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猪倌”的回乡自白

2013-12-29 00:00:00胡红伟
农家书屋 2013年10期

编者按:“诚聘失地农民来京养猪! 由于人手不足,现求一户能够来北京养猪的失地农民。我们除了提供住宿(当然是农村的民居环境)外,还可以划拨一小块土地供种植使用。最好是夫妻二人,有养猪经验且愿意来北京的农村长期居住、劳作。养猪的地点在北京西北郊区的小山村。距离北京市中心天安门正好60公里。” 9月10日,名为“西山猪倌”的一位网友发了这样一条微博,引来众多网友关注。“确实是人手不够啊,本地劳动力本来就少,当地还有不少护林护路的工作,愿意养猪的就更少了。”她解释道。

“西山猪倌”,真实姓名胡红伟,《新京报》前财经记者,一年前,她和丈夫从城市回到家乡,回到农村,在北京西北郊一块封山育林区,开荒拓土,劳耕苦作,和父母过上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家生活。养猪、种枣、种核桃,在这个过程中,她渐渐感受到农村劳作带来的丰收喜悦,品尝到了农家产品带来的健康和美味,体会到了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带给她的温情。于是,她开始带动身边的人,参与到回归农村的行动中。

目前,胡红伟的“招聘”工作正在进行,在当地农民都纷纷进城或转向村中护林护路的工作,没人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时,她的“返村”经历更值得我们关注和深思。尽管现在他们还需要一份城市里的工作维持日常开支,但是他们的回乡梦越来越真实,并在试图寻找一条在农村可以维持生计的创业之路。或许,您可以从下面这篇“西山猪倌”的自白中有所感悟。

又是一个周末夜里11点半,一个大着肚子七个月的孕妇,一个边开车边和客户开电话会的公关男,终于送完了最后一位顾客预定的“山黑猪”肉。从顺义新国展到南二环潘家园,13个顾客,绕了几乎半个北京城。

我和先生都有各自的本职工作,甚至这工作因为突发事件让他前一天彻夜无眠;我们俩也都不靠卖猪肉吃饭,我们的送肉车“牧马人”让很多顾客印象深刻。深夜的北京仍然雾霾笼罩,在回来的路上,挂掉电话的他在夜色里说,不能这么搞了,要不咱们回家专职养猪吧!

我们俩是因为这山黑猪走到一起的。我的家在北京昌平区流村镇的一个小山沟里,从小我妈说的最多的一句就是,一定得好好念书,一定得走出去。我和弟弟都是在村里上小学,乡里上初中,县城上高中,最后终于考到北京读大学,后来进了外企国企工作。尽管我的北京户口证明我是个北京人,但是考上大学那一年我站在长安街上,东单和王府井都分不清。家里两个孩子都考上大学在村里并不常见,那年高考我还考了我们高三文科的第一名,这让我世代在村里务农劳作的父母亲戚感到很欣慰。但是,连我自己也没有想到,我有一天还会想回到这里。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2002年我刚上大学的时候,农村、农民还是贫穷、邋遢、没文化的代名词,当时我一个朋友骂人的口头禅是“真农民”,尽管他不知道我来自小山沟,但是我很敏感地冷落了他。十年之后,2012年,在空气污染雾霾肆虐、食品安全问题频现、房价高企不下的背景下,农村在很多人眼里俨然成了“桃花源”。我初中上学路上村边的大河套,如今遍布着上千栋的木屋、别墅;我上高中每周要乘坐的公共汽车,如今一早一晚挤满了城里来踏青挖菜摘果的老头老太太;我原来很少谈到我的家乡,如今常常被人问起,“嗨,你帮我打听打听还有宅基地卖么?想在乡下弄个宅子。”

来问的朋友中,有一位成了我的先生。不过他没多问宅基地,他说,你们家那都种什么?养什么?

从我记事起,我父母除了种地,贩过鸡鸭,收过破烂,还卖过冰棍,但是他们做得最长的就是养猪养鸡。租过大棚养鸡,闹鸡瘟赔本了,承包过拥有几百头猪的养猪场,赶上价格低谷,也没赚着钱,最后从养猪场赶回家三头老母猪,从此这一养断断续续就是十五六年。养上了猪,他们又琢磨着做起了豆腐,豆渣给猪吃,猪粪种黄豆,黄豆磨豆腐,就靠着这样的循环,我们一家四口从原来的鸡圈,搬到了新盖的四间大北屋,支撑着我和弟弟相继读完大学,走上了各自的工作岗位。

“有啊,我父母一直养猪的,我们家那有特色的香椿、马芽枣……你想干嘛呢?”他眼睛里闪着光,“现在绿色食品多受欢迎啊,这个值得投资。”我以为他开玩笑的,但是他和一伙朋友们激动地跟我爸爸谈了几次,双方一拍即合:反正都是养猪,干脆按新式养法合作养,养肉质更好的北京黑猪,放到我们家的山坳里去,那有山能让猪爬天天运动,有天然的山泉水,喂粮食不催肥,等着猪自己长够出栏的分量。我们家负责养殖,他们负责市场销售。

