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康”折返“贫困”
大同县发展之路求解
2013年1 月21日,山西省大同县扶贫办主任王汉斌拿到了山西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文件,文件明确,大同县享受“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同样待遇。
1月25日,该县开会讨论了《山西省支持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的若干政策(初稿)》,并提出意见和建议,明确今后大同县扶贫攻坚的总体规划和目标任务。
1月29日,山西省经信委员会调研组对大同县的区域发展和扶贫开发情况进行调研。调研组建议,大同县需要将与省上20多家大中型企业对接的项目一项一项地列出来,分析形势,抓住国家产业政策机遇,做好对接准备。
面对这一系列变化,王汉斌忙得应接不暇。但他已顾不上累,而是盼望着资金、项目的到来。毕竟,作为一个新晋的贫困县,大同县还是有些不适应,在小康的路上走了16年,现在需要“折返”了。
怎样“折返”?大同县县委书记王凤瑞给各部门下达了“命令”: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积极响应我省扶贫政策,扎实工作,狠抓落实……要深入学习了解各项扶贫政策……要借助扶贫政策,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搞好优势产业。县委副书记杨近源也要求各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扶贫政策,积极开展扶贫对接工作。
“知道啦,电视上说了,应该的,早应该变了,大同县哪儿富?让他说说?有厂子没?没有。带动农民挣了钱了吗?没带动。给人们打了几眼井?人们有几亩水浇地?啥也没,咋就能是小康县呢?”一提大同县返贫,从村里出来开车的高尚就发了一顿感慨,说话的声音很大,一度引来在太阳底下闲坐的村民的围观。在王汉斌身上发生的忙碌,他不知道,县委书记下达的“命令”,他更是听不到,在高尚看来,村民们有事情做,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不靠天吃饭,才可能奔小康。而成为小康县的这些年,大同县的大部分农村还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以前这里雨水多,粮食打得多,现在老天爷连雨都不给下了……”
知道大同县“返贫”一事后,33岁的杨春雨开始琢磨两件事:黄花产业和蔬菜大棚。“新闻说大同县从省扶贫办跑下来了1000多万元资金发展黄花产业,不知道具体怎么发展,要是能得到点帮扶就好了。其实我更希望大同县能像阳高县一样给村民们盖蔬菜大棚,冬天一斤黄瓜8块钱呢,种出来肯定赚钱。”杨春雨说。在他看来,想要大企业进入大同,还得需要政府的扶持和政策的倾斜,靠农民们自己创业不太可能,“农民没钱,搞不起来,合伙经营也不行,矛盾难处理。”
说起吸引企业进入,高尚想到了自己的堂兄,“人家早就不种地了,在阳高的一个厂子里上班,收入比种地强多了。阳高县厂子多,啤酒厂、矿泉水厂、橡胶厂、药厂,浑源县有陶瓷厂、造纸厂。村民们可以去厂里打工,大同县没有这样的厂子”。
温州来的李小秋在大同县城开了家熟食店,在她看来,大同县城的人消费水平很低,环境不好,经济也不发达。从新闻里看到大同县返贫的事,她觉得很震惊。“没想到这样的县城以前还是小康县呢!连快餐店都没有,高楼大厦也没有,大的商场也没有,而且这里的建筑不好,如果能得到扶持,我觉得应该拨款改造这些建筑,把县城建得好一点。”
“变成贫困县是个好事,这才是实事求是么,再吹人们就受不了了。”村民杨吉说。
