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很多人为书屋“唱衰”,很少有人真正看好这样一个设置在乡村的图书馆。只是,走进村庄,我们却感受到,再偏远的乡村都因为书屋有着或大或小的改变,这种改变,可能只是一句“因为书屋,我知道哈根达斯是什么了”,有可能只是一个在书屋的电脑前玩斗地主游戏的老者的身影,但有时也是一种更大的帮助——通过维权书籍讨回12万元救命款。
祠堂书屋送文化
在黄山市歙县杞梓里镇苏村,有一个建在“方氏宗祠”的农家书屋,每天,村中的男女老少在此读书看报、写字作画、下棋打牌,或者打乒乓球、看投影电视。屋外篮球场上,还有妇女腰鼓队正在翩翩起舞。
2010年6月,配送给苏村农家书屋的1700多册及乡村贤达捐赠的500多册图书均已到位,原来确定的图书管理员却因伤病住院无法履职。当时,退休在家的方常润主动请缨,义务担任苏村农家书屋图书管理员。
方常润年轻时参军戍边,后转业到地方,在铜陵有色集团公司干部职位上退休,因家中尚有九旬老父需人照料,遂携妻返乡。
时值盛夏,天气炎热,“农家书屋”设在多年未用的古祠堂,垃圾遍地,尘网密布,方常润和妻子杨文兰首先打扫祠堂、清除垃圾。由于旧栏杆早已破败,方常润还号召村民捐款,共同修建起二十余米长的花岗石栏杆,确保借阅安全。
随后,方常润将2220册图书分成文化、政治、科技、综合、少儿五大类,分类整理编号,贴标签上架,图书管理、借阅规章制度上墙,期刊、报纸上阅览架,填写,编号,发放借书证……忙活了半个月,保证了原定的7月20日准时开放。
农家书屋开放初期,方常润将借书证送到村民家中,积极主动宣传农家书屋;出黑板报向农民朋友推荐适合阅读的有关礼仪、民俗、养生、健康、历史知识、种养殖等方面的书刊;按农时季节时令,有选择地播放农业种植、养殖投影专题片。
从事养殖业的村民方常高说:“过去我对农家书屋不感兴趣,是常润兄弟要我读书,现在我尝到了读书的甜头,一天不到农家书屋走走就觉得心里空落落的。”村中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方培生,腿脚不便,方常润主动上门,将其选定的书籍借阅上门。
方常润以农家书屋为龙头,还针对村民的年龄、知识水准、兴趣爱好,开办农民书画院、棋牌室、乒乓球室,组建广场舞蹈队、妇女腰鼓队。他撰写的楹联或能体现苏村农家书屋的特色——“新春喜见开平世,古祠欣闻诵读声。”
科技书屋送知识
来安县新安镇十里村农民胡先琴,是该县远近闻名的“致富能人”。过去,她养鸡,规模较小,收入十分有限。自打村里农家书屋办到她家,看了关于科学养鸡的书籍后,她养鸡成功率提高很多,养殖规模也由当初的2000多只发展到了10万多只,年收入达二三十万元。现在,胡先琴成了村里的养鸡专业户。谈起成功经验,这位农家妇女说:“这些致富的金点子,那可都是从村里在我家办的小书房淘来的”。
胡先琴口中说的小书屋,就是遍布新安镇城乡的农家书屋。据了解,滁州市来安县有68个农家书屋建在农民家中,多数是当地的养殖或种植大户,也是当地发家致富的带头人。如十里村农家书屋,就建在了养鸡大户胡先琴家中。十里村有1900户人家, 8700人。最初建农家书屋时,胡先琴自愿提供自家三层小楼中的一楼作为农家书屋专用屋,配备了远程教育站点、书橱、桌椅等设施,配有图书2000余册,音像制品120余张,报刊杂志20多种。她还自掏腰包,为书屋配备空调、电扇、饮水机、水杯等。
