环境的物化品。它来自伊甸园,来自昆仑仙境,来自人们一直梦想的桃花源,乌托邦。它更是一种情感,对自然,对生存环境的感性观照。”纪录片《园林》的总导演金明哲这样描述他心目中的“园林”。他说,在创作中,他们将依托现存的古典园林、文物遗迹,着眼于现代园林,发掘中国3,000年的园林史。
苏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蔡丽新在致辞中说,苏州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杰出代表,央视纪录频道在苏州拙政园举行纪录片《园林》开机仪式,是“苏州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播力量的一次美妙相遇”。她表示,希望纪录频道的此次创作,“从苏州出发,以点带面,辐射全国,发现中国人的园林观和生活观,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奉献出一部力作。”
长城之内是花园,最美叙述在园林
为创作纪录片《园林》,央视纪录频道派出了最优秀的创作团队。总制片人周艳,为央视纪录频道副总监,曾经是大型纪录片《大国崛起》、《公司的力量》的制片人和总撰稿;制片人徐欢,曾经作为总导演创作了大型纪录片《故宫》、《故宫100》、《china·瓷》等历史人文类作品;总导演金明哲,曾担任纪录片《颐和园》的总导演、《故宫》、《故宫100》的执行总导演。
总制片人周艳表示,《园林》要讲述一个梦想,即全人类对生存环境的一个梦想。她说:“通过园林的视角,我们发现一个园林里的中国,发现中国人的自然观。我们将从古典诗词中的园林入手,力图凸显中国古典式审美观,建立全新的古典审美标准,把它传达给现今的观众,让大美归来。在3,000年浩瀚的历史中,找到古典文化长盛不衰的真谛,找到属于文化中真正的力量。”
据制片人徐欢透露,该片的艺术表现手段将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将通过航空摄影、水下摄影、微距摄影、高速摄影等多种视觉呈现手段,融入装置艺术、行为艺术等表达方式,力求还原意境中园林的诗词画意。我们会尽可能地打开画面语言的表述空间,用画面说话,呈现一个极具纪录视角的震撼视觉盛宴。”她说。
虽然《园林》一片要在明年年初才能制作完成,但它已经引起了海外片商的高度关注。在刚刚结束的第50届法国戛纳春季电视节上,《园林》与《京剧》、《茶》、《牡丹》等九部原创纪录片一并被纪录频道推出,这些作品的片花在线点击率在所有亚洲纪录片中名列前茅。而《园林》的中文版片花,在纪录频道官方微博一经发布,就受到众多网友的追捧。片中,那位吟唱“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杜丽娘,美目顾盼,巧笑嫣然,沉醉了所有人的心。情与景,园林与昆曲,就这样如水乳般交融,传递出中华文化美的精髓。
“纪录频道创作的以‘中国故事、国际表达’为创作理念的高品质纪录片,正在受到国际市场的关注与欢迎。”纪录频道总监刘文表示,之所以要推出纪录片《园林》,正是因为它承载了中国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传统和审美情趣,它是一个古老而极具现实意义的“中国梦”。他说:“通过国际化的品质和市场化的路径,央视纪录频道的原创纪录片正在快速进入世界各国的主流播出渠道,成为让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有效途径。我们也有理由相信,纪录片《园林》将成为2014年引发国内外关注的又一文化创新亮点。”
揭开“赤道翡翠”的神秘面纱
纪录片《魅力印度尼西亚》亮相央视纪录频道
它是世界上最辽阔的群岛国家,赤道横穿它的中部,太平洋、印度洋环绕其南北,18,000多座千差万别的岛屿坐落其间,令它享有“镶嵌在赤道线上的一串翡翠”之美誉。它是世界第四人口大国,孕育了100多个风情各异的民族,拥有最多的穆斯林人口,和谐的文化交融氛围,使它成为亚洲文化的万花筒。来到这里,你既可以感受高楼林立的现代都市气息,也能体验宁静安详的乡村生活,更能去往闻名遐迩的度假胜地,享受海的浪漫与喜悦……四集高清纪录片《魅力印度尼西亚》,将为你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4月26日,在央视纪录频道摄制的四集高清纪录片《魅力印度尼西亚》首映式上,该片展现出的印度尼西亚旖旎风光、热情朴实宽容的人文情怀,深深震撼和打动了每一位现场观众。
纪录频道“魅力世界”系列又一力作
纪录片《魅力印度尼西亚》是央视纪录频道继《魅力肯尼亚》、《魅力斯洛i1g3hfO27cNsAGsYBF+z5w==文尼亚》之后,第三部“魅力世界”系列纪录片,也是央视纪录频道第一部以亚洲邻国为题材的纪录片。“魅力世界”系列纪录片一直是用中国人的视角,来讲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故事,该片遵循此创作原则,寻找中国与印尼共通情感共鸣的宗旨,以极具震撼力的纪录影像诠释印度尼西亚的自然风光、文化传统、历史人文以及现代都市生活,通过16组人物质朴而又生动的故事,将向中国电视观众展现出印度尼西亚的独特魅力。
中国和印尼同为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国度,两国不仅地理相近,而且文化上都体现出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胸襟和融多元于一体的魅力,和平友好深深地熔铸于两国历史文化之中,深深地植根于两国人民上千年友好交往的历史之中,这些既是两国共同倡导历久弥新的“万隆精神”的良好基础,又是该精神的最佳体现。首映式上,印度尼西共和国驻华大使易慕龙真诚希望:“通过观看纪录片《魅力印度尼西亚》,能够加深中国广大人民对印尼巨大的旅游市场和文化潜力的了解。通过纪录片跨文化的交流方式,能够加强印度尼西亚与中国的双边合作,特别是社会文化和民间的合作交往。”央视纪录频道总监刘文寄语道:“我相信,随着这部纪录片在中国的播出,必将成为两国民众之间相互了解、加深友谊的桥梁,对促进两国间的文化交流产生积极的作用。”
精英团队 高效制作
纪录片《魅力印度尼西亚》的创作团队,由央视纪录频道的精英创作人员组成,曾经拍摄过“魅力系列”第一部作品《魅力肯尼亚》等多部优秀纪录片。丰富的创作经历与国外拍摄经验的积累,使该团队在创作此片时,较以往更为成熟。因赴印度尼西亚进行拍摄的时间不到20天,如何这有限且紧张的拍摄期内,向观众展示出印度尼西亚的独特魅力?该片创作团队采取了比过去更为有效的创作模式。
首先,充分调研,反复论证。创作团队在撰写创作脚本时,广泛搜集大量资料,并多次请教厦门大学东南研究所的专家、学者,对题材选取、拍摄角度等进行了多轮的反复论证,从而确定出以16组印度尼西亚当地居民生活为主线的构成方式。片中这16组主人翁,既有当地渔民、咖啡种植户,也有城市中的模特、流行歌手;既有传统手工业继承者,也有将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时尚服装设计师……主创团队力求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这个“万岛之国”不同人的生活。再次,有效沟通,高效拍摄。创作脚本确定后,该片创作团队即与所合作的印度尼西亚当地制片公司进行联系,经过有效沟通,使创作团队还未启程,就已经对拍摄对象的日常生活特点充分了解。所以当摄制组到达印度尼西亚后,2个摄制小组都在17天内迅速高效完成了前期拍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