想法是美好的,现实是艰巨的。2011年下半年,我们把山里的羊肠小道改造成农用三轮能够开着上山的土路,再通过崎岖坑洼的山路把建材用农用三轮一点点运上山;我们开辟了一块块荒地,一砖一瓦在山里盖起了猪圈和配房,再把山泉水泵上半山腰的猪圈里;我们还顺着南北两道山脊修起了数百米的护栏,重达数十几斤水泥栏杆,都是一根根扛上根本没有路的山脊。由于地形限制,每一包喂猪的粮食,都要用人力扛上10多米高的陡峭山坡。更辛苦的是,猪群爬山的能力越来越强,可以翻越的山脊越来越高,常常跑得无影无踪。我爸爸站在高高的山梁上,对着悠悠的大山喊着:回来喽,回来喽……一头、两头,从荆梢林里探出个头来,一溜小跑下山,屁股后头腾起来一小团灰尘。

2012年下半年,我们的第一批山黑猪出栏了。当我们战战兢兢地分给朋友们试吃,得到了几乎百分百的好评。“好久没有吃到这样的好肉了”、“你们家的肉切的时候粘刀,一看就知道是好肉”、“吃到了小时候的味道”……连我爸自己也觉得,这肉确实比原来的香。但是我们深知,香不香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是我们亲力亲为全程参与的过程,知道它确实是敢放心入口的。

养猪的过程也让我重新认识了我的家乡——我一直想逃走的地方。他的朋友每次来都要打走一壶山泉水回家泡茶煮饭,我开始贪恋山上清冽的空气,和他一起走进山村没有路灯的夜晚,认识了除北斗七星之外的很多星星……更重要的是,与山、与树、与雨露风尘、与每一只眨着眼睛的小动物共同呼吸的日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内心喜悦,酣畅淋漓。

怀着丰收的喜悦,我们在收获的季节,在这生我养我的地方,把双方在城里的100多位亲戚朋友邀请到村里,举办了我们的结婚喜宴,也请大家品尝我们的山黑猪肉。大伙儿高呼着好吃,嘴上抹着油。

2012年冬天,传说中的世界末日并没有到来,但是酷寒却让我们损失了一窝半20多头小猪,屠宰、分割、包装、配送等全程亲力亲为,也让家里每个人叫苦不迭。我们对自己的猪肉有着百分百的自信,但是对自己的不专业感到汗颜。

好在,2013年的春天还是来到了,我们第一代山黑猪中的三位“姑娘”,自己在山上跟野猪配了种,在乍暖还寒的时候,产下了三窝小野猪,耳朵都立着像一群小鹿一样。当城里的柳树开始抽芽,我们第二批山黑猪也正式出栏了,第一周就被大伙预定一空,尽管想了很多办法优化流程,但是因为人手太少、不够专业和坚守“当日宰杀当日送达”的原则,我们常常送肉送到夜里,打扰了很多朋友的作息,自己的身心每一次都无限疲惫。

从想法到现实的两年多,从养殖到送货,我们没有请一位正式工人,一方面是因为盈利水平不足以支撑,一方面也是因为养猪看似简单,实际很要点专业性,难有合适的人选,尤其是做入口的东西,更要慎重。

如今山上山下70多头猪吃喝拉撒全靠我父母两人,今年屠宰正式分离出来才给他们减少了一些负担,但是包装销售送货等仍靠我们和弟弟仍是个难以想象的工程。

北京密云一位同样返乡做小农场的朋友在微博上说:“看我的微博,容易产生—种误解,以为农业就是田园牧歌,事实上,如果不是我学农出身,没有西藏八年的生活经历,没有八年饲料营销、对常规农业比较全面的了解,没有上百万的投入,不占在老家经营的地利,没有家人的支持,没有北京有机农夫市集这个平台,没有会员和客户的帮助,也将朝不保夕。”

中秋节来临之前,看着家里丰收的忙碌场面,我写下了这样一条微博:看看我们这里的秋天多热闹:玉米让野猪吃了,核桃被核桃狸子拉走了,豆子秧被野兔子啃了,花生让喜鹊给刨了,梨被各种鸟给啄花了,枣让虫给蛀了,我们马不停蹄,收获这一年的辛劳,和越来越浓的秋色赛跑。

从春天到秋天,我们喂养的小猪在长大,枣树在成熟,核桃树在壮大,我的回乡梦也一点点地成熟起来,从发芽到开花,显得更加清晰和明确,变得更加坚定和执着,也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她能结出美丽的果实,让我用行动告诉大家:回到农村,回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选择,是正确的,农村,依然有我们施展才华和放飞梦想的空间和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