大同县距离大同市中心28公里,属于近郊县。尽管是近郊,但是县城的建设情况远不如距离市区60公里的浑源县。一条南北大街、一条东西大街,成为大同县的主框架,没有高层建筑,没有繁华的商业区,也见不到大型的饭店,大街两边是三四层的楼房,后面是成片平房。“我去过大同县城,不整洁,不繁华,寒酸得不如我们一个乡镇。”一名阳高县的出租车司机评价道。
相比之下,浑源县的县城建设显得够“阔气”。大街上不时闪过几辆悬挂外地牌照的高档轿车,恒山国际大酒店等几家星级酒店在县城中心格外惹眼,商业街上,不仅能看到知名的服装鞋类品牌,还能找到各种国际品牌的体育用品专卖店。就连之前被大同县人认为“穷得很”的阳高县,也建起了“新万人天地”、“佳家玛”、“巴黎广场”、“华大商厦”这样的商业区,还打着“驱动阳高百万消费力”的广告标语。
而这些,都与大同县无缘。直到现在,大同县政府信息网络中心负责人孙进军仍然有些愤愤不平,他认为大同县的贫困落后很大程度上是“沾了小康县的光”,很多村民也说道,这样的贫困的差距是“吹康”带来的恶果。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大同县 “被成为”小康县,彼时的领导为了政绩,在统计数字上做了文章,使贫弱的大同县在数据上“脱颖而出”,成为大同市东部六县中唯一的小康县。其他五个,阳高、天镇、广灵、浑源、灵丘都是贫困县。就是当时的这一政绩工程影响了大同县的发展,埋下了贫困的隐患,很多对于贫困县的政策优惠,大同县无法享受,更重要的是,为了完成小康县的各项指标,大同县其后几任领导承担了巨大压力,大同县的企业和当地村民也为完成任务“硬着头皮”报数据。
“有啥小康县?就是个‘吹康’县,吹牛吹出来的,那会大队做表,只能往高做,不能往低做,做得低了就拿回去重做,吹出来的数据几倍都打不住。”下榆涧村村民杨吉说。
大同县扶贫办主任王汉斌介绍,大同县18万人口中,有近6万是贫困人口。北部农业人口贫困发生率在75%以上,南部65%以上。即便县城所在地的西坪镇,农业人口贫困发生率也在四成以上。
2010年底,国家和山西省在大同市开展的片区扶贫开发项目全面启动,项目总投资6200万元,115个贫困村、35345名贫困人口受益。大同市东部六县中,唯独大同县无缘这一“在扶贫开发由整村推进向片区开发转变过程中大同市争取到的最大项目”。其中,天镇、阳高两县争取到国家连片开发项目资金2200万元,天镇县1000万元、阳高县1200万元,用于建设蔬菜大棚;广灵、浑源两县争取到省片区开发项目资金4000万元,各县2000万,浑源县用于发展仁用杏种植,广灵县用于建设食用菌大棚。
而在此前,这些贫困县享受到的扶贫款项已不少。早在2008年,国务院扶贫办曾利用财政部门拨付的1.7亿中央彩票公益金,支持山西、河南、江西和陕西的“整村推进”项目,阳高县成为该项目的试点之一,2100万元彩票公益金在15个行政区村投入使用,每村安排了140万元。
“这村原来可穷了,都是盐碱地,没法种庄稼,这几年好了,由于离阳高县城近,政府不仅给村民平整了土地,还打了机井,还给贷款盖了很多大棚,种的蔬菜不用村民自己去卖,有大车到村口收,村民们的日子好过了。”司机孙朝富指着阳高县大白登镇大白登村的土地说。在大白登村的村口,“设施农业示范区——大白登蔬菜基地”的石碑标识非常显眼,进入大白登村,放眼望去,两排看不到头的蔬菜大棚整齐地排列着,还可以清晰地看到“无公害蔬菜施肥技术”、“无公害日光温室西葫芦生产规划”、“无公害日光温室黄瓜生产规划”等的宣传牌。据介绍,大白登镇于2009年-2010年投资1971万元新建日光温室291栋,其中镇政府协调信用社贷款1164万,农户自筹452万,基础设施投资355万,基础设施投资全部由镇政府协调土地、农业、水利、农机等部门解决。
“种大棚比种‘大田’强,种玉米遇上雨长的年景可以多收点,雨少了就收不上多少了,一年也就收入五六百元,大棚一年可以种两季,春季种黄瓜,秋季种西红柿,一年收入个两万三四(纯收入)。”大白登村村民张巨中说。
扶贫不仅为阳高县的村民带来了资金、基础设施上的帮助,也带了技术上的扶贫。该县通过推行以种养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为主题的科教扶贫模式,使贫困人口人人掌握了一至两门实用致富技术,那些常年在外打工的人,年人均劳务纯收入稳定在5000元以上,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另一条途径。
