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实现小农水建设管理标准化

2013-12-29 00:00:00张胜曹忠明
当代农村财经 2013年11期

自2009年中央启动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以来,江西省按照“政府主导、规划先行,集中投入、整片推进,协会优先、良性管理,绩效考评、当年见效”的建设管理思路,秉承“用情、用心、用劲”的理念,以“五统一五提高”为抓手,以“高位推动、资金落实、绩效考评”三项机制为手段,上下联动、密切协作、扎实工作、规范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农民得实惠,政府得民心,部门树形象,事业得发展的目标。

(一)统一工程规划,提高资金整合效率。江西省水利厅、省财政厅联合发改、农业、国土等7部门,以县为单位,在全国率先统一编制完成了《县级农田灌溉工程规划》,在县级农田灌溉工程规划的基础上,编制了全省农田灌溉工程规划,并分别由省和县两级人民政府批准,成为农田灌溉工程建设管理的法规性文件。统一制订灌溉规划,既摸清了家底,理清了重点,避免了分散投入、重复投入,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又为县级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搭建了平台,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凡涉及农田水利的项目立项必须在规划范围之内,必须符合规划总体布局和计划安排,同时建立七部门互动协调机制,统筹安排各渠道资金投向和建设重点。四年来,全省投入小农水建设资金达122.31亿元,其中:中央财政21.94亿元,省财政 20.93亿元,县财政10.63亿元,整合资金49.27亿元,农民投工投劳折合19.54亿元。

(二)统一设计标准,提高前期工作效率。针对小农水项目工程量大,设计施工期集中,而基层技术力量相对不足的现状,江西省组织专家研究制定了《江西省小型农田灌溉渠道及建筑物设计实用手册》和《江西省农村水利工程定额》,同时印发了《江西省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实施方案编制提纲》,既解决了基层技术人员相对不足的问题,提高前期工作效率,又解决了设计标准单位投资不一的问题,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基层设计人员由于采用定型设计而大大节省工作量,设计周期加快,各县上报建设方案质量明显提高,每年上报国家两部的方案通过率都达100%。由于采用了优化设计和新定额,渠道断面更为合理,砼衬砌用量下降近30%,据初步统计,2012年渠系衬砌单位米投资相比以往节省20%以上。

(三)统一质量标准,提高工程监管效率。为将项目建设、资金运行的全过程纳入有效监管,江西省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办法,全面推行资金报账制、项目招投标制、监理制、预制件准入制、农民义务监督员等制度,建立起操作性强的政府、社会及受益群众三方监督相结合的质量监督体系。

一是制定了《江西省小型农田水利灌排渠预制砼构件制作与检测技术规程》。建立起砼预制构件生产厂家认证和产品质量检测认证的市场准入管理机制,作为地方标准规范预制构件产品质量管理,统一了质量标准,规范了制作要求,从源头上保障了工程建设质量。

二是在全省建立并推广了小农水建设农民义务监督员监督机制,并赋予农民义务监督员签字报账的权利,初步形成了操作性强的政府监督、社会监督及受益群众监督三方相结合的质量监督体系,工程优良率大大提高。

三是制订了绩效考评实施细则,并加大工程质量考评权重,每年度实施两次考评,将考评结果与后续年度资金安排直接挂钩。虽然各重点县年度绩效考评均为优秀,但江西省仍在下年资金安排上,增加绩效排名靠前的重点县各100万元省级补助奖励、排名靠后重点县各核减100万元省级补助资金,并要求由县级财政增加资金100万元予以弥补,以确保工程建设任务不减。实行三年来,受奖罚的30个县都心服口服。

(四)统一建后管理,提高工程管护效率。小农水项目要实现“建得起、用得好、有效益、管长远”的目标,必须落实工程设施的管护责任,形成良性循环机制,使之持久发挥效益。2009年以来,各重点县在项目区持续深入推进农民用水户协会规范建设工作,进一步提高了工程管护的质量和效率,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江西省以农民用水户协会管护为主、基层水利服务组织指导为辅的农田水利工程建后管护制度已初步形成,并着手建立建后管护奖励机制。

(五)统一信息系统,提高工程建管水平。为解决农田灌溉工程项目信息数据量多、管理部门多、资金投入多、建设周期长的突出矛盾,江西省借助1∶25万电子地图开发全省农田灌溉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推进各涉农部门信息资源共享。将工程规划、项目申报、计划资金下达管理、建设进度管理、竣工验收管理、日常运行管理各阶段数据纳入信息系统,各部门年度计划和实施项目的基本信息通过信息管理系统以图、表、文字形象表达,建设前和建设后效果比对,实现农田灌溉工程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和自动化,提升江西省各部门共同推进农田灌溉工程建设的管理水平。

(作者单位:江西省财政厅农业处)

责任编辑: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