说起来,胡先琴本人就是书屋最大的受益者之一。从1998年开始养鸡至今,胡先琴也算是一个养鸡能手。2010年的春夏之际,她的鸡棚出现了问题,不知道什么原因,鸡群批量死亡,最多时,一天少二三十只鸡。胡先琴反复观察死鸡,然后到农家书屋查找资料,从一本养殖书籍上看到“虱子(即跳蚤)病”,她觉得和病鸡症状很像,于是按照书上开的药方尝试自己配药,“几十种药一喷,过几天果然很有效。”
慢慢地,胡先琴学会看书学经验。“时间一长,对鸡的各种病状了解多了,应付也就自如了,比如鸡冠里长虫,是什么症状,该怎么治,我都一清二楚。”
有趣的是,和我们此前走访的书屋不丢一本书不同,胡先琴的书屋时常会“丢书”。经常有人借了养殖类书籍不还,胡先琴时不时还得上门讨书……如今,不光自己摸索养鸡门道,胡先琴还带领村民们共同养殖。在她的带动下,村民李学知也开始养鸡,无论是建鸡棚、购买鸡苗,还是饲养疾病防治、成品鸡出售等,她都给了诸多帮助。在胡先琴的帮助下,已有7户困难户饲养三黄鸡,收入大大提高。
自从农家书屋建成后,大家纷纷上门或交流致富经验,或借阅书籍。说到农家书屋建在农户家里的好处,胡先琴列举了3个理由:一是可以为周边农民群众的发家致富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二是有利于农家书屋的日常管理;三是保证开放时间,为农民群众读书、借阅带来了方便。现在每天到书屋借书、看书的人有时多达20来人,去年累计到农家书屋借阅图书的农民群众多达1000人次。
法制书屋送公正
对于合肥市肥西县官亭镇西街的李志国而言,农家书屋曾给过他切实的帮助——一本《农民工权益维护手册》引导他讨回了12万元救命款。2006年6月,在一家建筑工地打工的李志国从三米多高无防护的踏板上跌落摔成重伤,需要手术。但是包工头交了两千元后就再也没有露面,最后还是李志国在农村的家人连夜包车赶到医院交上手术费,才动了手术。术后,医药费及治疗费很高,李家一直给包工头打电话,但是对方始终不接,面对医院的催款通知,李志国欲哭无泪,大字不识一个的妻子整天以泪洗面。
就在一家人自认倒霉、准备放弃二次手术回农村老家时,李志国家里正在读高二的儿子知道消息后,从老家农家书屋借来一本《农民工权益维护手册》,带到病房对父亲说:“爸爸,我们请不起律师,也不懂得维权,但您确实是在工地上摔伤的,这本书上对农民工发生工伤事故后的维权说得很明白,我们不能这样放弃。”
带着从农家书屋借来的这本书,19岁的儿子独自踏上了为父亲维权的道路。他首先按照书上的指示,来到李志国原先的工地上拿到了记工册。尽管此后建筑公司以没有签订劳动合同为由百般抵赖,但凭借上工记录,李志国的儿子按《农民工权益维护手册》说了一条“事实劳动关系”让建筑公司的负责人顿时哑口无言,最后在劳动监察部门的督促下,李志国做了工伤鉴定,鉴定结果为工伤七级。
自此,原先一直不肯露面的包工头开始不断来电话协商,赔偿款从一万开到三万,对方说什么也不肯再多付了。当时,李志国的妻子劝他算了,见好就收吧,总比一分钱不给要强许多。犹豫中的李志国仔细阅读《农民工权益维护手册》后,发现赔偿的标准在书中写得清清楚楚,而包工头说的数额和书上的标准差得太远,“说到底,他们还是在继续忽悠我这个老实巴交的农民。”
《农民工权益维护手册》让李志国的内心有了底气,随后近半年里,他一边准备起诉材料,一边和建筑公司据理力争。2008年春节,也就是他发生工伤事故一年多后的一个下午,那家建筑单位终于和李志国签订了一次性赔偿协议,李志国共拿到工伤赔偿款8万元和二次手术的费用4万元,总计12万元。想想受伤后的遭遇,李志国感慨道:“一本书给了我勇气和信息,让我这个没有文化的农民有了不花钱的‘尚方宝剑’……”