张巨中很“同情”大同县的村民,“挂上那个帽子,就啥好处也轮不到你了,不仅轮不到,还得完成各项任务指标,没取消农业税那些年,贫困县还能拿到国家的补助,而小康县不仅没有补助,还得上缴税收,那你说怎么完成?靠谁来完成?受穷不都是那些种地的农民吗?大同县的农民能有啥好日子过呢?”他清楚地记得当年阳高县“拒收”小康帽的故事。“那会(上世纪90年代)全国刮起了小康风,县里要评小康县、镇里要评小康镇、还要评个小康村,上面把我们镇和我们村也报成小康镇、小康村了,后来被一些老干部发现了,就到处争取,才把帽子给摘了,要是不摘,我们现在大概也和大同县一样。”张巨中说。
温州来的李小秋看来,大同县发展不起来和当地人保守的思想观念有关,“很多当地人觉得我的熟食生意不错,就来问我经营这个店需要多少钱,当我说到租金一年4万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摇头了,说不行,成本太高,连本都回不来,我就感觉他们出去打工、自己创业的观念很差,不太会做生意,干什么都觉得回不来本钱。而且很多家庭主妇也不出去干活,可能是因为这里没有工厂吧,所以他们只会在家打麻将,和我们想法不一样,我觉得哪赚钱就应该去哪,和远近没有关系。”实际上,这家在当地人看来连本都回不来的熟食店,李小秋经营得很不错,一个月能赚一万多,她瞄准了这里的市场:这里海鲜不多,所以人们吃鸡鸭猪肉的比较多 ,所以她在加工鸡鸭猪肉这方面下了一番功夫,不仅品种繁多、口味多样,还搭配凉菜出售。并且,她还打算长期干下去,因为这里可以赚到钱。
在中共大同市委政策研究室的一份内部刊物中,2008年的第五期刊登了这样一篇文章《大同县工业现状及其思路》,文章指出了大同县工业发展的种种问题。首先提到的是大同县财政税收的主要支柱煤炭运销业,大同县近80%的税收来源于此。但由于煤炭经营方式简单,贮煤、配煤、洗煤、煤炭加工的能力不强,因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特别是其中有很多经营不规范的小煤站,国家进行政策调整后,很多小煤站被关闭,大同县的煤炭运销业因此受到很大影响。另一个是建材业,包括大同县水泥厂和大同县砖瓦厂,都曾为大同县的财政税收做出过贡献,但是随着国家节能减排和取消粘土砖政策的实施,这两家企业的设备和技术存在很大问题,生存面临困境。此外,作为代表大同县冶金业发展水平的大同县工业硅厂,曾因电价高的原因一度前往内蒙,金属镁厂因效益不好已停产。化工业方面,大同县化工厂、大同县精细化工厂,因资金短缺、技术力量薄弱、设备陈旧老化等原因,都已停产。
大同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夏静安就曾表示:“大同县现在没有什么像样的产业,很难完成上级下达的GDP等各项指标任务,只能把市里设在大同县境内的工业园区的固定资产投资等计入其中,而事实上其税收与大同县没有一点关系。”
大同县需要寻找工业发展新路径,这次他们希望在大同县距离市区近的区位优势上做文章。在大同市新一轮经济布局中,市区东移,装备制造园区等落户大同县。该县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提出“大规划、大招商、大建设、大发展”战略。恒岳重工开工在即,万昌物流园与银行会谈互助基金,山西煤销高端农业循环园区内工人正在紧张施工,还有“中国大同论坛”等诸多项目也落地开花。大同县似乎又看到了希望,截止2012年11月底,大同县在建、扩建项目16个,总投资59.11亿元;前期准备项目10个,总投资215.3亿元;11个项目具备开工条件,总投资20.2亿元。“投资者的需要就是我们的政策!”大同县招商贸易投资促进中心主任曹中文表示,“通过县领导包项目负责制的‘保姆式服务’,必要时‘一事一议、特事特办’,让投资者省心、安心,更有信心。”
