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文化科技领头羊

2013-12-29 00:00:00王芬
农家书屋 2013年4期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让已经习惯农闲时麻将牌九小烟小酒过一天的农民,改变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习惯,捧起书本学习知识,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但在湖南乡村,在农民们的身边,却有这样一群人,几十年如一日,从一间房几本书做起,燃起点点灯烛,源源不断地以文化的“正能量”照亮人们的心灵。在他们的努力和影响下,我们欣喜地看到,乡村的牌桌少了,书桌多了,无所事事惹事生非的少了,相互交流学习知识科技致富的多了……

农家书屋的管理员,就是乡村文化领头羊。

第一次到邹建国家,许多人都会有这样的错觉:门口挂着的七八个牌匾,看上去像村委大院或是村民活动中心;推开门,倚墙而立的十几个书架上分门别类摆满书籍,俨然又是一个图书馆。老邹家是村民最喜欢来的地方,因为这里是浏阳市荷花街道杨家弄村农家书屋所在地。从一开始的几百本书到现在的上万本书,小书屋默默走过11年。数万名乡村读者在这里汲取知识、接受科技培训,改变了各自的生活。

谈到建书屋的初衷,老邹说由来已久。1998年做烟花生意,因为不懂合同法,老邹损失了68万货款,那两年,老邹一直萎靡不振。2002年3月,一件偶然的事,再次刺痛了老邹的心。农闲时节,杨家弄村男女老少们习惯在牌桌前度日,大人们赌钱,小孩子们跟着凑热闹。本村一个青年,为了一元钱的输赢,竟提着菜刀追赶一名妇女,不是众人劝说制止,一起人命案就会当即发生。这场险些酿成的悲剧,对老邹的触动更大了。

“所有这些,不都是因为不懂法没文化造成的吗?”经过反复思量,老邹毅然决定,拿出自己仅有的一笔土地征收补偿款6800多元,购买书籍杂志,制作了两个书架,把自己收藏的460多本图书翻出来,将自己的住房腾出来,重新装修,利用家中的几张桌椅,办起了当时浏阳农村的第一个公益农家图书室,对村民免费开放。

刚开始,书屋书不多,前来阅读的人也少,2008年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在湖南全省全面铺开,实行统一管理,老邹的图书室挂上“浏阳建国文化中心农家书屋”的正式牌子,省市新闻出版局又给他添配了很多适合农村发展的书籍,前来看书的村民一天天增多,为能全天为村民们开放,老邹动员老伴、女儿、儿媳妇协助管理书屋。

为方便周边相对偏远、尚未建有农家书屋的农民读书学习,老邹推着三轮车走村串巷,把书送到田间地头。为进一步扩大农家书屋的影响,加强各书屋之间的联系, 2011年3月,老邹与本市其他书屋联系,共同成立了浏阳市农家书屋协会。不单图书可互通有无,管理员们也经常交流,从而提高了书屋的管理水平。

在管好农家书屋的同时,老邹以此为平台组建了一个拥有20多人的业余文化演出团体,开展歌舞绘画、吹拉弹唱等各类文娱活动。另外他还经常利用农家书屋举办各类知识讲座、征文、科技培训等活动,农民文化沙龙每月一次,假日传统文化课堂每周一次。为吸引更多的村民参与活动,老邹把村里业余文学爱好者组织起来,编写诗歌、快板、顺口溜,印成宣传单分发到村民手中。他还请来农技老师,在书屋里每年举办两期科技培训班,先后培训中青年农民296名。这些农民通过就业培训,拓展了就业门路,提高了效益,增加了收入。本村16户青年农民在老邹的带动下,成立了种植专业合作社,利用在农家书屋学到的知识,拓展增产增收新路子。

青田村农家书屋的门口,醒目地挂着一个四星标志的牌匾。可不要小看它,书屋主人王庚仕为之付出了10余年的努力。一开始几百本书刊,现在上万册,一开始一间房,现在扩展为上下三层,成为集图书室、阅览室、书法绘画室为一体的综合活动中心。10年时间里,书屋里的读者,从幼小的孩子延伸到白发的老人。路过书屋的村民,大多会进来喝口水、杀一盘棋,翻一会儿杂志、借两本书。

王庚仕的书屋是集镇上最热闹的地方。

王庚仕夫妇都是教师,一辈子和粉笔课堂学生打交道,两口子在1999年在北山镇盖了二层小楼。因为地处繁华集市,房子刚盖好,就有人找上门,租他家临街的两间房。没想到,王老师一口谢绝了这桩既轻松又来钱的生意,这两间房他早已想好了用处。

北山镇位于长沙县西北部,地处长沙、望城、汨罗三县交界处,是周边十几个村庄最热闹的地方。交通的便利,给小镇带来繁华的同时,也带来了电游室、录像厅这些不适合孩子的东西。农村孩子放学后、节假日无所事事,到处闲游,打架、赌博、沉迷于电游室,王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建一个图书馆,是他和老伴长久以来的心愿。“有个孩子们看书学习的地方,学校的延伸教育就更有效了”。

王老师的想法得到了市、县政府的支持,县图书馆专门为他配送了3000多册图书,他买来书柜书架,购置了彩电、音响,订阅了适合农民、学生阅读的报刊,腾出一楼和二楼的住房四室一厅作为图书室和阅览室,自己和老伴却屈居地下室。趁老伴外出之际,他将老伴陪嫁的两个大衣柜改造成了四个书架,这件事一直被老伴“埋怨”至今。

2008年,长沙县农家书屋工程又给王老师的书屋配备了几千册图书。书多了,王老师也更忙了。他天天琢磨着如何让这些书发挥更大的作用,让更多的人受益。他对村里20个村民小组510家农户进行摸底,发现家中有学生的借书多、交通便利户借书多、专业种养户借书多,住地偏远户借书少、实行押金制后困难家庭借书少,企业职工借书少。了解情况后,他“对症下药”,让前来借书的学生了解邻居的读书需求,然后让他们带回去;在偏远村民小组定期放20本书代借,在企业传达室每周放几十本书,再定期去换。

十四年过去了,王老师的农家书屋在这个小镇里越来越深入人心。学生们在这里读书、看报,参加书法、美术、作文培训;乡亲们在这里找书籍释疑解惑;为了提高村民们的科技文化水平,书屋还不定期举办讲座和培训班;过去村里老人大多靠打牌、打麻将消磨时间,现在来这里下棋、读报,还担负起监督网吧的义务。

功夫不负有心人,王老师的书屋越办越红火,不仅受到了大家的欢迎,也得到了长沙县农家书屋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的肯定,2011年,在全县农家书屋星级评定中,他的书屋被评为四星级农家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