工业如此,农业也不甘落后。在2012年山西省农业厅和旅游局组织的评选中,大同县成为8个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大同县成为大同市惟一入选县区,这被看作近年来大同县在与其他五县的竞争中的一大“胜利”。大同县水土资源丰富,全县林地面积达8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23.6%,是全国防风治沙先进县和造林绿化先进县,大同火山群由30余座火山组成,面积700平方公里,是东亚大陆稀有的自然遗迹,此外还有大同土林、大同睡佛、昊天禅寺、采凉积雪、李汪涧温泉以及20多个生态休闲观光庄园等人文、自然旅游资源。该县希望抓住大同市建设旅游名城的机遇,把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发展黄花产业作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突破口。为此,该县编制了全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十二五”观光旅游农业发展规划和黄花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将全力打造集黄花观赏采摘、黄花深加工、农家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黄花旅游观光示范区。
2011年,大同县全县新发展黄花2.3万亩,并力争在“十二五”末达到15万亩。听到这个数字,种了20多年黄花的杨春雨感到震惊。“我认为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就拿我们下榆涧村来说吧,现在种植面积是500多亩,而上面的指标可能是1000亩,我认为现在我们的种植面积已经处于饱和状态了,不可能再长多少了,因为劳力在那摆着呢,现在家家户户都有一亩多,多的有三四亩,再多了摘黄花的时候人手就不够了。”他说。
“每年七八月份是采摘黄花的季节,也是我们最忙的时候了,那会人们凌晨两三点就得起来摘,头上戴个和矿灯一样的小灯,一直摘到中午12点,下午黄花就开花了,开了花的黄花就没用了,人们得赶着在黄花开花前把它摘完。”杨吉描述村民摘黄花的场景。
“雇人摘不合适,因为劳动力太贵,一天得90块钱,一雇至少得雇20天,一个人一天能摘150-160斤黄花,这还得是在黄花开得最盛的时候,而黄花最盛的时候也就十天左右,就这几天能赚点钱,前后几天挣的费用只够给人家开工资的。”杨春雨分析着,“所以我们都自己摘,有多少人种多少黄花,不敢多摊。”按照杨春雨的思路,现在农村的劳力老龄化现象严重,大部分年轻人都已不再从事农业种植,而是选择外出打工,或者做生意这种方式,那摘黄花的劳力将越来越缺乏。
除此之外,杨春雨还有另一种担忧,“黄花是调味配料蔬菜,不是生活必需品,需求量有限,物以稀为贵,你说要是真种那么多黄花了,市场需求有那么大吗?到时候黄花价格低、卖不出去,受损失的还是我们这些农民。”他说。
但是,大同县发展黄花产业已是大势所趋,黄花已被大同县确立为推进“一县一业”的富民主导产业。成为贫困县后,大同县从省扶贫办跑下来了1000多万元资金发展黄花产业。2013年1月18日,大同县举办黄花产业“一县一业”推进会,力争将黄花产业做大做强,目标是把“大同黄花”打造成国家、世界级的知名品牌,实现人均增收4640元,占到人均总收入的一半。
“政府为了让人们多种黄花,种一亩新的黄花给500块钱,旧的不管。”杨吉说,尽管有补贴,但很多村民还是不太愿意选择种新黄花。“我们种的是旧黄花,种新黄花不划算,新黄花前两年见不到收成,第三年头上才能收入五六百块钱。而且种上黄花,啥也不能种了,只能种一季,收效太慢。”杨吉说。
对大同县人来说,“折返”后带来的变化、机遇以及发展,尚需时间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